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笔墨语言是中华民族的创造。由笔墨语言构成的中国书画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有其它文化中所不具备的独特性。中国画不重写实的"心象"观、强调人格品操的"中正"观,与西方造型艺术风格迥异,就像两条大河源流不同,各自归海。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人物画发展较快,而高等美术院校中国人物画直接借鉴和引用西方美术教学体系为框架,结合中国画技法规律建立了一种"新体系",并融合西法成为人物画的主流,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同时,50余年的艺术教育抹煞了中国画教育的"特点",影响到传统中国画的发展。因此,希望建立以"笔墨"为主、符合中国画传统"特点"的艺术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的发展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从技法到精神都来源于中国哲学,它是经验的、感悟的、归纳的。中国画家的笔墨与空白处理,对画的成败得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画面物象与所留空白是同出而异名的,这是中国画哲学性最重要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张琦 《今日中国论坛》2011,(5):81-83,80
上世纪初以来,百年中国画的发展,风风雨雨,从来没有安静。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这种动荡在改革开放以后达到高潮,文化虚无主义愈演愈烈,"中国画穷途末路"之说盛行。但也恰恰在那时,我坚定了自己研究传统,发扬传统的创作信念。中国画的思想是"合",西画的思想就是"取"。西画主要关注对实际物理空间的获取,画家绘画如此,观众看画也是如此,西画对观众来说是向外走的;中国画则关注对虚幻心理空间的获得,画家绘画如此,观众读画也是如此,中国画是牵引观众向里走的,观众被画带到更远的地方,观众最后与天地宇宙合而为一,这就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中国画强调文史性,她不同于油画那样是强调数理性的绘画,所以中国人讲究笔墨,讲究画外之意,这是其他绘画所无法替代的。中国画自有她强大的生命力,她是中国人以视觉方式对人类认识世界的特殊贡献,所以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作为一名中国画画家,仍然是我觉得最骄傲的称呼。我对中国画的未来抱有希望。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传统画种,中国画在今天承载着很大的历史使命:不仅要面对自身存亡和再发展的问题,更要应对当代社会文化的新要求。因此,今日中国画的创作,不仅关乎传统笔墨的承续和创新问题,而且要出于现实的文化思考。而后者,在普适性的当代艺术状态中似乎更为重要。如此,对笔墨的理解就需要基于当下的问题意识去理解和充实它的历史概念。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中国画创作就不仅仅承接了笔墨传统,而且回应了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恭敬陶世风貌见长──记孔奇和他的画化夷当今中国画坛特别是国画领域,崛起了一批中青年画家,他们有着坚实的中国画功底,又不囿于传统的笔墨程式,着意在墨与色之间追求变化,捕捉灵感,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开辟了中国画的新天地。湖北画家孔奇,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相似文献   

7.
从唐代诗人王维开始,中国就有了水墨渲淡的画法,王维以“点簇”而成的笔法作画,表现幽情诗意,后来经董源、元四家的发展,绘画语言变得更为丰富,及至黄宾虹,更是水法、墨法无不大备,李可染主要在积墨上做文章,用大片水墨积染来营造全景式的山水大观。赵卫则在点线的构成上发力,扩展了中国画笔墨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发展太阳模型说” 的基本内容 “中国画发展的太阳模型说”是运用自然科学的表现手段,以太阳系的模式将中国画的发生与发展通过图式表现出的一个整合性思维方式,即中国画是由核心向外生发的由各个系统和画种排列组成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通过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历来有"师古人、师造化"的传统.清末以来不少山水画家坚持文人画传统,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滋生了厌世和逃世心理,将绘画作为个人进行精神上自我调节的手段,没有了"师造化"的精神.20世纪提倡艺术面向生活、面向现实,亚明先生五十年代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外出写生的创举,不仅促使"新金陵画派"的诞生,成就了自己在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画在整体文化精神和笔墨艺术上的变革.此后,亚明先生多次出国访问写生,努力尝试使外国风情同中国画笔墨融合,又一次推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王鹏 《前沿》2013,(3):191-192
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是以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独特的水墨韵味结合蒙古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地域特征,用内敛、含蓄的中国画特征与粗犷豪放的北方游牧民族风情形成强烈的对比,用中国画的笔墨线条,施以大量浓彩、皴擦,把人们心中对于蒙古民族人物画的那份激情渲于画幅,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表达着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1.
正潘公凯出生于浙江宁海,作为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次子,得其衣钵,又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两院院长,对中国画的形态发展皆具有长远广阔的视野。潘公凯长期潜心于创作实践和理论之间的思考与体验,深入研讨中西绘画传统,反思当代美术界全盘西化的思潮,将中国画传统独立性和完整性的体系提到相当的高度,寻找中国画自身的艺术规律,认为如何接续传统才是现在中国画的关键。潘公凯专注于花鸟画的创作和探索,以文人绘画气息为根底,以写意笔墨为语言,拓展传  相似文献   

12.
画舫斋     
中国画创作精要在于笔墨之美,这是我一贯坚持的信念。我以为舍却了这一点。就等于丢掉了中国画的一个命脉。笔墨美是中国绘画在漫长的历史传统中逐渐生成、不断创新积累出来的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可以说,它浓缩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哲理思考以至审美表达及个性宣泄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13.
吴茀之是浦江县前吴村人,现代浙派中国画和教学体系的奠基人之一,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后与潘天寿等组织创立"白社"画会,研究与弘扬中国画艺术。著有《中国画概论》、《中国画十讲》《画论笔记》、《画微随笔》等,为中国画  相似文献   

14.
韦国 《青年论坛》2000,(2):75-76
笔墨是中国画的最根本要素 ,笔墨精神决定绘画生命的全部 ;色彩乃绘画中流动的生命 ,笔墨精神与色彩成为中国画线脉的分水岭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成为中西融合意识的理论框架 ,换句话说 ,即艺术当随时代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欣赏     
中国画欣赏禹松德中国画在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作为特殊一族延续着,直到唐宋时期中国画才进入成熟阶段。一千年来中国画在不断发展变化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不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鱼都已形成明显地民族特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国画极力为政治服务。在题材和内...  相似文献   

16.
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文艺代表作。上世纪60年代,江苏省国画院首任院长傅抱石先生,带领江苏画家进行了有名的二万三千里写生,用鲜新的中国画语言绘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历史场景,并创立了闻名海内外的新金陵画派。今天,中国社会进入了完全崭新的时期,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创作流派纷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画家们死守前辈留下的遗风肯定不行,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笔墨,才能重塑中国画的辉煌。  相似文献   

17.
正全国政协常委、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郑军里教授,作为一位在当前中国画坛较为活跃的人物画家之一,在写意人物画领域成绩斐然。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觅到了表现自我情感的艺术语言,既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精神与内涵,又给传统中国画赋予了新的语言,创作出前人未有、笔墨意趣相结合的作品。郑军里早年主攻工笔人物画,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专心研究写意人物画,并创作出了120幅优秀的历史人物画。  相似文献   

18.
吴葬之     
《今日浙江》2013,(16):60-60
吴葬之是浦江县前吴村人,现代浙派中国画和教学体系的奠基人之一,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后与潘天寿等组织创立“白社”画会,研究与弘扬中国画艺术。著有《中国画概论》、《中国画十讲》、《画论笔记》、《画微随笔》等,  相似文献   

19.
我很喜欢金家骥教授的画。他善于以淡淡的水墨营造出特有的山水意境的笔墨技法,最适宜表现朦朦胧胧、春雨霏霏的江南情致。数年前他画过一幅题为  相似文献   

20.
张琦 《两岸关系》2014,(8):66-69
正顾平,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民盟中央美术院常务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硕士生导师、文化部重大课题《中国画院史》执行主编。曾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顾平是中国当代逍遥山水画的倡导者,主张文者具备鲲鹏气派、云霄胸怀和豁达坦荡的人生价值观,竭力表现人与自然融和相悦的艺术镜像——天人合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华名篇名著的绘画创作,力求用当下的笔墨语境再现中国古代先贤先哲的人文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