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敬泽 《各界》2013,(6):90-91
祁玉江在写作中成为一个回忆者。 回忆之“回”是回到往昔,回溯逝去的时光。但对祁玉江来说,回忆也是回乡,回到他的陕北高原上的故乡。  相似文献   

2.
易水寒 《党政论坛》2008,(24):43-43
宋仁宗有一次出游,途中多次回头找饮水的器具,没找到,他也没吱声。回到宫里,他渴坏了,“咕咚咕咚”喝了好几杯水。旁边的人问他:“皇上,您渴成这样,刚才干吗不说呢?”仁宗回答:“如果我说了,一定会有人因此而获罪啊!”  相似文献   

3.
波恩专电 减肥疗养效果不错。德国总理科尔经过复活节休假回到波恩后,感到“头脑清醒,负担减轻”,“总的来说精神很好”。德国当前的政局的确需要这样一位既头脑清醒又精力充沛的总理。 就在科尔回到波恩的当天,即4月27日,内阁中最孚众望的副总理兼外长根舍宣布辞职。他辞职的理由冠冕堂皇:任职时间太长,在民主制度下不合适,还是让贤吧!  相似文献   

4.
阔别近三十年的母亲和儿子,终于在广州城里见面了。母亲紧紧地拉着儿子的手,第一句话就劝他回新加坡。老人几十年的心愿,就是只需要儿子一个“回”字。 可是,她的儿子——黑龙江矿业学院的副教授陈佩宗,却在“回”字上头跟他的母亲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于他来说.早在二十几年以前就已经回来了。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若是按照妈妈的意见行事,那就不是“回”而是“离”了。离开抚育他成长的社会主义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5.
一张 《瞭望》1994,(37)
阿Q从城里回到未庄,似乎革命党就是他,大嚷“造反了!造反了!”吓得未庄人都以惊惧眼光看他,连赵太爷都称他“老Q”、赵白眼也呼之为“Q哥”.这种现象,并不罕见,不到未庄,也是看得见的.如果阿Q真是入了革命党,有了一官半职,赵太爷们不尊之为Q老、Q公才怪呢!不知是出于提倡文明礼貌、敬老尊贤呢,还是“官本位”的观念已深入人  相似文献   

6.
司马相如是四川成都人,汉景帝时“以赀(zī)为郎”.赀即资,郎即皇宫侍卫.郎也是官职,捐资可以任职,需要好几万,起码中产之家才能捐出这个数.他善辞赋,而汉景帝不好辞赋,他这个文学青年无用武之地.梁孝王来朝,身边带的文学之士与他情趣相投.不久,他“因病免”.什么病?想必是糖尿病,少气无力,不能胜任侍卫工作.而后他“客游梁”,“居数岁”,作《子虚赋》.梁孝王卒,他回到成都,原来的中产之家如今是家徒四壁.  相似文献   

7.
李宗陶 《各界》2013,(6):9-12
从23岁到29岁,他密集地写出了中煎熬,自称“精神残废”,一直到死,在的心灵。《雷雨》、《日出》等7部剧本。晚年,他在痛苦他都没能真正回到那个写《雷雨》时的自由自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个重要内容,即“角色理论”,它主要是通过研究、探索由于社会分工而形成的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从事某种职业与主观愿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来寻求一条协调人的职业工作积极性与个性特点全面发展,从而保持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的途径。“角色理论”认为,在社会中,任何人都扮演一定的“角色”——甚至不止一个“角色”。如一个人在工厂担任厂长,那么“厂长”就是他在工厂里的“角色”。回到家中,他又成为“儿子”、“丈  相似文献   

9.
米歇尔·亨利第一次将他的生命现象学运用于马克思关于“社会现实”的分析。亨利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新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的文本中,现象学最基本的原则“回到事物自身”被亨利解读为“回到个体现实性生命”,所有社会中显示的关系必须还原到个体生命。“社会总体性”还原到纯粹的“个体主体性”是理解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有力工具。“彻底的主体性”概念是亨利新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马克思的“现实性”应该被理解为个体的主体实践。马克思看到了实践的原初本质:实践恰恰是一种努力的主观体验,简言之即劳动。马克思以“谱系学”开始进行社会批判,这是一种对各种社会结构下的主观现实性的描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侨园》1996,(4)
一天放学后回到宿舍,一进楼门,见一个“亚洲人”(以色列有一些来自朝鲜、日本等国的人,因从面貌上难以区分而冠以的统称)。他先用英语问我是不是中国人,待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高兴地用十分生硬的汉语告诉我他祖籍也是中国。十几年前从马来西亚移居以色列,名叫大卫。想不到在万里之遥的这个犹太国家竞能遇见一位“中国犹太人”,真令我又惊又喜,忙将他请到宿舍、大卫告诉  相似文献   

11.
东京专电 日本首相海部俊树1月18日结束了他为期11天的欧洲之行回到东京。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而复杂变化的情况下、海部首相新年伊始便出访欧洲,被认为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一步,因  相似文献   

12.
约访曹耘山,记者费了一番周折,他最近很忙,9月27日是他外公毛泽民逝世70周年纪念日,12月又将迎来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他掰指头算了好久,最后“绰阔”地拿出一下午时间接受了记者采访。见到曹耘山时,他刚从山西回到北京,之前他还去了韶山。  相似文献   

13.
到底谁有病     
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之一田永亮,1991年从沈阳军区“雷锋团”复员回到家乡后,坚持讲雷锋、学雷锋,做雷锋式的好青年。他在家中办起“雷锋展室”,主动照顾全村所有孤寡老人,听说一村干部贪污公款,就去质问、批评。然而,田永亮的所作所为竟被一些人说三道四,认为他“有病”。迫于舆论压力和为了证明自己“正常”,他经受委曲先后五次进精神病医院做检查。一位精神病专家说,如果硬说田永亮有病,那就是“雷锋病”,这样的“病人”越多越好,可惜现在这种入太少了C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有些人总是把学雷锋看作是“做傻事”乃至‘市病…  相似文献   

14.
梅兰芳在20年代被梨园界尊为“伶界大王”,声名显赫,意气昂扬。尤其是在1931年赴美归来,一个“博士”头衔使得中国老百姓欢喜若狂,连他去王府井“美白”理发,外面的群众都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好奇中更带着敬仰。他回到北平第一次与观众见面,是在一次大义务戏当中。大轴是他和余叔岩的《打渔杀家》,压轴是他和马连良等人的《龙凤呈祥》——马连良只演前乔玄却不带后鲁肃,原因颇为微妙,可能因为余先生已经处在半“退休”的状态,怕年轻力壮的马连良得彩太多而使余先生脸上不好  相似文献   

15.
祝彦 《理论视野》2009,(6):43-46
陈独秀的思想和他的政治命运一样“坎坷”、“曲折”。从一个科举制度下的秀才,成为对封建主义进行猛烈抨击的民主斗士,崇拜西方的“法兰西文明”及其资产阶级民主;不久又因认识到西方民主的虚伪,而予以否定,转而追求社会主义制度及无产阶级民主;到了晚年,从超阶级、超历史的民主观出发,以“斯大林现象”为案例,又觉得资产阶级民主比无产阶级民主更加“具体”、“优越”,他的思想似乎又回到了“五四”时期对“德谟克拉西”的赞颂与肯定。从而也就形成了陈独秀“之”字形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的观点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克思哲学在本质上是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的观点看,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都将获得重新解释,因此“回到马克思”就是“回到历史中去”。问题的关键是要对“历史”有种深刻的理解和领会,确立历史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冼星海曾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华之时,冼星海回到了祖国,他表示:“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用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的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的危亡服务。”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8.
“回到马克思”,从学理上讲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论 :一种是对哲学观念与范畴的“历史学”式解释 ,这就是解释、丰富或者再现马克思思想观点及其连续的形成过程 ;另一种方法是对哲学话语结构的“考古学”式解构 ,也就是一个透视、廓清或重现马克思思想观点生成的“无意识”结构 /谱系及其转换的过程。张一兵同志的近著《回到马克思》可谓采用第二种方法的开拓之作。本文认为 ,张一兵在彻底解构“西马”人本主义解释模式基础上重释马克思的历史主体与历史辩证法概念方面 ,在发现马克思第三种哲学话语上是有着突破性贡献的。但是 ,张一兵对他所发现的马克思“社会历史现象学”的理论视野及其中的历史主体的界定仍然欠缺明晰性与系统性。  相似文献   

19.
“突、突、突……,”一阵“小四轮”马达的轰鸣声打破了定远县高塘乡粮站短暂的宁静。司磅员、开票员小王和小陈闻声迅疾走出凉棚,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来卖麦子的是陆户里村民办教师王德新。他一边往下卸麦子一边朝站长王庆林颔首致歉:“刚下了场透雨,抢  相似文献   

20.
华泉 《瞭望》1984,(19)
旅美老华侨阮金铭,前几年给家乡有关部门写信,恳求退还他在广东省台山县的私房,信上说:“……归去来兮,无家可归,好比离巢燕子,飞向谁家?”一九八二年,当地政府退回了他的在土改时被错误没收的房屋。他闻讯后不顾八十高龄,偕儿子一道,三十多年来第一次启程回国。回到家乡,他买了两张泡沫床垫,在自己的房屋里一住半个月,并十分感慨地写诗道:“八十游子归故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