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祭灶、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拜年里孕育了中国春节特有的"年味"。2018年浓郁的中国年活动在各地纷纷上演,向广大民众阐释多彩多姿的中国传统春节文化、民风民俗,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体会我们的祖先辞旧迎新的欢庆场面。新春期间,福建福州仓山区将  相似文献   

2.
《台声》2020,(3)
正蒋佩琪出生于台湾,祖籍福建连江,连江桃园体育娱乐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福州市台协会副会长。"家乡"两个字总是在我们心中萦绕,因为那里不仅有我们生活的土地,也有我们的父老乡亲,无论身处何方,家乡总是在离"心"最近的地方。"医用口罩找到货源方,正在联系。""家乡还需要什么医疗物资,我来想办法……"连日来,福州市台协会常务副会长蒋佩琪的手机响个不停,身在台湾岛内的她时刻关注着福州战"疫"的情况。今年的春节,蒋佩琪原计划是要将母亲从台湾接到连江待上一段时间,感受连江的年味。然而,突如其来  相似文献   

3.
<正>春节长假期间,台湾各地纷纷举办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来自云南的普洱茶香、民族歌舞,来自河北的舞狮、年画,以及福建的杂技等,给岛内的春节带来浓浓的年味。自大年初一开始,"诸事吉祥·云茶联谊"茶文化交流活动在高雄佛光山与台湾民众见面。每天3场的普洱茶品鉴会座无虚席,活动持续到2月13日。据了解,每场品鉴茶会在沐手礼宾、静心调息、普洱茶品鉴等内容中,还穿插了茶道美学表演、普洱茶主  相似文献   

4.
李俞柔  刘利云 《台声》2023,(2):26-27
<正>1月13日下午,2023年全国台联第二十九届台胞青年冬令营系列活动之“台胞过大年”联谊活动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北、高雄、澳门等地皆设立分会场,以多点直播联动方式组织约300余名台胞在“云”上互动联欢,体验各地年俗年味,共迎新春佳节。北京主会场在精彩的舞狮表演中拉开联谊活动帷幕。参加活动的嘉宾与台湾青年在民俗专家、非遗文化传承人指导下写春联、包饺子、剪窗花、画脸谱,了解与春节相关的非遗文化,感受欢乐的春节气息。  相似文献   

5.
正一年一度,两岸如约进入"狗年新春时间",中国年味香飘两岸。虽然热闹的假期已过,不管是大陆的过年"七天乐",还是台湾的"五天休",谁也无法改变的是,同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两岸同胞对春节有着同样的情结、同样的期盼。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哈尔滨到四季炎炎的南国三亚,从西北边陲的新疆到四季如春的海峡对岸的宝岛台湾,两岸的民众都陶醉在狗年春节的欢乐祥和气氛中。春节期间,两岸同胞互致问候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自己的新春佳节,尤其是来自祖国大陆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走进了台湾大街小巷,将富有新春喜庆的中华文化带给台湾民众,送去  相似文献   

6.
3月7日,以"弘扬临水文化两岸共享平安"为主题的第六届(福州)陈靖姑民俗文化节在福州南江滨公园九龙壁隆重举行,活动联合台湾各顺天圣母宫观及民间演艺团体,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临水文化及闽台民俗文化,共有47个来自海峡两岸的宫观团体、近2000人参加。此次文化节共有38尊来自海峡两岸的临水夫人金身(其中来自台湾的金身1尊)回到娘奶的娘家———位于仓山区下渡的陈靖姑出生地(陈靖姑故居)。据主办方介绍,天下"娘奶"回娘家活动已于2013年元月被文化部列为春节文化特色活动。  相似文献   

7.
过大年     
《传承》2006,(2)
“穿新衣,着新鞋,放鞭炮,拿红包;大扫除,贴春联;宰鸡鸭,做年糕;送年礼,团圆饭,大拜年……”这些春节场景似乎离我们已经遥远,要在我们残破的记忆里怀念。春节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记忆中的春节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远。相反,圣诞节、情人节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是什么稀释了我们的年味?是什么削减了我们的盼望?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哪些值得珍视的东西也在悄悄溜走?我们的春节需要保护和传承吗?过大年  相似文献   

8.
春节将临之际,曾被一度疏远的“年味”一词,成了人们今年总挂在嘴边的热门词。随着烟花爆竹燃放的解禁,时时响起的爆竹声给节日平添许多欢乐的年味。可以说,回归我们民族健康美好的传统年俗,期盼追寻那份浓浓的年味,成了人们愈来愈强烈的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6,(5)
正过年期间,脚步往南走年味越浓。大台北约有900万人口,加上基隆跟桃园,全台2300万人就有1000万人在此生活工作。所以城市人要找年味,得往南去寻。台北也跟北京、广州、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一样都是移民城,台湾春节放9天假,留在北部的人也想办法到外地旅游充电、放放空。中南部跟离岛则涌回游子,家家灯火通明、餐餐大鱼大肉。年的滋味跟节庆的欢乐,正以台湾"国语式"的声腔,大声喧哗呢!  相似文献   

10.
水青山 《台声》2010,(3):60-65
<正> "台湾那边过春节也和我们一样吗?"——今年春节前夕,有位不太了解台湾的大陆网友发帖问,很快就有人回答说: "当然一样……因为台湾(同胞)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浓缩着中华传统文化诸多元素的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传统佳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20,(6)
正通过抗"疫"看大陆春节一过,在福州工作生活的台胞汪雅媚一家就从台湾飞了回来。"因为家里两个孩子,一个高一、一个高三,老大要准备高考,我们还是按照既定计划回来了。"一天不摸篮球就手痒的两个大男孩突然过上了宅生活,汪雅媚坦言,刚开始他们确实都有点儿不适应。为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7,(3)
<正>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中国情"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金鸡一声报晓,我们迎来了崭新的一年。在刚刚过去的几天里,相信祖国大地、海峡两岸都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万家灯火,新桃换旧符,一片春满山河。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象征团圆、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重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04,(Z1)
一月十九日台盟市委组织春节不回台湾过年的在京台生参加北京二○○四年中华民族大团结春节文化庙会开幕式活动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台生和近四十人参加了活动台湾学生在中华民族园  相似文献   

14.
张光茫 《前进》2012,(2):56-56
又是一年春节近。每当此时,关于春节年味的话题,就会萦绕在很多人的心头。在他们看来,年味不仅是物质的丰盛,更是文化的丰美。大师们笔下浓浓的年味,更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5.
正狗年春节期间,留在大陆过年,成为了越来越多台湾同胞的"单项选择",且这种趋势逐渐成为了一种常态选择。在大陆,不管从创业打拼,还是学习生活中享受到的帮扶,都让台湾同胞感受到了浓浓的家人热情和亲情。他们选择自己"留守"大陆,甚至呼唤家人、朋友"登陆"过年,除了想体验与台湾一样的年味、不一样的民俗之外,也是对大陆和台湾两岸一家人,两岸一家亲的真实体验和情感认同。对于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在感受大陆和体验大陆的过程中,越发的自然,越发的坚定。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20,(18)
正"嘀嘀嘀,嘀嘀嘀……",下午4时,"光头麻糬"的老板林发伟正在前台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线上订单,妻子魏金燕则在后厨熟练地包着麻糬,夫妻俩身影忙碌,他们从不会怠慢光顾生意的任何一位客人。2014年,来自台北的林发伟决定到妻子的家乡——福州发展。作为福州女婿,林发伟将在台湾累积多年的糕点手艺带到大陆,凭借口感软糯,味道香甜的麻糬捕获了众多"粉丝"。如今,林发伟的"光头麻糬"在福州已有两家实体店面,同时入驻美团在线平台,还通过微信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7,(4)
<正>2月5日,台湾苗栗县泰安乡士林小学师生一行26人,在刘美兰乡长的带领下来到武汉市汉阳区西大街小学,共同开启了为期5天的"两岸一家缘·欢喜过大年"冬令营活动。当天,汉阳西大街小学处处张灯结彩,洋溢着年味。在欢快的乐曲声中,西大街小学与台湾泰安乡士林小学共同拉开了"两岸一家缘·欢喜过大年"知音冬令营活动序幕。出席冬令营活动的中共武汉市汉阳区委书记徐洪兰表示,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同上一  相似文献   

18.
故乡的年味     
《小康》2018,(6)
春节的民俗就像磁石一般,将天南海北、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都紧紧地吸附在一起。这便是传统的力量,正如民俗专家所言,"民俗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我们生活的需要"。新旧民俗也在时代变迁下兼容并包,年味,在一年365天当中,其实一直都在,中国的年味,故乡的年味,从未变淡。  相似文献   

19.
农历春节传承至今,有人说“年味”是一年比一年淡,像年夜饭前的祭拜祖先和土地神、春节期间不煎炒烹炸、包素饺子、守岁、初一拜年等等都因为时代的进步或逐渐消失,或得到改良,但唯独过年放炮这一极具中国特色、也极具争议的“年味”却一直没有变。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1,(1):100-103
台声最新推出《台湾旅游》栏目。临近兔年春节之际,带您去台湾过春节。体验与众不同的台湾宝岛八日游,您可以体验到宝岛台湾的风情,了解他们是如何度过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还可以欣赏宝岛文化,品尝特色小吃,游阿里山、日月潭,看花博展。请跟我们走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