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鲁民 《政府法制》2013,(21):16-16
妓女的确是个不光彩的职业,卖的是肉体,换的是金钱,历来为人所不齿。可是在爱国大义面前,能不能表现出应有的民族气节呢?尽管早有杜牧的名句为她们定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但事实上,至少我们都知道,仅在明末清初,就曾有好几个名妓的行动在颠覆杜牧的结论。譬如,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时,秦淮八大名妓在气节操守上都有不俗表现。《桃花扇》中,李香君为投奔史可法抗清的侯方域守节,不惜头撞墙壁而血溅扇面;董小宛与冒辟疆崇尚气节,誓死不肯降清。  相似文献   

2.
杨阳 《法制与社会》2012,(16):146-147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公共政策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赫的成就,决策更加地科学化、民主化和系统化。但我们也意识到,我国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滞后性,这不仅表现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中,还表现在社会文化对公共政策执行上的制约。最为显著的就是传统的"儒学思想"根深于我们的政治文化中,导致了我们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本文针对"儒学思想"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对当前政治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客观点评。  相似文献   

3.
高丽在移植唐律时,对之进行了重大的改造。这种改造之所以会发生,是由高丽的社会分层结构、权力格局、文化意识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主要是通过"华化"与"土俗"之间的张力表现出来的。高丽对唐律的移植实际上就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而制度的变迁就意味着对既得利益的调整,这种调整是以制定规则时的博弈表现出来的,并披上了文化之争的外衣,其结果便是在"华制"与"土俗"之间进行折中,从而就使唐律在高丽的立法过程中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形。  相似文献   

4.
车凤 《方圆》2020,(2):68-69
无论在哪个国家和地区,民间故事和传说都是流传最广泛的“文化遗存”,它们负载和传承着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文化的活化石。在中国,有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跟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故事,其中关于春节的故事最多。所谓“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中国古人的节日和节气,都是基于农耕文明的土地基础生长出来的,所以都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民间传说的背后就是人的观念思想的折射。概括说来,春节的民间传说中主要表现了以下一些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法律文化帝国主义研究——以中国知识产权立法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理论界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研究遗漏了文化帝国主义在法律领域的表现。法律文化帝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特点。法律文化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表现以知识产权领域最为典型。从宏观上看,法律文化帝国主义表现为西方主要国家强迫中国建立起一套产生并主要存在于西方法律文化中的知识产权制度;从微观上看,法律文化帝国主义则表现为西方主要国家强迫中国知识产权立法在具体内容上符合西方国家的"文明"标准。  相似文献   

6.
"刑罚世轻世重"的原则在西周时期就有论及,更为后世统治者视为治国经验。本文先是探寻了"刑罚世轻世重"原则的根源及其历史表现,其次从法律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该原则的在当今的表现就是严打政策,并阐明了其危害。  相似文献   

7.
俞慈珍 《行政与法》2004,(11):10-12
行政文化是社会文化在行政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行政文化是从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研究公共行政管理工作,行政文化是行政的灵魂,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要切实加强我国现代行政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法律文化是文化现象的特殊表现,是文化在法律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和重要内容的阐述。法律文化以一种中介的样态存在,其在法律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律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弗里德曼明确提出"法律文化"这一概念后更加凸显,因此关于法律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法学理论界开辟了新的研究道路,让法学理论的研究看到了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9.
浅草-沉钟社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文化抉择的.与上一代激进反传统的知识分子不同,他们从中西文化调和的理念出发,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兼收并蓄的理性态度.这既与其曾经接受过的传统教育有关,也与因年龄差异而形成的文化心理有关.这一文化态度,使他们在建构其以个性主义价值观和人道主义伦理观为核心的文化思想体系时,能自觉汲取传统文化的有益养分,从而在观念层面上实现自己所提倡的"输贩欧西文化"与"复兴和光大""中土文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一部博大精深的民法典应该是现代商品经济与法律文明和谐结合的精美产物。作为法律文化分支的民法文化应该通过民法典表现出来,但并非任何一部民法典都能表现出这种民法的文化来。如果一部民法典没有民法文化价值的体现,那么这部民法典只能是徒具形式,或者说是不成功的。要看到民法文化对制定我国民法典有价值的启示,期望理想中的现代民法文化可以在民法典中最终实现。因为民法典不仅仅是一个形式,还应有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程国华 《法制与社会》2012,(34):238-239
法院文化是人民法院在长期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规范以及相关物质表现的总称。法院文化建设旨在实现精神、制度、行为、物质等不同层次文化形态的统筹发展,它既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在大力提倡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今天,如何加强法院文化建设,促进司法公正,不断化解冲突,消除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为贯彻落实最高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和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基层法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要求,扎实推进法院文化建设,理清法院文化建设与司法公正的辨证关系,狠抓廉政作风。只有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实现司法公正的途径,以彰显"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本文从法院文化建设与司法公正对加强廉政建设的现实意义来阐述法院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对加强法院文化建设谈几点启示。期望能提高全体法院干警的廉政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2.
法律术语翻译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的法律文化语境。法律文化语境包含诸多方面,但最基本的有法系、法律部门和法律解释的价值取向等。法律文化冲突常常表现为:术语代表的概念或制度在另一文化中无对等语;术语语言表层相同或者相似,而概念内涵相异或者相反。应对冲突的策略是:语言表层相似但内涵不同的,可以创造新词或者"套用"加注释;找不到对等语的,需要剥离概念核心内涵,再在译入语中进行创造性表达,并确保两种文本的读者反应相同或相似。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团结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这就意味着,作为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文化法制建设的课题,历史性地摆到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4.
张颖 《法制与社会》2011,(1):279-280
生活在中国西南部西盟县的佤族,是边缘文化典型代表之一,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和侵蚀面前,正以自己本民族文化特有的顽强生命力、释放出复兴、发展的强劲势头,呈现出民族文化应有的当代价值。本文以佤族文’化核心特征为研究对象,探讨佤族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佤族文化在现代文化冲击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部博大精深的民法典应该是现代商品经济与法律文明和谐结合的精美产物。作为法律文化分支的民法文化应该通过民法典表现出来,但并非任何一部民法典都能表现出这种民法的文化来。如果一部民法典没有民法文化价值的体现,那么这部民法典只能是徒具形式,或者说是不成功的。要看到民法文化对制定我国民法典有价值的启示,期望理想中的现代民法文化可以在民法典中最终实现。因为民法典不仅仅是一个形式,还应有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词汇演变中的"返祖"现象是指在词汇演变过程中,某个词或者某个词的某种意义在演变过程中的某个时期消失了,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一段时期之后,这个词或者这种词义又重新出现了."看"和"争口"两个词的发展过程就是词的返祖现象的反映;"小姐"和"修理"两个词的词义演变过程就是词义的返祖现象的反映.这种返祖现象的语言学成因,除语言内部选择机制的作用外,还有思维经济原则和社会文化心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是引领,文化是动力,文化是灵魂。这是陕西省三原县人民法院近年来大力开展法院文化和法官文化建设的初衷,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坚持用科学理论引导人、先进文化熏陶人、高尚精神鼓舞人,为促进干警全面发展,确保公正司法,实现审判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通过构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廉政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法院文化体系,切实提高法官干警文化素养、弘扬司法理念、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这就是三原法院文化建设的目的。"近日,记者在三原县法院采访时,该院院长焦鹏向记者介绍构建法院文化和法官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8.
李露 《河北法学》2012,(10):146-152
中国传统法文化以礼法文化为核心,礼法文化的实质则体现为礼刑关系。在礼法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深受其影响,并随着礼法关系的演变而演变。在中国历史上,礼法文化的发展可表现为夏商周"礼法并用"、春秋战国至秦"弃礼重法"、汉至唐"礼法合流"和宋至清"理法结合"四个时期,在不同时期礼法关系的演变中产生了"明德慎罚"、"重刑尚法"、"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等刑罚思想,这些刑罚思想给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其中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因素均可为当今中国刑罚制度的现代化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没有对"军人"概念进行界定,理论和实务对"军人"范围有不同理解。以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为例,通过对冒充军人行为法律界定探析,边消警部队人员和军队离退休人员不应列入"军人"范畴,军队文职人员、军队非现役公勤人员、军队在编职工应纳入"军人"范畴。  相似文献   

20.
军人在作战、训练、生产、施工和生活中只要发生违法行为,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民事侵权法律问题。但目前在追究军人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实践中,往往只追究行政,刑事责任而忽略民事责任。其表现为:一是只要军人发生了侵权行为,一律按损失大小、情节轻重,追究行政或刑事责任;也就是说轻者处分劳教,重者开除军籍、判刑。二是有些军人实施了侵权行为,本应在负行政或刑事责任的同时,负民事赔偿责任,却仅仅追究了行政或刑事的法律责任。实际上是以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代替了民事赔偿责任。三是军队与地方发生民事纠纷,军人应负民事赔偿责任时,大多数军人所在单位(部队甚至连队)出面赔偿损失,诸如报销医疗费、误工费、生活补助费、营养补助费、死者丧葬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军人本身不负赔偿责任。军人民事侵权法律责任是指军人实施侵犯社会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人身权利的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它是一种民事制裁措施,既包括具有财产内容的财产责任又包括无财产内容的非财产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