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定浩 《党政论坛》2012,(20):27-27
哈罗德·布鲁姆在《读诗的艺术》里讲,“所有伟大的诗歌都要求我们被它占有。在记忆中拥有是开始,扩展我们的意识是目的”。如果要我挑选几首伟大的中文诗,《春江花月夜》一定在其中,这首诗里的不少句子都被后人引滥了,以至于很多人都误以为自己读过这首诗。闻一多称赞这首诗是“诗中的诗,  相似文献   

2.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系题二首,此为第二首.是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作诗留别家人.诗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戌时的旷达胸怀.  相似文献   

3.
有位同志谈说理诗,是讲通过形象来说理,认为唐人的说理诗胜过宋人。举的例子里有王之涣《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诗中的名篇。《唐诗三百首》里孙洙批:“二十字气象万千。”《唐诗别裁》沈德潜批:“四语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称赞它写景是气象万千,称赞它有骨力。这首诗通过写  相似文献   

4.
唐诗人孟郊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流传很广,成语“春风得意”、“走马看花”皆由此出,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就此诗的艺术品位而论,历代评家早有定论,无须赘言。但参照孟郊作诗时的心态、起因及个人历史环境,这首诗却也暴露了孟郊热衷功名、侥幸高中之后的浅薄心理。可以说,品味之余,颇有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有些报纸杂志讲到郭沫若“文革”后期曾经作过两首诗。第一首的开端是“春雷动地布昭苏”,第二首的开端是“读书卅载探龙穴”。这个说法首次见于报刊,可能是北京出版的《传记文学》一九九二年第三期上冯锡刚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郭沫若在文革后期”。文章中谈到1974年的事情时说:“2月7日,郭沫若以《春雷》为题,赋七律两首呈毛泽东。”作者抄录出这两首诗并对它们做了些说明和评价后说:“诗人晚年校阅出版的《沫若诗词选》包括建国初期至1977年的各个时期的作品,以纪年编排。耐人寻味的是1974年为空白。以技术而言,《春雷》(尤其是“其二’)远较入选的‘文革’时期诸多篇章高明。”  相似文献   

6.
夸张和跳跃     
诗人写诗,运用夸张和跳跃手法,这是用得比较多的。有时在一首诗里,这两种手法并用。李白在一首诗里运用这两种手法,用得比较突出。先说一首诗里兼用这两种手法的,如顾况《宫词》:“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秋河。”这里的“玉楼”,用“玉”来形容楼的  相似文献   

7.
未羊 《瞭望》1994,(41)
古时的奴隶吟了一首诗叫《七月》,后人把它编入《诗经》,古人恐难料到,诗中“七月流火”,引得当今多少人大出洋相。 这里的火指一颗名叫“大火”的恒星,农历五月出现在南方,七月渐渐西沉,即往下“流”,天气从此转凉。如今许多文化人不读诗书,望文生义,以为那是形容热得火烧似的。  相似文献   

8.
李爱花 《学理论》2009,(28):163-164
应璩诗,散佚大半,所存无几。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后人对其作品归类却产生分歧。同一首诗,有些归入杂诗、新诗等。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其原因,探寻《百一诗》体裁、语言、风格规范,从而得出结论:应将其全诗归入《百一诗》。  相似文献   

9.
舒芜 《瞭望》1992,(12)
六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八引《漫叟诗话》云:“诗中有一字,人以私意窜易,遂失一篇之意,若“相公亲破蔡州来,,今‘亲’字改作‘新’字是也。”胡仔曰:“《酬王十二舍人雪中见寄》云:“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前平满白皑皑。今朝踏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今‘从’字改作‘仙’字,则失诗题‘见寄”之意也。” 舒芜按:二首皆韩诗;杨慎《升庵诗话》卷五亦有论“诗从”不当  相似文献   

10.
蟹说     
徐渭有一首著名的咏蟹诗:“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坭(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题在《水墨花卉卷》上,寓庄于谐,于笔底情趣中见出爱憎。这首诗和白石老人的“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异曲同工。螃蟹的肉虽鲜姜,但形象不佳,尤以其蛇居而横行足讨人嫌。所以《红楼梦》里的几首咏蟹诗如贾宝玉的“横行公子本无肠”,薛宝钗的“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等等,都对螃蟹颇有讥讽。人们对蟹的贬,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它丑陋怪异,也还因为它能酿成不小的灾难。宋人傅肱(音公)  相似文献   

11.
姜文净 《民主》2014,(6):32-33
<正>"今天给同学们带来的书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大家想不想读?""想!""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好不好?""好!"声音稚嫩却坚定,笑容羞涩却淳朴。在听到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后,民进永川区委会主委钟代华欣慰地笑了。这是发生在今  相似文献   

12.
诗钟这种亦诗亦联的游戏性文字,可以写得十分高雅而有趣。从清朝中叶兴起,很快就传到全国各地。有些很有地位的、文学修养很高的知识分子,也很愿意参加写作。林则徐的诗钟作品林则徐(1758—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人。他是近代史上尽人皆知的爱国民族英雄。他的诗文都有专集,  相似文献   

13.
千虑之一失     
宏图 《瞭望》1993,(33)
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如,沈从文先生的“宁馨儿”——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首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情歌”(刘西渭先生评语),精美绝伦。小说原连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十一卷,当年10月即由生活书店收入《创作文库》初版。初版前,沈先生对原作作了多次修改,精益求精。唯第二节描述“安静和平”的边城时,于“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  相似文献   

14.
华章 《学理论》2008,(23):72-73
曾经在《哈尔滨日报》看到市政协副主席齐燕滨同志的一首诗,题目是《健康歌》。诗中写道:"生命是火焰,健康就是氧气;生命是流水,健康就是坡地;生命是大厦,健康就是地基。没有健  相似文献   

15.
东流 《瞭望》1992,(Z1)
《万首唐人绝句》一书所选白居易诗甚多,其中写到年龄、白发、衰病的就有五六十首。这种由壮年逐渐进入老年的心理状态,用诗的形式曲曲写之,在诗人的笔墨生涯中原是平常事,但对年龄相近的读者来说,却又极易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是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也是出色的诗人。他的诗,是他思想感情的真实反映,出之以哀婉的情思,常予人一种凄迷朦胧之美的感觉。他的一组《毁家诗纪》,共诗十九首、词一首,脍炙人口,陆续写成于1936年春至1938年冬,主要记述他的家庭婚变和个人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11,(6):36-36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退休华裔物理学荣誉教授林良多(Duo-Liang Lin)最近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首英文诗《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  相似文献   

18.
李兴濂 《各界》2014,(7):32-32
1857年太平天国刊印颁行的经典官书之一《天父诗》中所收选的500首诗文,除起义初期,杨秀清假托天父帮助洪秀全排解后妃纠纷的24首口述诗文外,其余476首是洪秀全进入天京初期三年中写给后妃的夫权独白.这位太平天国起义领袖,他的暴虐、残忍、荒淫,从他的诗中也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叶小沫  叶永和 《民主》2009,(12):44-46
在爸爸叶至善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叶圣陶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 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20.
宏图 《瞭望》1991,(46)
章培恒教授简论宋诗,尤其是论陆游《沈园》(二首)、《示儿》等诗,委实匪夷所思。 陆游晚年泫然吊遗踪——沈园,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寄托对元配唐琬之哀思。“惊鸿”,典出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惟曹赋铺采摛文,陆诗深婉诚挚,然均为二氏之“苦闷的象征”。章教授却以为“惊鸿照影”将“悲剧气氛破坏殆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