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自1990年代初提出"韬光养晦"战略后,近20年间,这个词不绝于耳,成了一个概括中国外交特点的时髦词汇。不过,时髦词汇的弊端在于:用得越多,往往越脱离其本义,致使涵义越模糊,无所不包最终只会使其功能紊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中国外交战略的重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中国外交战略的成功应变,是对80年代独立自主外交战略的重大发展。在世纪交替和千年转换的今天,对冷战后中国外交战略进行深刻总结,探讨其发展过程和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外交的跨世纪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冷静观察,采取“韬光养晦”之策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  相似文献   

3.
王远河 《理论学刊》2006,(11):15-17
和谐世界理念是对“韬光养晦”政策的继承和发展。一是坚持了“韬光养晦”政策中的不当头、不称霸,多做实事,越发展越谦虚的基本精神。二是变“韬光养晦”隐忍防御的方式为积极主动出击,变追求自我安全、自我发展为共同安全、共同繁荣,把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统一起来,走“和平、发展、合作”之路。三是提出了全球治理的和谐秩序观,提高了中国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支队党委2010年的全年工作,你会用哪一个词?” 近日,笔者来到武警辽宁边防总队营口市支队采访,当问到这个问题时,基层官兵不约而同地用上了时下最时髦的一个词——“给力”。  相似文献   

5.
2013年的中国外交,是十八大之后的开年外交,也是中国政府换届后的开局外交。从〉-3近平主席首次出访启幕,到李克强总理出访收官,精彩纷呈,收获颇丰。中国外交,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继续韬光养晦,但又软硬兼备,积极有为,正呈现全新气象。  相似文献   

6.
温卫东 《实践》2013,(7):33
“改革开放”,作为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有特定含义的词汇,虽然出现不到30年,是个不折不扣的“新词”,但其使用率和公众认可度却非常高,是个名副其实的“热词”。那么,“改革开放”这个词是怎么提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1,(19):118-118
趋势 新闻发言人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源于2003年政府应对“非典”危机过程中的“巨额学费”。如果说2003年以前中国的新闻发言人是外交部“一枝独秀”的话,那么在2003年之后,这一群体则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红旗文稿》2015,(4):40
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已成为理论界、学术界的一个共识。但也有人担心,这是否与我们韬光养晦的外交理念相矛盾?实际上,韬光养晦主要指的是根据自身实力确定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位置和作用,不盲目当头。建构强势中国话语与之并不矛盾。中国人从来不想惹事,想低调做事,遗憾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由西方意识形态主导的西方媒体上充满了对我国的偏见和负面报道。这背后是许多西方人盲目的政治自信,  相似文献   

9.
和平年代,人们轻易听不到“火线入党”这个词了.孰料在2008.我们为汶川大地震扼腕悲伤之际.又频频听见这个令人震撼的词汇。  相似文献   

10.
日历翻开新的一页,“世纪之交”这个词或许将不再时髦,面对赫然在目的“2000年”,作为记述历史的《福建党史月刊》,自然要对“换世纪”说上几句。  相似文献   

11.
“韬光养晦”,是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智慧中的一个经典———所谓“韬光”,是指把志向和才华掩藏起来;所谓“养晦”,则有卧薪尝胆、蛰伏待时之意。而作为国际战略思想的““韬光养晦”却是邓小平同志面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动乱和西方国家咄咄逼人的“和平演变”攻势,综观全局、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的。“韬光养晦”等“28字”战略方针(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藏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的总方针,而“韬光养晦”又是这一战略总方针的核心内容。一、“韬光养晦”国际战略引发的新争…  相似文献   

12.
《先锋队》2014,(11):F0002-F0002
近年来,在长治县,有一个词汇频频出现,并且与“转型”、“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词就是“高端”。几年来,长治县解放思想,敢于瞄准高端项目、高湍技术谋发展,走出一条“高端转型”的道路,从而打开了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的大门。  相似文献   

13.
“世界末日”这个词近来似乎很时髦。天文学家预言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今年3月,美国航空航天局举办了“行星防御大会”;电影导演们则争拍“末日电影”。与此相对,现实社会中确实有不少人在为应对“世界末日”做准备.他们将动植物的“种子”或藏于北极或藏于城市,并把相关设施比喻为《圣经》故事中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14.
《天津支部生活》2014,(7):39-39
“全天候朋友”这一经常被中国使用的概念,其实是一个外来词汇。 1967年6月,时任赞比亚总统卡翁达首次访华,受到中国的高规格接待——毛泽东亲自到人民大会堂门口迎接。周恩来与他进行了深入会谈。归国后,卡翁达盛赞中国是赞比亚人民的“全天候朋友”。从此,中国开始在外交中频繁使用“全天候朋友”来形容和某国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新长征》2011,(10):32-32
“苏维埃”这个词,人们耳熟能详,然而确切知其含义及历史流变者却不多——“苏维埃”是怎样引入和退出中国的。  相似文献   

16.
《天津支部生活》2009,(2):30-30
何谓感冒?感冒也称伤风,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常见病。然而,在中国,“感冒”一词的源头却并不在杏林医家,即使遍查古代医书典籍,恐怕也找不到“感冒”这个词汇。原来,“感冒”这一词条的发明与流行,竞是始于古代的官场,也可以说“感冒”一词是被古代官员请假给“请”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速览·国际     
美国在亚洲密集展开“平衡中国外交” 7月10日-1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越南,这是她就任美国国务卿以来第三次访越。11日,希拉里成为57年来第一位访问老挝的美国国务卿。13日,希拉里在柬埔寨金边出席东盟峰会湄公河下游行动计划部长级会议。在此之前,希拉里先后密集走访了日本、蒙古国、越南和老挝4个中国的邻国,毫不掩饰“平衡中国”的外交特点,  相似文献   

18.
民为天     
“尊重”这个词儿,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是很有分量的。尊而敬之,敬而重之,褒义十分鲜明。同“尊重”这个词相搭配最多的名词是什么呢?也是一个很有分量的词汇:领导。但是,一谈到“尊重老百姓”,情况就复杂得多了。“老百姓”指谁?最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也。从理论上说,这个问题是早已解决得彻底而又彻底了。从“人民万岁”的登高一呼,到“中国人民的儿子”的深情自谓;从“为人民服务”的党纪党规,到“当人民公仆”的广泛认知。谁敢说“老百姓”半个不字呢?然而,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一“落实”到具体的“老百姓”身上,“人民”两个…  相似文献   

19.
1909年,正在重建中的清政府海军,并没有因自己的弱小而龟缩在黄海之内韬光养晦,而是积极地走向深蓝。小小的东沙岛,成为1909年清政府外交乃至军事的焦点。这个控制广达5000平方公里海域的战略  相似文献   

20.
9年前,一部《中国可以说“不”》的书红遍大江南北,但一度风起后,由于缺乏实质支撑,其观点和思想渐告萧条。然而,随着中国政府2005年上半年在中日历史问题、中美欧纺织品争端、日本“入常”等方面接连说“不”,“中国可以说‘不’”的议题再次进入国人视野,国外一些一贯宣扬“中国威胁论”者更是一片惊呼:中国已告别“韬光养晦”,强硬起来!那么,逐步发展、强大起来的中国,是否已不再“韬光养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