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月26日,台盟中央举办纪念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71周年专题学术讲座,蓝博洲应邀主讲。台盟中央副主席吴国华出席听讲,台盟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穆学锋主持。蓝博洲以丰富的史料和独特的视角,回顾了台盟与"二二八"的历史渊源,详实阐述台湾人要求民主自治的历史内涵,有力驳斥"台独"势力借台湾革命先辈的鲜血混淆民主自治和"台独"之间的伎俩。蓝博洲的新书《幌马车之歌》与《幌马车之歌续曲》简体版也即将在大陆三联出版社出版了。回看他在报告文学领域上一路走来的模样,从激越到沉稳,从云雾缭绕到拨云见日,从拨云见日再到稳步挖掘并接近历史"真相",虽不能说他历经了沧桑,但搜集、写作的过程确实十分不易。因此,蓝博洲希望在这两本简体版新书发表之际,将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些被湮灭的台湾历史人物;如何采访与写作;这样的作品在此时此刻的海峡两岸究竟意义何在等问题记录下来,率先与《台声》的读者、两岸的乡亲们分享。  相似文献   

2.
正5月25日晚上7点,台湾著名作家、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主席蓝博洲在北京三里屯的三联韬奋书店举行"非虚构的台湾往事:书与影像——‘幌马车之歌’系列二种新书座谈会"。"幌马车之歌"系列是蓝博洲的两部纪实文学作品,其中《幌马车之歌》创作于1988年,当年即获洪醒夫小说奖最佳小说,1991年获《联合文学》十大好书作家票选第一名,长期占据台湾图书畅销榜。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根据此书拍摄了电影《悲情城市》  相似文献   

3.
正第一次见到蓝博洲是在觥筹交错的餐会上。一米七八的身高,身着白色衬衫,领口微微敞开,露出小麦色的皮肤,硬挺的身板,搭配一条简单宽松的牛仔裤,乍一看恰如30出头的壮年小伙,然而往上一瞧却是一位留着寸许美髥、头发早已花白的中老年人,眼前这位装扮洒脱、极具个性的男子就是闻名两岸文学界的蓝博洲先生。他是这场餐会的主角。从见面到分别前夕,他都滔滔不绝地向大家讲述这30年来,他以自由作家身份,接触台湾"二二八"事件亲历者、"白色恐怖"受难者及其家属的一些故事与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5,(19)
<正>"英豪垂万古,勋业足千秋。"这是台湾学者陈延厚对刘铭传的评价。9月24日至26日,"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合肥学院举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安徽省副省长谢广祥、合肥市委副书记凌云及台湾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主席蓝博洲、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创会会长林光辉、台湾铭传大学校长李铨等出席研讨会。数百名大陆和台湾研究刘铭传专家学者、刘氏宗亲和学生代表参  相似文献   

5.
争鸣 《两岸关系》2013,(3):29-30
今年2月,台湾竞争力论坛公布最新的台湾民众身份认同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为61%,这与10余年来岛内大部分民调机构得出的"中国认同度低"的结论大相径庭,引发外界侧目。笔者就该民调的成因、反映的政治思维及意义提出几点看法。设问方式不同是造成民调结论差异显著的主因  相似文献   

6.
张羽 《台湾研究集刊》2007,2(3):80-88,98
张爱玲与台湾文学史书写有着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半个世纪以来,诸种台湾文学史或书写,或缩写,或不写张爱玲,都有其内在的深层原因。作为"文学/文化"的"张爱玲符号",已经成为一种亟待思考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对张爱玲文本在东亚的后殖民和冷战秩序构筑当中被台湾接受的一些脉络,以及在台湾本土意识高扬的背景下台湾新文学史要怎样处理张爱玲的考察,阐述文学制度介入到国族想象后,对作家阐释也出现了较大的位移。而且,也要阐释台湾"独派"人士在处理文化上的身份认同和政治上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7.
了解当今台湾青年的"一中"认同状况,把握其背后发生作用的关键因素,探讨其嬗变中出现的新问题,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采用台湾"中央研究院"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台湾主体"意识中存在青年身份认同负面现象,认知偏差中出现"分离主义"意识倾向,以及对"一中"认同看法有特殊表达方式。台湾青年在负面"大陆印象"和正面"就业意愿"的纠结中,使情感与利益变成了一个"矛盾体"。但是,随着理性思考的提升,和平发展的持续,青年交流的深化,未来两岸的统一必定会由两岸青年承担起来。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新电影表征了当代台湾社会思潮的巨大转向:由乡土转为本土,由中华认同转为台湾认同。反帝反压迫、反思殖民现代性等批判性向度,是早期台湾新电影的乡土意识的主要内容;而继起的本土意识则失去了乡土意识的开放性与批判性,其以族群对立、省籍区隔为基础的电影叙事,反映了一种"反外省"、"去中国化"的台湾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乡土与本土是重估台湾新电影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类型、身份认同及国族想象,二者在台湾新电影中的对立纠结,也显示了"中国结"与"台湾结"在当代台湾社会之差异互现的结构性在场。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6,(7)
正摘编自3月16日台湾《旺报》"台湾人是不是中国人?"一个原本不应该存在的问题,却让台湾陷入20多年的认同困境,影响到台湾的社会团结与竞争力。台湾人在台湾,如同上海人在大陆,都只是个地域性的身份名称而已。如果台湾"独立"成为一个"国家",台湾人当然就不再属于中国人,而只能算是华人,但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台湾年轻世代成为台湾社会数次大型公民运动的生力军,他们成长在20世纪90年代台湾岛内国家认同发生转型的背景下,且深受当局"去中国化"教育的影响。当前,他们在国家认同与乡土情怀关系问题上发生认同混乱,出现"中国"为"他者","台湾"为"我群"的国家认同危机。这种危机现象是因为台湾年轻世代对祖国的认同面临利益、情感、价值、认知结构和外界因素等五方面的障碍而造成的。为此,我们可以从双重认同、台胞权益、同辈群体和生活共同体四个方面提出增进台湾年轻世代认同祖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两岸关系》2021,(7):61-62
正纽约时报的作者Steven Myers曾在其文章《棒球在台湾意味着什么?汗水、热闹和身份认同》中这样写道:"司机在载我去比赛时说道,巴西有足球,台湾则有棒球。"棒球在台湾地区经过百年的发展,早已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看棒球比赛更是台湾人平时必备的休闲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一定的结构因素基础上,"社会情绪"和"政治态度"建构性因素对香港青年身份认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情绪"而非"政治态度"对香港青年的国民身份认同影响更为明显。表达"社会情绪"的生活满意度对于国民身份认同的正向影响稳定显著。生活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本体性安全感,它对身份认同的影响体现为:个体的本体性安全感越强,更可能建构一种更宽泛层面的身份认同。因此,为增强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可在以下方面加以推动:首先,需警惕地方认同与国民身份认同的"相对说"和香港身份认同的"单一归属论"。第二,需关注"生活满意度"对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的影响。第三,有必要在互联网渠道增强正面宣传,提升国家形象,增强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生存时代为自我身份认同提供了三种历史语境,即自我身份认同关系的数字化语境、自我身份认同评价的数字化语境、自我身份认同实践的数字化语境。自我身份认同形成了独特的"游戏规则",信息构成了自我出场的路径、对话交流的平台以及身份认同的机制。在数字化生存时代,自我身份认同的生成逻辑体现出了在场与缺场、业缘与网缘、现实与虚拟"二元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台湾民意有三个层次:一,"台湾民意"有"一般意见"与"政治态度"之分,是可以改变的、多元的;二,"台湾主流民意"有具体问题与总体发展之分,当前涉及台湾前途与两岸关系的主流民意有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维持现状以及"台湾认同"等;三,"台湾认同"的形成有其国际因素、内部因素以及大陆因素,它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等同于政治态度,"认同台湾"与"认同中国"并不一定互相对立。研究台湾民意的重点在于研究"台湾认同",需要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郭杰  葛孝亿 《传承》2009,(20):124-125
教师拥有多重的身份,制度变迁与自我构建是分析教师身份认同的两条基本路径。从身份认同研究取得的共识出发,审视当前教师"身份认同"中存在的冲突现象,以期实现教师"身份"的重置与"身份认同"的获得。  相似文献   

16.
教师拥有多重的身份.制度变迁与自我构建是分析教师身份认同的两条基本路径.从身份认同研究取得的共识出发,审视当前教师"身份认同"中存在的冲突现象,以期实现教师"身份"的重置与"身份认同"的获得.  相似文献   

17.
越南难民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群体,但在历史、政治和利益因素的影响下,越南难民一直徘徊在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其诉求得不到实现、身份得不到认可,使他们至今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以云南河口县岔河难民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越南难民的跨国流动经历及其身份认同的建构,并从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来剖析其身份认同的多重性与困惑性。越南难民只有在淡忘其想象的难民身份,消除有意识筑建的"无形的"族群边界,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才能更顺利地融入当地社会,消除身份认同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刘红 《两岸关系》2014,(3):58-59
正长期以来,台湾南部县市的"政治认同"问题一直是两岸高度关注的议题。对此,既要看到台湾南部"政治认同"的倾向性和特殊性,也要看到其参与两岸交流的迫切性和积极性。关于台湾"南北差别"与"南北趋同"的关系两岸交流30多年来,两岸相互间的资讯和了解越来越多,同样也逐渐形成了对台湾南部社会政治态度、立场和"国家认同"的看法。从舆情报道和交流印  相似文献   

19.
在消费文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生产能力已经不足以成为人们进行身份认同的唯一依据,人们会通过一定的消费行为来完善对个体身份的构建,由此出现了"他人导向个体"和"后传统个体"两种个体身份认同的形式。前者更为重视外界信息对身份的影响,认为个体身份认同就是要符合外界的期待;后者则认为个体身份认同虽然会受到外界影响,但自己保有最终选择权。  相似文献   

20.
“台湾人认同”作为台湾民众的集体身份认同,其内涵包括了地域认同、利益认同、“国家认同”等多个面向.“台湾人认同”是台湾民众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经由合法性建构、拒斥性建构以及计划性建构而最终形成的.当前,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台湾民众实际社会行为互动模式的调整,其特征呈现出民主化、理性化以及“台独化”的发展趋势.对待“台湾人认同”,大陆应在正确理解其内涵的双重属性的基础上,努力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最终培育出两岸统合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