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你有权保持沉默,不回答任何问题,否则你的陈述将会作为呈堂证供。”美剧司空见惯的桥段可能是我们对沉默权最直观和原始的认识。沉默权的规定与否事关刑事诉讼法治文明,但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有关沉默权的相关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第50条)“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  相似文献   

2.
提起美国电视剧《神探亨特》 ,中国老百姓至今仍记忆犹新。智勇双全的主人公一边自报家门 ,一边干净利索地将凶疑铐住 ,像背课文似的流利地说出一长串“口诀” :“你有权保持沉默 ,你说的一切在法庭上用做对你不利的供词 ;你有权找律师 ,审问时可有律师在场……”这段独白 ,让听惯了那句“坦白从宽 ,抗拒从严”的中国百姓目瞪口呆 ,也让我们头回知道了“沉默权”其事。1998年10月5日 ,我国签署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该公约第14条规定 :“被刑事指控者……不得被强迫作不利于自己的证言或者被强迫承认犯罪”。那…  相似文献   

3.
徐公社 《公安教育》2004,(10):38-43
刑事诉讼中的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什么人有权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以什么方式保持沉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广义沉默权制度和狭义沉默权制度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沉默权包括一系列权利,具体有以下六项内容:第一,任何人有权拒绝回答其他人或机构的提问,不受强  相似文献   

4.
<正>如果沉默权能够在立法观念上确定下来.就能够从根本上革除久治难愈的刑讯逼供的顽症。近来不断有学者提出关于沉默权的论争。有的报道说,“我国法律将赋予公民沉默权”,犯罪嫌疑人将“有权沉默”。沉默权是否写进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涉及到我国法学理论中对人权的基本认识、刑法的基本理论和犯罪侦查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随着民主进程的推进和人权保障力度的加强,沉默权已成为法学界、法律界和普通民众关注的话题,但直言"你有权保持沉默"却过于超前和草率,混淆了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的界限.沉默权作为一项诉讼权利应当以刑事诉讼法的确认为底线;沉默权的实现有待于刑事诉讼法的确认和相关规则制度的合理设计.合理地设计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是我们现阶段的研究目标;"有权保持沉默"是在将来,而不是现在!  相似文献   

6.
何为沉默权     
什么是沉默权?一般是指在刑事诉讼中 ,被指控犯有罪行或有犯罪嫌疑的人针对司法警察、检察官的讯问而享有的拒绝回答的权利。沉默权在国外是通行的原则。各国说法不一 ,有的国家称为沉默权 ,如英国 ,而美国的宪法第五修正案称其为反对被迫自我归罪之特权。从严格意义上讲 ,沉默权与任何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还不太一样 ,后者比前者的范围要广。沉默权通常指适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但任何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对象除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之外还适用于证人。证人虽有作证的义务 ,但如果证言中有对自己不利之处 ,证人有权保持沉默…  相似文献   

7.
趣味概念     
在美国警匪片中,常有这样的镜头——警察一边给嫌犯戴手铐,一边念叨:“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讲的一切都可在法庭上用作对你不利的证据……”这就是著名的“米兰达警告”。除了上面那两句,“米兰达警告”的完整表述还有以下内容:你有权在接受讯问时有律师在一旁帮助你;如果你请不起律师,政府可以派一个律师给你。如果你现在决定在没有律师的情况下回答问题,你可以随时要求停止询问,直至你和律师交谈。“米兰达警告”如今已成为美国司法机构和人员必须遵守的法律,即不得强迫公民说出不利于自己的话,不得强迫公民自证其罪。这里面的逻辑是,在法…  相似文献   

8.
近来不断有学者提出关于沉默权的论争.有的报道说,“我国法律将赋予公民沉默权“,犯罪嫌疑人将“有权沉默“.沉默权是否写进我国的&lt;刑事诉讼法&gt;,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涉及到我国法学理论中对人权的基本认识、刑法的基本理论和犯罪侦查学的理论. ……  相似文献   

9.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享有沉默权。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被追诉者对刑事指控保持沉默的权利,沉默权是随着现代人权和民主的发展而被提出的,它最早源于英国,美国首先移植了这一制度,并在宪法中予以确认。二战后,人权保障问题逐渐走向国际化,沉默权制度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普遍确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一制度在中国也受到广泛的关注。沉默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①不被强迫自证其罪;②有权拒绝陈述;③不应因拒绝陈述而被作出不利于已的法律推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目前没有规定沉默权制度(以下把刑事诉讼法简称刑诉法)。相反,我国刑诉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我国刑诉法对沉默权没有确认,笔者以为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享有沉默权。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0.
沉默权源于英国法谚:“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而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及英国17世纪的利尔伯恩案件。他以:自己不伤害自己为由,拒绝宣誓和供述,因而被法院施以酷刑并定罪处罚。后来,利尔伯恩在英国国会痛陈利害而使罪名被撤消。由此案为转机,被告人的沉默权被承认为是英国法的原则之一,并在1898年的刑事证据法中得以明确。美国最早移植了这一制度。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五条规定:“任何人不得被迫自证其罪。”此后又通过判例从程序法上确认了沉默权的告知义务,即著名的“米兰达规则”。二战以后,刑事沉默权制度在各国得到普遍确立,如德、法、加、波等都规定了沉默权。  相似文献   

11.
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一九八五年对十八至廿四岁青年的调查表明:在影片《突然袭击》中扮演哈里·卡拉汉警长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成了当前美国青年心目中的头号英雄。他的一句台词“你让我一天都感到痛快”,引起了千百万人——包括里根总统的强烈兴趣。喜剧演员埃迪·墨菲名列第二,他主演的《贝弗利希尔斯警察》上座率高得惊人。一位廿一岁的青年说墨菲“使我得到了娱乐。在这充满着令人沮丧事物的世界上,人们需要笑”。其次  相似文献   

12.
徐雯 《公安教育》2006,(7):48-51
一、引言据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消息,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在内的三大诉讼法的修改已经列入新一届全国人大的五年立法计划。学者普遍认为,“无罪推定”、“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警察讯问犯罪嫌疑人时需要有律师在场”都有可能被写入刑事诉讼法。学者的呼吁、媒体的大量报道使社会各界对确立沉默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然而一些学者过分夸大了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没有正确认识沉默权的本质、结合我国实际含义来分析确立沉默权是否可行,加之一些报道缺乏全面性、客观性,导致部分人们对沉默权缺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沉默权与侦查讯问权进行必要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确立“侦查讯问权优先,合理保障沉默权”的有限沉默权制度,并进而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二战以前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对沉默权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英美法系国家充分肯定沉默权。英、美法律均规定 ,禁止强迫犯罪嫌疑人自证其罪 ,他们认为 ,在侦查阶段讯问被告人的方式不能成为主要的取证手段 ,这对防止审讯过程中的侵权现象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有利于杜绝“口供”定案。以法、德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则认为沉默权阻碍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 ,使得国家权力无法有效追究罪犯 ,因此这些国家在侦查阶段否认沉默权。两大法系国家对于沉默权的不同态度 ,主要与他们各自的历史背景、哲学观点有关。英、美等国的思想家多持“天赋人…  相似文献   

15.
李志明 《理论月刊》2003,(10):96-98
“沉默权”从无到有,从西方盛行到东方了解,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有反对者、疑惑者、观望者。本文试图从中国人角度、从其产生根源、发展历程中分析其权利的价值取向、合理性、合人性性、合宪性。  相似文献   

16.
一位美国的大法官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文明质量大体上可以用它执行刑法所使用的方法来衡量”。刑事诉讼作为执行刑法所必不可少的程序法,有两个目的:既要注重严惩犯罪,又要充分考虑当事人的人权保护。因此刑事诉讼中的沉默权,这个能够充分保护当事人人权的制度,便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沉默权的历史渊源“沉默权,学理上又称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面对追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讯问,不说话或者停止说话,以沉默的方式反对强行要求作可能导致刑罚或者更重刑罚的供述的权利。”[1]因此,沉默权至少应包含以下内…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应否确立沉默权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形成了诸多观点.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即平衡控、辩双方力量、减少刑讯逼供、修正关于现实中坦白和抗拒的悖论、履行国际义务等方面探讨在我国确立沉默权的必要性,从而得出在我国应当确立沉默权制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沉默权制度作为现代刑事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在世界各国刑事诉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随着我国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对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签署(但我国立法机关至今尚未批准),沉默权问题逐步成为国内司法理论界、实务界和普通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一些地方也对沉默权和“零口供”规则进行了试点。笔者认为,在我国“人权入宪”的背景下讨论《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沉默权的确立显得尤其迫切。  相似文献   

19.
美国是一个判例法国家,许多法律原则都是由一些具体的案例引伸出来,并形成了具有普适性的司法规则。作为英美法系的代表国家,美国在上个世纪通过一些重大的刑事案例确立起了程序至上的刑事司法理念。“米兰达案”中的程序规则很少有案件像1963年的“米兰达案”一样,改变了美国警察的执法程序,由该案衍生出的“你有权保持沉默,否则你说的话将会用作不利于你的呈堂证供”,不仅成为欧美和香港警匪片中的经典对白,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法治进程。1963年3月,一个名叫恩纳斯托·米兰达的白人无业青年,因涉嫌强奸和绑架妇女在亚利桑那州…  相似文献   

20.
吴咏花 《前沿》2013,(16):175-176
美国影视剧台词中“中国”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然而台词中不乏对中国的侮辱。从多个角度分析此类现象,深究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民族情感及工业进程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引进包含此类台词的电影时,电影翻译工作者们对此类现象应具备必要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绪,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