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愈是改革开放.愈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面临“入世”,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怎样加强呢? 首先,要全面宣传“入世”的利弊,提高企业职工的“入世”觉悟,帮助他们作好思想准备。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讲清“入世”的好处。使大家认识到,一是“入世”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出口。因为“入世”后,世贸组织的100多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化及其发展进程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循着自身的轨迹向前发展 ,特别是随着中国“入世” ,农业产业化进程表现出自身独有的一些特点 ,集中表现在“入世”加快了市场化进程 ,促进了市场农业的形成 ;“入世”使国内竞争国际化 ,促进了规模农业的形成 ;“入世”加快了高新技术的引进 ,促进了科技农业的形成。总之 ,“入世”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3.
在经历了近15年的不懈努力之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己经进入了最后阶段。为了适应中国“入世”的需要,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便是要认真学习、研究和认识WTO的运行规则和各相关法律制度,从而使我国在入世后能够娴熟地充分利用WTO的运行  相似文献   

4.
中国“入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目前正处于“入世”前的谈判阶段。“入世”后我国各行各业都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都需要有新的应对策略 ,本文仅就我国银行业“入世”后的机遇、挑战与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入世”为什么非要同美国谈判降低关税不仅是为了“入世”“入世’有助于加快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对“入世”的认识误区“入世”对百姓衣食住行的影响加入WTO的十大结果中国加快“入世”的政治考虑中国加人世贸组织不仅仅是经济利弊的得失分析,我国今年加快步伐的四大考虑其实在很久程度上与民族的长远利益相关联。(一)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对两个“23年”,中间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小美关系前23年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一两冈关系今面交恶、都对交战”,所谓全而交恶,两国在外交上互相不予承认、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  相似文献   

6.
“入世”在即,中国人该如何稳稳接住这柄“双刃剑”?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昨天告诉记者:“入世”后的过渡期非常关键。 厉以宁教授首先高兴地历数“入世”给百姓带来的种种好处:首先,中国“入世”以后,随着关税的降低,中国人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进口商品,满足生活需要;同时,由于出  相似文献   

7.
《人大研究》2000,(1):27-27
中美两国“入世”谈判中方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1999年11月16日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记者的专访,他披露了这次谈判的一些内幕细节,并谈到自己对“入世”的一些认识。中美两国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正式达成协议,龙永图认为这是中国从“复关”到“入世”的进程中最关键...  相似文献   

8.
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世贸组织研究室常务副会长薛荣久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从“复关”到“入世”,中国政府已谈了十三年,谈判期间,回答了几千个问题。可以说,中国迟迟不能“入世”,很大程度是由于政治原因而非经济原因。因此,许多人误以为“入世”是政府的事,殊不知企业才是“入世”的主角,企业的竞争力既是“入世”谈判的外交筹码和实力后盾,更是“入世”后国家竞争力对话的具体表现。至于“入世”后政府的角色,主要是为企业服务,包括完善相关的法律,协助企业解决有关争端问题。  相似文献   

9.
与WTO共舞     
华岳  袁亮 《今日四川》2000,(1):30-32
世贸组织本来只是众多国际组织机构之一,加入“WTO”本也不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再加上美、日、欧等国在中国加入“WTO”问题上大作文章,中国“入世”谈判一谈就是十三年,小事变成了大事。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入世”成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经之路,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把中国是否“入世”作为我们是否坚持改革开放的晴雨表和象征。     中国为什么要入世  中国积极争取尽快解决加入WTO这一问题,除了WTO将在今年开展新一轮全球贸易谈判,并在未来两年中搁置审议新会员入会…  相似文献   

10.
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漫漫“入世”之路渐次缩短。那么,中国“入世”将给台商投资大陆及两岸经贸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就此采访了几位在武汉的台商。  相似文献   

11.
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贸易谈判代表在北京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达成双边协议。此举扫清了中国“入世”道路上最大的障碍,使中国人历时13年、“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的“复关”(后来变成“入世”)事业终于能够“指日可待”。这个被誉为“双赢”的协...  相似文献   

12.
熊思远  王文兵 《创造》2002,(6):12-12
尽管中国的“入世” 显得十分平静,然而人们还是“于无声处听惊雷”:2002年2月,外经贸部一位参加了中国“入世”谈判长达10多年的处长就被一家外资公司以100万年薪“挖走了”。WTO的GATS(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Service: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国际规则及其所规定的动作方式(例如它的“国民待遇原则”以及“自然人流动方式”)使得这种“挖人才”成为合法又合理的事情。于是,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入世”对中国最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关东  向枫 《政策》2001,(11)
如今,“WTO”是甚至不懂英文的多数中国人也已经耳熟能详的缩写名词。也许,我们的生活短期内不会因为“入世”而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但是,当我们或者我们的后代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人们将深刻地体会到“入世”的世纪震撼力。 中国的老百姓将在中外竞争中真正享受作为顾客“上帝”的权利 可以说“入世”是对中国老百姓——“上帝”的福音。在短缺经济时代,老百姓习惯了商家的横眉冷对,而今在市场经济中老百姓逐步适应了“当家作主”的角色,并且学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入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政府入世”,入世给政府体制、观念带来的冲击远远大于其给某一个特定行业带来的冲击。政府信用是整个信用体系的重心,建立公众对政府  相似文献   

15.
198 6年 7月至今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复关”与“入世”谈判 ,可谓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1999年 11月 15日 ,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协议终于达成 ,为中国加入WTO ,融入世界经济潮流扫除了最大障碍 ,中国“入世”指日可待。当此之际 ,如何适应“入世”需要 ,调整政企关系 ,提升政府能力 ,加快政府管理的法制化进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一、进一步调整政企关系政府是国家经济的管理者 ,也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入世”客观上要求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这是调整政府职能 ,提高国家经济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一 )树立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6.
今年以来,我国政府和领导人频繁就“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与有关国家进行谈判和磋商。其中斗争之激烈,过程之艰难,不亚于“入世”谈判。为什么我国要费这么大劲儿争取“入市”呢?这一切都缘于我国在世界贸易方面遭遇到一些国家的不公平竞争。世贸组织是为市场经济国家和经济体设计的多边贸易框架。但对于什么是市场经济,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加上我国在“入世”谈判过程中,确实接受了这样的条款:世贸组织的其他成员在中国“入世”后15年内,可以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个条款是我国政府从“入世”的大局出发,做…  相似文献   

17.
目前 ,中国已与包括美、加、日、澳在内的二十二个国家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了协议 ,中欧谈判也进展顺利 ,预计中国将于今年内加入该组织。笔者试就其对我国就业所造成的影响提出一点管见。一、“入世”将使我国就业形势更为复杂而严峻随着中国“入世”步伐的加快 ,有一种观点流行起来。认为“入世”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率 ,提供就业机会。但我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就业形势只会更加复杂而严峻。“入世”后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将对中国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这类企业的破产或萧条会牵扯到很多行业 ,造成众多企业的不…  相似文献   

18.
刘伯喜 《群众》2000,(4):48-49
经过14年的艰苦谈判,我国可望在2000年“入世”。“入世”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工业、农业、贸易,以及人们的观念、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将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作为中国大文化的细胞——企业文化必须充分认识“入世”后的形势,充分认识“入世”对企业和职工的影响,扬利抑弊,并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对自身实施调整和改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入世”为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机会。竞争是未来社会永恒的  相似文献   

19.
刘光溪,中国首位“WTO与区域经济合作” 专业博士研究生,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副部长的秘书,连续13年直接参与中国复关/入世谈判,1996年3月在日内瓦首创中国“入世” 一词。本文是根据刘光溪先生在我省作的《入世后我国面临的新形势及政府职能转变》报告录音整理的,仅供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达成 ,中国“入世”及其影响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入世”对中国市场机制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等将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从短期看 ,挑战巨大 ;从中长期看 ,则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