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的大学     
李晓 《公民导刊》2013,(7):53-53
<正>1959年秋,父亲考入了家乡城市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那年,父亲已经21岁了,在班上算大龄青年了。他穿灰色咔叽布上衣,脚踏爷爷编织的一双草鞋迈入了大学校门。老师问他:"你没有解放鞋啊?"父亲尴尬地低下了头。一周过后,爷爷进城卖了扫帚,陪着父亲去店里,花了1元6毛钱,买了一双解放鞋。那天,父亲一直把鞋抱在怀里。爷爷陪父亲来到一家卖包面的馆子里,吞了吞口水问:"多少钱一碗?"老板回答,1毛5。爷爷说,来一碗吧。那一碗包面,爷爷推到父亲面前说:"你吃了吧,读书比种庄稼还辛苦。"父亲埋下头,吃了几个包面后,又推到了爷爷面前:"爸,我肚子不舒服,您吃了吧。"爷爷明白,父亲是在装,他索性站起身:"我也不想吃,那就走!"父亲走了几步,又退回来,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11月16日是我的父亲傅莱去世10周年忌日。父亲去世后的这10年里,我在清理他的遗存资料时,了解到一些家族史,以及他本人历史中许多我所不熟悉的部分,我对父亲有了些新的认识,思念之情亦愈加深沉了。我父亲出生于1920年2月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殷实、温馨的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我爷爷给这个降世的独生子取名理查德·石泰因。爷爷是一个财税员,奶奶是个擅做女装的裁缝;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都接受过很好的教育。一战时爷爷是大本营的后勤军需官,奶奶是个护士;他们在战场上相识、相爱,战争一  相似文献   

3.
王小波小说创作的历史观有三方面内容:"历史脐带论"是说"一切历史都是虚构史",作者将历史的虚构性合法化、常态化,从而消解了历史的真实性、必然规律性与崇高性;"古今一是论"是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作者以一种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气质来统领历史,使历史故事充满现代性;"历史导向论"是说"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作者将一种现代批评观念用福柯式的思想史体察方式纳入到历史故事的写作当中去,使文本中充满了现代批判意识,政治与权力对人性与自由的压制和戕害成为批判的重心。  相似文献   

4.
《台声》2020,(19)
正丈夫是养子,台湾籍的她嫁入夫家后第3年,丈夫的爷爷就搬进家中。作为孙媳妇,尽管爷爷并非亲爷爷,她从无一日怠慢。3年前,爷爷开始卧床不起,吃喝拉撒就全由她照料。这些年,她为了守护爷爷,全家人就她一人没回过台湾,丈夫、儿子在北京工作,她也一次没去探望过,甚至自己的父亲住院,她都没法抽身服侍。  相似文献   

5.
春风暖人心     
卢咸池 《台声》2001,(7):4-6
正当我们努力工作、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 80周年的时候,慈祥的父亲卢嘉锡不幸与世长辞。在送别父亲之时,回想起半个多世纪来父亲受到党的信任、教育和关怀、照顾,悲痛的心中不禁涌起阵阵暖流。 “我们是台湾人”   文革前,我们家一直自称是“福建厦门人”。为什么文革后报上又说我们是“台湾省籍”呢?和其他许多背井离乡来到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一样,这里包含了一段屈辱的历史。   记得还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曾经在饭桌上对我和年幼的弟弟妹妹们严肃地说:“我们家实际上是台湾人。当年日本占领了台湾,你们的爷爷还很年轻,他不…  相似文献   

6.
文革前 ,我们家一直自称是“福建厦门人”。为什么文革后报上又说我们是“台湾省籍”呢 ?和其他许多背井离乡来到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一样 ,这里包含了一段屈辱的历史。记得还在上小学的时候 ,父亲就曾经在饭桌上对我和年幼的弟弟妹妹们严肃地说 :“我们家实际上是台湾人。当年日本占领了台湾 ,你们的爷爷还很年轻 ,他不愿当日本臣民 ,带着新婚的妻子———也就是你们的奶奶———和年少的弟弟妹妹 ,陪同他年迈的爷爷 ,买了一条小渔船 ,渡海来到厦门定居。”他又告诉我们 :“当时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台湾人在大陆被人看不起 ;再加上有些海…  相似文献   

7.
闲言碎语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寒舍之家,据考证家族史,起码5-7代人没有读过几天书。我没有见过我爷爷和爷爷之上的长辈,父亲告诉我,他们都是老实厚道的庄稼人。父亲没有念过书,就连自己的姓名摆在面前都不认识,父亲为此伤过心,流过泪,那年头农村以生产队为单位,干活计工分,生活上由国家统配粮、棉、布票,生产队里凡是需要动钱的都由队里会计一人完成,很多时候少给少写,明知道不对也是没办法的事,我的父辈们一律以摁手印替代签字。  相似文献   

8.
读书     
正《回望》金宇澄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49.00元本书采用了一种特别的传记写法,用了三种不同的叙事来完成,讲述了作者父母辈的故事。书中包括大量家族照片,以"读图"形式丰富这部传记作品,令所讲述的时代纷然跃于纸上。"父亲"的特工生涯与"母亲"以大量旧照所展示的"时光之变",是书中精彩与迷人之处。这本书仿佛是一点点地在恢复那段曾经失落的往事:血与牺牲、理想、青春、爱与守候,以及历史的宿命……最终这一切都  相似文献   

9.
神树     
凝望这棵神树,感触最深的是作为人的渺小与卑微。在天地之间,这的确是一棵名副其实的神树,他的神既来自于他的古老,又来自于他的沉默。这棵树早在我父亲、我爷爷、甚至我祖爷爷、我太  相似文献   

10.
黄文富 《政协天地》2015,(Z1):62-63
翁来兴,浦城县政协常委、闽北地理学科领头人、浦城二中校长,"福建省中小学优秀校长"、"福建省特级教师"。1958年,翁来兴出生在浦城县永兴乡凹头村。这里地处闽赣边境,交通闭塞、土地贫瘠,他的祖祖辈辈从未走出大山。翁来兴一家上有爷爷、奶奶,下有弟弟、妹妹,母亲体弱多病,一家七口人,仅靠父亲一人"脸朝山垅背靠山"终年劳作,还是难以维持温饱……开明的父亲有眼光,就是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还是硬着头皮将小来兴送进了凹头村建在春天漏雨、冬天漏风的生产队仓库里的"单人校"。在这里,小来兴度过了小学启蒙的时光。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7,(2)
<正>年度最暖新闻:在台湾的东北爷爷老夏和老伴脆鹅爆红网络,意外寻到东北亲人2016年12月30日,有媒体记者联系上夏爷爷在大陆的孙辈亲属夏先生,夏先生称25日看到"东北爷爷在台湾"的视频后,觉得像自己爷爷的弟弟。在和夏爷爷的孙女取得联系后,夏先生最终通过本名、照片等细节,确认了"东北爷爷"正是他的小爷爷。与此同时,萱萱也在社交网络上确认"认亲"一事,称自己激动得无法言喻。94岁"东北爷爷"爆红网络镜头前,一位眉毛和头发已花白的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一名曾经长期奋战在民政战线的"老兵",时隔13年再次到民政部,心里很激动也很温暖。虽然已不再有那么多熟悉的老同志、老面孔,但是民政人薪火相传的爱民之心和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仍然让我倍感亲切、深受感动!我的爷爷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父亲李葆华曾任安徽省委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等职。作为"革命之后",自幼浸染共产党人革命传统和优良家风,父亲对我的影响"身教"可能更甚于"言传"。父亲整天忙于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正>大家好,我叫张博君,来自太原市住建局中铁大桥局七公司。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桥三代"的故事。说起与桥的渊源,就得追溯到我的爷爷——新中国第一代大桥人。小时候常听爷爷说:"我是做技术工作的,跟数据打交道,一定要敬畏质量,坚守底线!"1955年,爷爷参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那时候,修建长江大桥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7,(8)
<正>历史上有一个"鞭打芦花"的故事,说的是孔门弟子、位列"圣门十二杰"之首的闵子骞,自幼丧母,继母对他常有轻虐之事。一年冬天,父亲想教他学赶车,可是他却冻得连鞭子都拿不住。父亲认为他装冷偷懒,对他猛抽了一鞭,只见芦花从棉衣的破缝处飞了出来。父亲明白了一切,准备回家找老婆算账。闵子骞却哭着跪地替继母求情。他的以德报怨之举最终感化了继母。闵子骞以德报怨之举,体现了中华民族倡扬的"和为贵"的处世  相似文献   

15.
付静 《人民公安》2022,(Z3):6-9
<正>“小时候我就经常听我爷爷讲太爷爷徐光星的故事,说他作战英勇,不怕流血牺牲。在太爷爷的感召下,爷爷1949年从军。他退伍后特别希望我也从军,后来我穿上这身警服,爷爷高兴极了。”每每讲起老一辈的革命故事,徐东华都热血澎湃。徐东华是江西省瑞金市公安局象湖派出所民警,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爷爷张绍南系四川省内江县贾家乡团总,曾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爷爷常向父亲讲述参加辛亥革命的事情,故父亲自幼就立下了要参军入伍,报效国家的宏愿。思想开明的爷爷知道了父亲要报考黄埔军校,不但极力支持,还为其备足盘缠,又亲自将父亲送上革命征程。第一次出川,爷爷与父亲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告别,父亲回忆:“当年离家,独自伫立船头,大江东去,川江远逝,亲人乡愁渐渐模糊,只觉满心都是报效国家的热情和远大志向。”先父从黄埔军校九期毕业后曾任连长、营长,国民党25师第一团团长,副师长、师长,内政部第二警察总队副总队长,国共两党…  相似文献   

17.
父亲与海     
正假日的一天,父亲开船带着我和女儿出海游玩。火红的晚霞中,我看着站立在甲板上的父亲微驼的腰身,思如海潮……父亲是海的儿子,他出生在山东日照的一个渔村。他的爸爸也就是我的爷爷,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有名的船老大。父亲的为人极像爷爷,年少时的他除了人品好、水性好,还对新技术很好奇,特别喜欢鼓捣无线电并且小有名气,于是就被日照航海运动学校选中。父亲是一个全能型的运动员,会无线电测向、会航模、会帆板、会潜水……而且  相似文献   

18.
清明·清醒     
穿过纷纷扬扬的春雨,转眼又到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 清明让人清醒。小的时候,每到清明,父亲总带着我回老家去拜祭先祖。当他合上凝重的双眼,将杯子里的酒洒在坟头的石碑上时,我常用自己稚嫩的双手替爷爷、替爷爷的爷爷……梳理着“额头”上的青发。长大了, 当我读着《孔子》、《孟子》,  相似文献   

19.
出息     
父亲节临近,我的心情愈加沉重。遗憾今年工作又难于脱身,清明没去给故去的父亲扫墓。身为长子的我远在千里之遥的南宁,他生前,我倍感"忠孝难两全"之苦;他故后,我只能端视着父亲那慈祥的遗像痛楚、哀思……谈起我的父亲,似乎没有什么可炫耀之言,一则日寇侵华时,爷爷、奶奶和父亲三兄弟为避战乱而病亡、饿死、走失,父亲九岁已是孤儿,其后的悲楚求存,说起心寒;二则父亲是个没有突出贡献的平凡市民和职员,也就不足挂齿。从我略懂事起,父亲给人的印象是:寡言少语,憨厚朴实。有趣的是,不论家里来了亲朋还是稀客,父亲总是例  相似文献   

20.
张治平 《黄埔》2020,(2):52-55
我的父亲张子忠出生于1924年2月12日,是家中的长子。父亲出生时,爷爷便为他取名"子忠"。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爷爷的寓意是:要以报效国家为大,国比家大,有国才有家,虽然说是百善孝为先,但是要真正和国家相比,孝敬父母应该位居于次。1939年,黄埔军校已经迁到成都北较场,父亲以出色的成绩考取了黄埔军校17期辎重科。父亲当时的实际年龄还不满16岁,为了早日保家卫国,谎报说18岁,加上父亲体态瘦小,更显得瘦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