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19年12月1日,首届沪台少儿影视戏剧文化交流活动在上海奉贤区举办活动通过沪台少儿互动、导演老师交流,探索增进两岸少儿影视戏剧文化发展创新之路。1日,旺旺中时媒体集团主办的第40届"旺旺·时报文学奖"在台北揭晓3日,赴闽实习就业创业台湾青年突破3万人包括535名在闽执业的台湾医师和462名在闽高校全职任教的台湾教师。  相似文献   

2.
郭雪筠 《台声》2022,(19):62-64
近年,经常可以在一些大陆电视剧的演员表列中发现台湾演员的身影。然而单凭口音,已经很难分辨某位演员是台湾人还是大陆南方人。在大陆娱乐圈人才济济又高度竞争的今天,台湾影视从业人员在大陆的生活情况如何?本专题访问了一位台湾年轻演员,与一位深耕大陆多年的台湾导演,探讨在大陆的台湾影视从业人员现况。  相似文献   

3.
陈然 《两岸关系》2012,(10):61-62
不久前,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带着年度新戏《这是真的》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随后观众们又迎来了另一个台湾剧团果陀剧场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今时今日,随着台湾戏剧来大陆演出场次的不断增多,大陆观众对台湾戏剧的认知度与接受度也越来越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台湾活跃的表演艺术团体有100多个,其中大陆观众最为熟悉的赖声川创立的表演工作坊、李国修的屏风表演班、梁志民的果陀剧场,是台湾现今最大的3个戏剧团体。此外,很有影响力的剧团还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在台湾影视剧中惊鸿一瞥的台湾高校给大陆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富有设计感与历史感的校园、传统国学教育和国际化教学环境。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加强与台湾的交流合作在海西建设过程中尤显重要,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  相似文献   

5.
台湾戏剧脱胎于传统的中国戏剧台湾的戏剧起源于中国大陆。大约在明末清初,从大陆带去的戏剧流传到台湾各地之后,便演变、产生了所谓正音、乱弹、四平、七子班、九甲戏、车鼓戏、采茶戏、歌仔戏、布袋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7,(24)
<正>摘编自11月27日台湾《中国时报》电影既是第八艺术,往往也是一个时代背景的反射,透过编、导、演与后制的共同合作,呈现很多人生的悲欢离合与人间百态。尤其随着时代进步与电影拍摄技术的提升,电影工作者更应透过交流互动,以注入更多的新元素,为观众带来新的视觉享受。近年,随着两岸交流的开放,大陆影视进入台湾市场,台湾的影视也输入大陆。这些年,两岸演员更  相似文献   

7.
大陆影视人员刘晓庆、陈红、金铭、瞿颖及伍卫国等2月1日抵达台湾,与台湾8大电视台合作拍摄元霄特别节目。  相似文献   

8.
黄美序先生长期从事戏剧教学、戏剧理论和戏剧创作,是台湾著名的戏剧家。他为繁荣台湾戏剧事业,以及促进两岸戏剧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黄美序,浙江乐清人,1930年生,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戏剧博士。1976年夏,他从美国回到台湾。由于他不但爱好戏剧,而且在留美的五年期间受过专业的训练,因此总想将满腔热血奉献给戏剧教育。然而淡江文理学院成立戏剧系的计划迟迟未能实现,于是黄美序在这一时期仍像往昔一样,靠教英文为生。但他并不因此而气馁,在业余时间积极从事戏剧活动,化学院艺术研究所戏剧组导演了姚一苇的四场…  相似文献   

9.
正"期盼两岸业界携手,在创作机制、内容形式上创新,让两岸影视文化交流合作走上新的历程,创造新的价值"——2月28日,国台办联合多部委发布"31条惠台措施",其中专门列出了3条有关鼓励台湾岛内影视行业从业者到大陆发展、放宽引进台湾影视数量限制等条款。信息传到岛内,引得影视行业纷纷探讨登陆发展的可能性,并跃跃欲试。对于在大陆影视行业发展许久或者刚来大陆打算投身影视行  相似文献   

10.
作为台湾具有代表性的外省第二代作家,李国修接收到了父辈遗留下来的移民身份和创伤记忆,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创伤体验,并将之作为其戏剧表达的主要课题.他以戏剧形式记录并修补了父辈的创伤与遗憾.同时,面对父辈传递下来的创伤体验,他也以戏剧艺术纾解、治疗自己对灾难重演的恐惧和身份认同被破坏的焦虑,表达了对生命安定的渴求.从创伤心理学的理论视野对李国修的戏剧创作进行观照,既能真切感受到台湾外省第一代的移民创痛,更可深入理解台湾外省第二代所特有的现实和精神处境,从而对台湾社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荷珠新配>打破台湾当代剧场的冷寂,以"贴近台湾生活经验"和夸张调侃,嬉笑而不怒骂的喜剧风格,成功地将台湾当代戏剧推向大众视野,成为80年代台湾蓬勃兴起的小剧场运动的潮头.它植根民族文化传统,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美学,"柳暗花明地走出了融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1994年新年钟声的响起,’93海峡两岸(闽台)戏剧节暨福建省第19届戏剧会演的帷幕也缓缓落下.在为期10天的会演活动中,闽台两省的戏剧艺术家们共上演了9个剧种的13台传统及现代戏.其中台湾“苗栗荣兴客家采茶剧团” 的采茶戏《婆媳风云》大戏、《十送金钗》等4个折子戏和“一心歌仔戏团”的歌仔戏《戏看生死关》,都是首次在闽亮相.这两个剧团极具台湾地方特色的表演风格,给参加会演的大陆戏剧同行及专家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由于这是台湾戏剧团体第一次正式组团来大陆演出,也使得此次会演具有了与以往各届会演不同的意义.所以,戏剧会演的大幕虽已落下,但两岸戏剧界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的序幕也许才刚刚拉开.自娱自乐返朴归真台湾目前共有二十几个客家剧团.而能够保有客家采茶戏原有风貌、还依然按照传统  相似文献   

13.
在海峡另一隅的台湾,戏剧艺术也和其他的文学艺术一样,其发展演变始终贯串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光复后的台湾戏剧活动,更是在祖国大陆进步剧运的直接推动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从1945年到1949年,大陆许多职业剧团涌入台湾,先后演出了吴祖光的《牛郎织女》、《正气歌》。欧阳予倩的《桃花扇》,曹禺的《日出》、《雷雨》、柯灵和师陀改编的《夜店》、《大马戏团》等剧目。这些演出活动一方面促使台湾剧运与大陆开始汇流,将海峡两岸中华民族戏剧的血脉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随着大陆职业剧团和编、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20,(5)
正陈正飞出生在台湾,中学二年级时跟随父母定居美国圣地亚哥,后移民加拿大温哥华,毕业于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于2002年台湾MTV音乐电视台VJ选拔赛中脱颖而出,自此成为台湾MTV音乐电视台的当家主持,并且开始往来两岸与港澳之间参与主持与影视工作。  相似文献   

15.
修菁 《台声》2024,(2):49-51
<正>以中华传统民俗“炸寒单”为线索,讲述人性的救赎与宽恕的台湾青春题材电影《寒单》,1月5日在北京举行首映礼,台湾导演黄朝亮携主演的台湾演员郑人硕,与北京观众面对面交流。在台湾地区,中华传统文化在民间依旧保留着深厚的人气,如何借助艺术化的呈现方式对其展现,也是台湾影视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做的。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6,(12)
正6月鹭岛,时雨时晴,厦门的天空似蒙上一层薄雾,阳光不经意地闪烁其间,像极了大荧幕上的光影变幻。作为第八届海峡论坛的重要活动——海峡影视季在厦门如期举行。两岸影视人连续第8年相聚厦门,聊合作,赏新片,叙旧情。海峡影视季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中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商业同业公会等单位主办,是目前海峡两岸最大的影视交流合作综合性平台,也是海峡两岸影视界交流合作的重要活动。本届海峡影视季除了举行颁奖仪式之外,还举行了两岸电影推介洽谈会和台湾电影  相似文献   

17.
笔者于去年岁暮之际,应台湾中华戏剧学会之邀,赴台参加纪念姚一苇先生学术研讨会。大陆应邀者共3人,除我之外,尚有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田本相、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双一。台方对这次会议甚为重视,当我与田本相先后抵达香港机场时,该会即派人前来迎接。姚一苇先生是台湾著名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他于1922年生于江西部阳,祖籍南昌。1941年考入厦门大学,1946年毕业。初学电机工程,后又转学银行业。在校时即热爱戏剧。1946年到台湾,在台湾银行任职达对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在一些大学讲授…  相似文献   

18.
走下飞机,踏上台湾的土地,看到的是中文,听到的是汉语,吃的是中餐,喝的是乌龙茶,唱的是中国戏。到处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民族气息。单拿戏剧来说,那里的戏剧舞台简直是中国戏剧的集锦。 最受民众欢迎的莫过于歌仔戏和布袋戏。歌仔戏起源于闽南漳州芗江一带的“锦歌”、“采茶”、“车鼓”等民歌,在明清时期由移民带入台湾,以后又揉合了当地的“七  相似文献   

19.
影视艺术冲击下文学的困境及其生存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封孝伦 《思想战线》2001,27(1):88-93
在影视艺术的强烈冲击下,当代的文学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文学的传统门类--小说、诗歌和戏剧正在被电影和电视扬弃,散文无法独撑文学的天空.只有主动向影视突围,与影视合作,自觉符合形象化、视觉化潮流,自觉考虑社会受众的精神需求,文学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由当代社会文学的困境及其突围,可以得出诸多美学启示.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6,(11)
近现代以来,台湾的历史进程可谓波澜起伏,各种外来文化植入台湾社会,使得台湾文化呈现出了一种"洋葱头"特色。然而,强烈的"本土化"诉求又使得台湾文化有着自身的诉求。可以说,20世纪后半叶的台湾戏剧桥接了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沟壑,而其实现的方式便是"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