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涂可国先生对儒家文化二重性的判断过于宏观和直接,对儒家文化"基干"与当代先进文化精神的差异与分野须作具体剖析.其突出表现在儒家"民本"思想和当代民主精神的差异与分野,儒家王道与当代法治精神的差异与分野,儒家"修齐治平"的治理思想与现代契约精神的差异与分野.  相似文献   

2.
李立 《统一论坛》2012,(2):11-13
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都在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台湾同祖国大陆的文化渊源深厚而久远。 从两岸出土的文物来看,台湾各地相继发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两翼式铜镞等大量的文物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属一脉。  相似文献   

3.
在民间,妈祖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共同景仰的海上和平女神.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陆和台湾均设置了以宣传妈祖文化为内容的网站.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从网络传播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积极有效地"设置议程"、当好"把门人"、培养"意见领袖",更好地弘扬妈祖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认同,进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4.
民进党人在其文宣中常常强调台湾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的统合性,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遂行"去中国化"的政治目标,在多元文化体中,中华文化不过是其中之一种而已,而且只居于落后的传统,不是那么重要.其实,文化是一个整全生机体,具有一个文化中轴在核心处运作,依赖这个中轴的生命力,文化体得以吸收多元的文化营养而壮大这个整全生机的文化体.台湾无论在明郑、清代以及日据时期,她的文化中轴主体性就是中华文化;迈入现代化的台湾,其文化中轴主体,仍然是中华文化,此由亚洲四小龙兴起与儒家文化深切相关可得明证.本文从台湾的原乡生活方式来诠释台湾民间文化中的大小传统就是中华文化之事实,指明作为台湾文化的主体性中轴之中华文化,乃是周文华夏悠久历史的延续创新.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蔡英文当局大搞"去中国化",推行"文化台独",妄图从根上斩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从而达到"台独"目的。但台湾到处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正如李敖所说,"台湾无处不中国"。事实上,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史前文化源于祖国大陆;中华文化一直是台湾文化的主流,并抵御了外来文化的侵袭;海峡两岸文化民族形式相同,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7,(4)
<正>永续传承台湾少数民族赛德克文化张贵珠,台湾南投县仁爱乡人,被2012年南投县政府公告登录为传统艺术"赛德克传统织布工艺"经挑技法技艺保存者。她在传承着台湾少数民族赛德克族群的编织文化。赛德克族群和台湾少数民族其他族群一样,经过历史的洪流,人口外移严重,耆老凋零,面临部落传统文化艺术逐渐消失的命运,但文化认同或许能够延缓族群灭绝的速度。  相似文献   

7.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从"百戏之母"昆曲到贵为"国剧"的京剧,传统戏曲渡海而去,在宝岛生根抽枝,至今已逾70载。两岸戏曲交流有哪些故事,如何携手保护传统戏曲文化,并在当代探索全新美学?现刊发台湾昆剧团团长、台湾昆曲博物馆馆长洪惟助多年热心昆曲事业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6,(2)
正在当前"一带一路"区域发展策略的引导下,正是两岸共同建构永续发展蓝图的切入点,两岸应以更具包容性的王道文化思维,通过"中间合作路线"的政策学习,吸取政策经验,逐步达成政策趋同,以便创造"一带一路"与两岸区域共荣和平的发展环境。两岸都要正视台湾参与"一带一路"的重要性。"一带一路"沿线经过亚非欧26国,合计44亿人口、  相似文献   

9.
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曾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所以能继续存在发展至今,完全是得益于它的根,植于深厚的富有和平、博爱内涵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几经揉合,择其要主要是儒、道、佛三家,凸显出宽容并蓄、和衷共济的“王道精神”,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  相似文献   

10.
王灿 《理论月刊》2012,(10):57-62
《尚书》是华夏文化最早、最重要的文献载体之一,反映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是先秦时期华夏文化的第一次凝聚成书。探讨《尚书》历史思想与先秦历史思想潮流及整个先秦历史文化的关系,非常必要。《尚书》历史思想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中国特色和先秦文化印记:它是中国原生本土文化中"王道"文化的最早体现,是史官文化的孑遗;受到周人文化的改造;带有明显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宗法色彩和实用理性精神。这一切,与西方史学的类似思想范畴相比,有相当大的差异。《尚书》历史思想在中国历史思想史上具有肇始之功,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1.
刘建林 《台声》2014,(8):60-60
中国历来有不惧死亡、秉笔直书、记述史实的传统,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的脊梁。台湾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人,身处战火纷飞的岁月,却将一腔热血倾注于一部鸿篇巨著《台湾通史》。他是一个热爱祖国、恪守祖国传统文化、保存台湾文献的智者,身上洋溢着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执著精神。他就是今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他以言立志,在追寻精神高地的路上,不断探索,笔耕不辍,耗尽心血,无疑是鲁迅先生口中的"中国的脊梁"。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6,(16)
正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马英九时期的政策被全面推翻,并重返李登辉、陈水扁"台独"教育路线,传统文化在台湾更加前途未卜。为了达到"欲去其国,必先去其史",部分政治势力大肆推行"文化台独"理念,文化传承由此也开始沦为政治纷争的牺牲品。随着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体系中比重的逐渐式微,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对于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自然也会受到负面波及。  相似文献   

13.
<荷珠新配>打破台湾当代剧场的冷寂,以"贴近台湾生活经验"和夸张调侃,嬉笑而不怒骂的喜剧风格,成功地将台湾当代戏剧推向大众视野,成为80年代台湾蓬勃兴起的小剧场运动的潮头.它植根民族文化传统,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美学,"柳暗花明地走出了融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6,(16)
正摘编自8月2日台湾《中国时报》近年岛内在本土化与台湾意识的催化下,社会出现"去中国化"的声浪,甚至出现"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相对立的论点,这些人认为:台湾主体住民由"原住民"与闽南移民构成,曾历经西班牙、荷兰、明清、日本殖民统治,近年更受西方文化影响,台湾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样貌,而不独只有中华文化。更有甚者,认为台湾人民抛开  相似文献   

15.
5月,台湾学术及文化界成立"文化中国论坛",并以"重振台湾精神,复兴文化中国"为主题举办了首场座谈会。在外界认为民进党重新上台预示"台独"回潮的当口,这样一个论坛成立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考虑?本刊特约论坛创办者之一、台湾大学教授黄光国先生撰文予以说明,本刊作了节选。  相似文献   

16.
当前"台独"派鼓吹台湾是一个与中国无关的"海洋国家",使得其"海洋文化"的提倡,带有"去中国化"的明显企图。然而当代台湾的"海洋文学"却说明:台湾的"海洋文化"仍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一种地方表现形态,无论是汪启疆海洋诗中的"以海为田"理念,吕则之塑造的融合海洋性格和陆地性格的人物形象,东年透过海洋对民族历史和精神特征的省思,或是夏曼·蓝波安和廖鸿基表达与海洋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的创作,都不离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具有丰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根柢,是以其海洋特色为中华文化、中国文学整体做出的一种丰富。  相似文献   

17.
<正>"我要做肚子,因为它连接着脚和头。头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精神,脚是开拓视野往前走;现在的情况是没有了肚子,脚在拼命往前走,头却落在后面"——黄永松"要害死一个人,就让他去办杂志",这是上世纪70年代台湾文化界流行一句话,当时在台湾办杂志,是苦差事,几乎会累死人,也很难成功,一般都以亏本和垮台收场。但是,总有些人因为热爱,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台湾《汉声》杂志创始人、总策划黄永  相似文献   

18.
明郑时期郑成功等的诗文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的“遗民忠义精神” ,植根于儒家观念和闽台历史文化的悠远传统中 ,并超越了对某一特定朝代和皇帝的“愚忠” ,升华为广泛意义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日据时代的台湾民众中传衍不息 ,成为大多数台湾民众保持其汉民族精神和祖国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 ,无论在传统诗文中 ,或是新文学创作中 ,都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李琳  ;谢家顺 《求索》2007,(7):181-182
李敖的成名作《传统下的独白》影响了台湾整整一代人,他对传统文化的藐视与反叛在高举传统文化旗帜的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而他在深层心理上却很难摆脱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影响,也因此构成了这部作品特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眷恋情结。正是在这种批判和承传中李敖完成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成为台湾文化界的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20.
由于工作原因,我有机会去台湾做短期研究,深感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无处不在。无论是坐在淡水老街品小吃,还是在台北的博物馆赏珍品,无论是在阿里山看日出,还是暮色之中访宜兰,我始终想找出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我对台湾这片土地和这里人民的感觉。走马观花间,浮光掠影里,蓦然回首中,我忽有所悟:台湾,其实浸透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汲取天地之灵气,可以任人一品再品而回味无穷。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初到台湾,漫步台北街头,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