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6,(16)
正摘编自8月2日台湾《中国时报》近年岛内在本土化与台湾意识的催化下,社会出现"去中国化"的声浪,甚至出现"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相对立的论点,这些人认为:台湾主体住民由"原住民"与闽南移民构成,曾历经西班牙、荷兰、明清、日本殖民统治,近年更受西方文化影响,台湾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样貌,而不独只有中华文化。更有甚者,认为台湾人民抛开  相似文献   

2.
闽北对台湾开展"海峡旅游",不止有山水奇景的吸引力,更有闽北神奇文化的吸引力。"闽北文化"之于"台湾文化",有着远超"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之上的"共同文化内涵",它有4大根源性文化:——古闽文化。远古以降历夏商周至春秋时期为"古闽文化时期",彼时福建与台湾同属"大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蔡英文当局大搞"去中国化",推行"文化台独",妄图从根上斩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从而达到"台独"目的。但台湾到处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正如李敖所说,"台湾无处不中国"。事实上,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史前文化源于祖国大陆;中华文化一直是台湾文化的主流,并抵御了外来文化的侵袭;海峡两岸文化民族形式相同,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文化台独”的形成及其欺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杰 《两岸关系》2007,(9):12-14
"文化台独"是"台独"势力割裂两岸文化联系,凸显"台湾文化主体性",为实现"台湾独立"服务的文化分裂行为。它在台湾当局推行下愈演愈烈,具有突出的  相似文献   

5.
5月,台湾学术及文化界成立"文化中国论坛",并以"重振台湾精神,复兴文化中国"为主题举办了首场座谈会。在外界认为民进党重新上台预示"台独"回潮的当口,这样一个论坛成立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考虑?本刊特约论坛创办者之一、台湾大学教授黄光国先生撰文予以说明,本刊作了节选。  相似文献   

6.
王博 《青年探索》2017,(1):96-102
自"太阳花运动"起,台湾青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台湾政治场域中。这场看似偶然的学生运动改变了台湾青年的政治心理状态,促使台湾青年通过一系列的后续运动和参政行为影响着台湾的政治局面。青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风向标,青年更为敏感、更为激烈,也更有改变社会积习的力量,台湾青年一代作为平民阶层的先锋,以自己情感大于理性的"非传统政治行为"向社会精英统治发起挑战。基于上述现象,本文从后物质主义视角出发,采用"价值观的代际更替理论",分析台湾青年从"政治冷漠"突变为"政治狂热"的政治文化动因。在未来大陆与台湾的对话中,台湾青年一代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台湾青年的政治心理动向也应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英格尔哈特的后物质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视角。  相似文献   

7.
港澳台快报     
《小康》2016,(22)
正南台湾观光业业绩下滑半数业者认为"陆客量锐减"是主因台湾1111人力银行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南台湾观光业近3个月业绩比去年同期减少6.32%,逾半业者认为"陆客量锐减"是下滑最大原因,敦促当局积极展开挽救观光措施。超过41%的受访南部观光业者坦言,近3个月业绩较去年同期下滑,亦有46%认为"差不多",还有13%业者表示业绩"逆势成长"。对于业绩下滑的主因,逾52%业者认为是"陆客锐减",48%认为是"景气波动,降低消费力",觉得因"竞争激烈、削价竞争"的约27%。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7,(17)
<正>台湾最大的文化社团"中华文化总会",最近正在举办以妈祖文化为主题的"Hello Miss Lin跨界女神数位绕境"展览。由于这是蔡英文担任文化总会会长后首度举办的大型活动,而妈祖文化源自福建湄州。在去年民进党重新执政后只重视台湾本土而轻藐中华文化、大肆"去中国化"。当下,蔡英文能同意举办这项活动,格外受到瞩目,甚至有媒体认为这项活动有间接向大陆递出"橄榄枝"的政治意涵。事实上,台湾供奉妈祖的宫庙有规模的就有510座。较知名的有澎湖  相似文献   

9.
在台湾地区的民主政治中,民粹主义现象长期以来饱受岛内外学者的垢病。从李登辉的"民粹威权"到陈水扁的"民粹式民主",再到近年来的"反服贸运动"、"反课纲运动",民粹主义就像潜藏于台湾社会的一种病毒,一遇到适当条件便会发作。台湾民粹主义的界定众所周知,民粹主义是一个复杂的、难以界定的概念,它具有"实践与理论来源的多样性"。不过,一般认为民粹主义来源于两个实例:19世纪的俄国民粹派与美国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7,(2)
<正>旅游过台湾的人,对于台湾纵贯山脉高峰幽谷的风光,从热带以至寒带全面性的自然景观,以及丰富的农业物产和安适的生活环境,大多都会同意这座"宝岛",果真名不虚传。有人接触了台湾社会的广大层面,更热情地赞叹,"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初闻此语,觉得有些夸张了。仔细寻思这句赞词,确实道出了对台湾社会文化的感受。在台湾,人和人的交往,话语温和,讲  相似文献   

11.
刘红 《统一论坛》2015,(2):10-13
与现今台湾的"国家认同"多元化不同,在国民党当局退踞台湾后的40年间则相当稳定,"一个中国、我是中国人、反攻复国"等"认同",成为当时政局、经济和社会稳定的政治和思想基础,成为民众思想认识和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国家认同",是台湾当局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和经济等各方面重新建构的结果,当然蒋介石、蒋经国的专制统治也对社会上的"国家认同"产生了负面影响。一、建构"国家认同"主要举  相似文献   

12.
当前,受各种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呈现出若干种认同并存的复杂分布。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民众"台湾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而对大陆的认同感则在逐渐弱化。当前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现状,是岛内局势、两岸关系和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台湾当局长期的"本土化"与"去中国化"宣传、海峡两岸政治体制的差异、两岸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台湾社会"统消独涨"的媒介生态以及美日因素对于台湾独立势力的勾连等,都是台湾民众政治认同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共识,我们应当在两岸关系中提倡"双边思维"而非"单边思维",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建构大陆在台湾社会内部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6,(17)
正台湾最后一位政治死刑犯台湾著名社会运动家、统派代表人物曾力促连战访大陆实现大和解简历陈明忠陈明忠,1929年1月2日出生于台湾高雄冈山,是台湾著名社会运动家、统派代表人物。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18岁的陈明忠成为谢雪红领导的台湾民主联军的突击队队长;"白色恐怖"时期,因为涉嫌"通匪",先后坐了两次台湾当局的21年"政治黑牢",是台湾最后一位被判死刑的政治犯;1987年,通过时任蒋经国秘  相似文献   

14.
<正>1月27日,台"教育部"决定对高中语文和社会领域课纲进行调整,删除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众多具有"文化台独"色彩的论述。舆论认为,教科书对于形塑民众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至关重要,马英九当局此次调整迈出了拨乱反正的重要一步。但绿营诬称这是"去台湾化",并扬言进行抵制。蓝绿在教科书问题上的斗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台湾当局最近提出"攀登全球竞争力的巅峰",并承诺进入21世纪前,让台湾的竞争力提升到全球前五名之内。"如何攀登"?部分企业界和学者认为"两岸关系是关键因素",只有改善两岸关系,才有助于台湾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台情扫描     
民进党当局多方阻挠、破坏两岸正常交流交往一是阻挠两岸文化、出版交流。台文化部门称,将通过修"法"来"精准规范"大陆出版品入台,规定2021年2月起大陆出版品须通过审查才能取得台湾书号。台陆委会称,"绝不容许中共进行文化侵略",将采取"必要安全管理作为";香港出版品如"宣扬中共政权或从事统战",将不准进入台湾。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7,(12)
<正>摘编自5月18日台湾《旺报》蔡英文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受害影响已从旅游业、农产品烧到文创产业,以往台湾"对外贸易发展协会"在大陆各城市举办"台湾名品展",今年场次大幅缩水,5月11日开幕的深圳文博会,台湾馆不再成为重点推介对象,参展厂商减少,知名品牌纷纷缺席,对台湾文化产品及文创业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7,(14)
<正>摘编自6月30日台湾《中国时报》日前媒体披露台湾教育的"历史课纲草案",把历史课划分成"台湾史、东亚史、世界史"三部分。中国史因此取消,只成为东亚史的附属。这是极明确的"文化台独"历史教育。中国人必须懂中国史,这是儒家教化的传统,就是所谓"春秋之教",习而久之就能明白何谓"华夏"、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7,(4)
<正>"台湾灯会",将生肖、吉祥物、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元宵灯会是台湾春节的压轴戏,每年由某一县市主办的"台湾灯会",同时也有其他县市举办各地特色灯会。各个单位使出浑身解数,从主灯到周边活动,将生肖、吉祥物、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展现出灯会最大魅力,以吸引岛内外民众的目光。2017年台湾元宵灯会更是异彩纷呈,绚丽夺目,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台湾民意有三个层次:一,"台湾民意"有"一般意见"与"政治态度"之分,是可以改变的、多元的;二,"台湾主流民意"有具体问题与总体发展之分,当前涉及台湾前途与两岸关系的主流民意有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维持现状以及"台湾认同"等;三,"台湾认同"的形成有其国际因素、内部因素以及大陆因素,它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等同于政治态度,"认同台湾"与"认同中国"并不一定互相对立。研究台湾民意的重点在于研究"台湾认同",需要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