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斯兰教是泰国第二大宗教,穆斯林人数约占泰国总人口的4%。泰国最早出现伊斯兰教活动是在阿瑜陀耶王朝的厄迦陀沙律国王在位时期(公元1605——1610年)。厄迦陀沙律即位后,放弃了其兄纳黎萱的扩张政策,开始注意发展经济,同时与许多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大约就是在这一时期,阿拉伯商人和冒险家们把伊斯兰教传入泰国。到那莱王统治时(公元1657—1688年),泰国的伊斯兰教徒在数量上有所增加。据考古学家研究,阿瑜陀耶古城遗址中有许多用作清真寺和祈祷房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的存在表明,在阿瑜陀耶兴盛时期,它的都城附近生活着不少穆斯林居民。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1992,(1)
1644年,清朝取代了明朝在中国的统治。清朝政府希望保持和发展与周边国家传统的友好关系,在1647年发表文告,如暹罗等国有“纳款来朝者,地方官即为奏达,与朝鲜等国一体优待,用普怀柔”。很快,阿瑜陀耶王朝便遣使人访中国。从1664年至1766年的102年间,阿瑜陀耶王朝共16次遣使来华。官方交往的发展,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阿逾陀本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一个神国兼神国都城。在前7-4世纪的列国时代,阿逾陀是印度北部恒河流域中游奴隶制王国居萨罗(■萨罗等)前期的都城。7世纪中叶玄奘记下的阿逾陀国(城)则是戒日王帝国治下的诸侯国(都)。之后,阿逾陀国(城)不复见于史乘。1730年起,印度穆斯林在阿逾陀旧址旁边筑城法扎巴德,故今天地图一般只标注法扎巴德。现代以来又出现一个容易相混的叫阿瑜陀的地名。它是泰国的佛教圣地,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的都城。旅泰华侨称之为大城(府),多数著作和学者译成阿瑜陀耶。  相似文献   

4.
阿瑜陀耶王国是十四世纪中期继素可泰王国兴起的另一个泰族王国,也是中南半岛的强国之一。无论是对泰国或对东南亚,它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该王国是如何兴起又是如何成为强盛的国家,并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参考。一阿瑜陀耶王国的创立者,原系湄南河下游乌通(Uthong,在素攀武里 Suphanburi附近)的统治者。据说他原为泰人贵族,因与乌通太守的女儿结婚,1344年便继其岳父成为乌通太守。1347年,迁都湄南河口的阿瑜陀耶城(Ayudhya,亦称大城)。1350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国与泰国的友好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泰国是近邻,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历史悠久。泰国原名暹罗,是一个文明古国,但是建立统一的国家,为时较晚。在我国宋、元时期,其境内出现两个王国,一个是泰族人在北部建立的素可泰王国,称为暹国;另一个是蒙人在湄南河下游华富里建立的罗斛国。后来,罗斛吞并暹国,改称暹罗斛国。元代末期,泰族首领拉玛铁菩提一世征服了罗斛国,在湄南河下游大城建立了阿瑜陀耶王国,至此,该国宣告统一。这个阿瑜陀耶王国,中国史籍称它为暹罗国,现在叫做泰国。泰国建成统一国家不久,中国也重新统一。1368年2月,朱元璋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汉族的封建政权,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派使臣访问泰国。第二年,泰国国王参烈昭毗牙遣使来华访问。从此,两国使者来往不断,关系很好。本文叙述有明一代中国与泰国友好交往的盛况。  相似文献   

6.
泰王国是东南亚的君主制国家之一。从公元1238年泰族建立第一个独立政权素可泰王朝起,经历了阿瑜陀耶王朝、吞武里王朝,直至今日的曼谷王朝九世王朝。泰国国王和皇室成员深受泰国民众的尊崇和敬仰。本文主要介绍"泰国之父"兰甘亨大帝的杰出贡献。关键词:兰甘亨功绩"泰国之父"  相似文献   

7.
小历1129年(公元1767年)五月上弦九日,缅甸军队在暹罗王都阿瑜陀耶城外的胶隆佛寺和夜南奔佛寺炮击王城,并在城脚纵火,致使一处城墙倒塌,露出缺口,缅军蜂拥入城,纵火焚烧王宫与锡善碧佛寺,掳掠王亲国戚、官员、百姓和金银财宝,独暹王一人逃脱。 上面所述,系攀壮他努玛编写的阿瑜陀耶史中王都第二次失陷的一段事件,其它史书也有类似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禁止南洋贸易”后果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立军 《东南亚》2001,(4):30-35
清初 ,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屡有变化。先是在 16 6 1年为消灭台湾郑氏势力实行“迁海”政策。郑氏覆亡后 ,清政府于 16 83年大开海禁 ,但到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 )又下令 ,禁止商民往南洋贸易。对于“禁止南洋贸易”所造成的后果 ,史学界一般都认为它的实行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阻碍了海外贸易事业的发展 ,事实是否如此 ,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上述史学界所产生的共识 ,其根据主要来源于雍正初年要求开放海禁的一些地方大臣(例如蓝鼎元、毛文铨等 )的奏疏、著述等。我想仅依据那些要求开放海禁的人的论述 ,便得出上述结论 ,未免有些草率行事…  相似文献   

9.
泰国的国旗     
史学家迄今无法断定泰国第一面国旗何时和怎样飘扬于上空,可是在其他文明国家,国旗则自远古以来就被使用了。阿瑜陀耶的那莱大帝在位时期(1656—1688年),在有关叙述中就出现了最早升旗的确切记载。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推测,泰国使用国旗的时间还要早得多。  相似文献   

10.
清初康熙时期(1662—1722年)的海外贸易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海禁阶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开海阶段,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以后的禁止南洋贸易阶段。然而,不管是海禁实行与否,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贸易均未曾间断过,所不同的只是贸易的形式与发展的程度而已。即使是康熙本人亦不得不承认:“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尝断绝”。因此,本文拟就这三个阶段中国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表现形式与发展程度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1989,(4)
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泰国外交部所属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潘·万纳米提先生一行四人到我国访问。10月18日,潘·万纳米提先生和泰国外交部政策处处长兼泰国肯尼迪基金会秘书窝拉普·沙匿翁·纳阿瑜陀耶先生在昆明金龙饭店和我所研究人员座谈。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原中国首任驻泰国大使柴泽民、外交学会亚非拉大处长李德明、云南省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彭仁东等参加了座谈。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科技对泰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1990,(3)
早在700多年前,泰族就已经组成了自己的国家。中国古籍很早就有关于泰族国家和中泰两国友好交往的记载。素可泰王国的建立,标志着中泰两国官方联系的开端。暹罗使者以“朝贡”香料、木材和树种等礼品送给中国皇帝,中国皇帝以丝绸、瓷器等作为外交礼品回赐予暹罗国王、王后和使者。阿瑜陀耶王国的确立,显示中泰的商业贸易已置于重要的地位。到了吞武里王朝时期,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又有了新的发展。大批华人开始移居泰  相似文献   

13.
明初的中日关系,由于倭寇的骚扰,变得异常复杂.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抑制倭寇的入患,采取了朝贡与海禁相结合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在以后的几位继任者中不断沿袭,遂使明初中日之间的正式贸易,始终保持在朝贡贸易的基础上.然而,这种贸易并不能满足日本方面对中国商品的迫切需求,于是日本各大名、寺社经常为争夺对明朝贡而激烈地竞争着.这种竞争到后来发展成宁波的拼杀事件——“争贡之役”,明朝政府以此罢市舶,严海禁,断绝与日本的正式贸易,而一些以“朝贡”为名的日本商人则不得不转入走私贸易,他们与中国的海寇商人互相勾结,由走私转而寇掠,使倭寇之患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4.
满洲人在征服中国东南部的过程中,继承了这一地区与东南亚及东洋其它地区帆船贸易的传统。但是,这一地区是北京新王朝最后获得的版图。在胜利进京后的近四十年时间里,这些外来征服者在广东、福建和浙江沿海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问题,各种反满复明的抵抗新政权的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中国清朝和暹罗阿瑜陀耶王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双方的贸易。由于安全的缘故,以及满洲人逐渐沿袭明王朝外交法则的原因,两个国家的经济交流以朝贡贸易的形式进行是可以理解的。只有以朝贡作为手段,在既定的周期性时间里进行严格管理和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被泰国人民誉为泰国民主制度之父的比里·帕侬荣曾任泰国总理、拉玛八世摄政 ,他组织发动了建立泰国君主立宪制的“六·二四政变” ,在第二次世纪大战期间 ,由比里·帕侬荣领导的自由泰运动 ,是泰国最主要的抗日爱国组织 ,在反对日本侵略和战后初期的泰国政治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本文试对比里·帕侬荣及其领导的自由泰运动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比里·帕侬荣 (pridiphanomyong) ( 1 90 0 - 1 983) ,爵名銮巴立·玛努探 (Luangpradistmanutham) ,中文名陈嘉祥 (一说名陈璋茂 ) ,1 90 0年 5月 1 1日出生于泰国中部阿瑜陀耶府古稿 (Krungkao)…  相似文献   

16.
明太祖立国之初,为了防御倭寇侵扰,为了羁縻海外国家,实行了一种海禁与朝责贸易相结合的对外政策。一方面,禁止沿海居民私通海外诸国,规定“片板不许入海”;另方面,鼓励海外诸国入明朝贡,随带方物进行贸易。因此,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基本是限制在朝贡贸易这唯一合法的渠道上。  相似文献   

17.
明代在我国海外贸易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明史上一些重大问题,如明代初期实行海禁政策,郑和七次下西洋,明代中期以后的倭寇之乱,明代后期的海盗商人等等问题,无不与当时海外贸易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这很需要有系统地加以研究和论述。李金明同志所著《明代海外贸易史》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对上述这些问题,给以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中国与苏禄的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褥(Sulu),位于今菲律宾群岛的南部,为古代东南亚著名的商业岛国。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与中国正式建立通商关系。其后,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彼此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交往甚为密切,并一度在明朝初期达到高潮。鉴于史学界以往多侧重于研究明朝中国与苏禄的关系,尤其是政治上的友好关系,本文拟对清代中国与苏禄的贸易关系作一初步的考察。一、贸易的类型与特点清代中国与苏禄的贸易,大体上可分为民间帆船贸易和官方朝贡贸易两种类型。自从明隆庆元年(1567年海禁开放后,福建沿海每年就有三至四艘商船直航苏禄贸易。降至清代,这种民间帆船贸易关系依然维持着,其规模亦不相上下。每年冬季,以  相似文献   

19.
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的势力在17世纪80年代曾扩展至阿瑜陀耶王朝统治下的暹罗,一个隶属于罗马教廷的法国天主教传教组织于17世纪中叶最早抵达暹罗,它的全名叫巴黎外方传教会,这个组织的传教士开拓并且引领两国邦交,不过由于暹罗纳莱王身边的宠臣华尔康以及耶稣会士塔查尔的介入使得巴黎外方传教会在两国结盟谈判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致使法国当局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因而鲁莽出兵暹罗,最终导致1688年的暹罗政变使得除巴黎外方传教会以外所有法国人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都被驱逐出去。  相似文献   

20.
在16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入侵东南亚的最初阶段,泰国(1939年以前及1946-1949年间称为暹罗)就有了早期殖民者的足迹。在长达几百年的东南亚殖民时代,东南亚各国相继沦为列强的殖民地,而泰国则是东南亚唯一未沦为殖民地而保持主权独立的国家。本文试图考察殖民时代泰国政府对列强的外交策略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进而检视外交政策对于泰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与作用。一、对西方列强的外交策略及其转向从16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整个殖民时代,泰国政府对西方列强的外交态度与策略的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来阐述。第一时期:阿瑜陀耶王朝后期(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