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盖志毅 《前沿》2011,(5):4-9
匈奴的生态文明表现为敬重自然的生态意识和根据气候变化创造伟大游牧文明。从匈奴肇始,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形成了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和意识,形成了对多种自然形态的崇拜;游牧的经营方式为以后的游牧民族所继承。其现代意义体现在,为人类留下了一个在现代社会前较好的草原生态环境;为今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生态智慧;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少数民族的生态文明应对目前的主流文明——现代文明进行逆向传播,对全球化在内的现代性进行全面反思甚至批判。  相似文献   

2.
敖仁其  席锁柱 《前沿》2012,(15):4-6
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有什么样的关联呢?研究游牧文明的当代意义是什么呢?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给予人们的启示和思考会有很大的区别或不同.该文章研究视角和方法主要聚焦与游牧文明中那些具有普世性真理的人类价值体系(或思想或方法)的精华,特别是游牧生态文明价值体系对现代文明中那些人与自然不和谐现象的检讨及反思.该文章的另一个重点是探讨游牧文明中生态文明的思想或方法对于指导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同时也探讨了游牧传统技术与现代轮牧技术的结合点或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游牧文明与草原畜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力更  敖仁其 《前沿》2002,(12):53-55
一、游牧文明的提出我们大家都知道 ,游牧文明是一个带有历史色彩很浓的概念或术语。不少历史学家把工业文明来临之前的社会文明形态划分为两种基本的文明形态 ,即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如果按这样一种历史的分类方法 ,那么 ,游牧文明的地域分布将是非常广阔的 ,包括今天的蒙古高原、中亚、西亚、欧洲、北美、澳洲等广大的地区。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 ,在世界范围内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逐步走向衰落。然而 ,其衰落的程度在地域分布上及其不平衡。正是这些不平衡的地域分布特点及其游牧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互动关系成为当今国际游牧文明研究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4.
高春平 《前进》2015,(4):35-37
山西五千年文明积淀形成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黄土高原、表里山河的生存环境,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碰撞交融,近现代以来抵御外侮特别是八年抗日烽火的浴血锤炼,锻铸了不同时期山西仁人志士清正有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高尚风范,孕育了山西人民忠厚和善、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培育了源远流长的法治文化、博大精深的廉政文化,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人类正面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直接根源是现代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所导致的大量排放。现代经济、政治制度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合法性。现代主流意识形态——现代性——则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系统的辩护。以现代性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现代性是包含严重错误的。现代性的基石是独断理性主义,其要害则是普遍化的物质主义价值导向。当代最新科学和哲学研究表明,独断理性主义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整个现代性的体系坍塌了,则物质主义的荒谬性立显。生态学告诉我们,地球生物圈无法承受几十亿人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生态哲学将会凝练生态文明建设所必不可少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6.
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确定的战略目标。这一决策的实施,对于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内蒙古,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人类最早的生活手段是采摘、狩猎转而游牧进而农耕的过程。从世界文明诞生来看,人类最古老的三个高度文明诞生地是两河流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这就给人一个印象,只有农耕文明才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游牧或狩猎似乎诞生不了高度文明,并且他们又都诞生在大河的边上。世界上的大河不仅仅…  相似文献   

7.
明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是北京3000年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象征,是北京农耕文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呈现地和代表性文化空间。同时传统村落也是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石,是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北京郊区拥有一批富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建筑风格的传统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保护和重视。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是北京3000年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象征,是北京农耕文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呈现地和代表性文化空间。同时传统村落也是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石,是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北京郊区拥有一批富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建筑风格的传统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保护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赵学政 《前沿》2010,(1):194-197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结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迥异,逐渐形成了两大文化圈:以中原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和以北方草原为代表的游牧文化。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战争融合,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互补,贯穿了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本文以古代诗歌(词)为切入点和观照点,以北方主要游牧民族匈奴、鲜卑为研究对象,探讨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草原文化作为学术热点其基本概念的界定上尚存在分歧,这种观点主要表现在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关系方面,一种是将草原文化等同于游牧文化,一种是认为二者有区别。笔者通过辨析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地域文化和复合文化的关系,认为我国北方草原文化应该是草原游牧文化。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0,(7):96-96
曹孟勤、顾超在《理论探讨》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蕴涵着深刻的反思与批判现代性社会的价值,预设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现代性社会是一个反自然的社会,而其反自然的逻辑后果是酿造了生态危机的发生,并致使人类社会本身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境地。解构现代性社会这种自我毁灭的性质,须终结其反自然的本性,建构对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型社会,使人类像善待自己那样善待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1.
<正>从山西省情和发展现实矛盾和困境出发,思考山西工业化、现代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必须提升和转变山西的文明形态,实现采掘文明向现代制造文明的跨越,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定位,全新的路径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文明兴衰,各领风骚。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华夏文明执世界文明牛耳数千年。近现代以来,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代表,以船坚炮利为标志风靡世界数百年。刻骨铭心的是现代工业文明阻断了华夏农耕文明,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的国门,中华民  相似文献   

12.
张恒山 《人民论坛》2010,(11):19-21
为了真正全面、准确地理解当代世界与中国发生的变化,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文明转型。人类最初出现的文明是农耕文明。自公元16世纪始,在西欧逐渐产生商工文明。商工文明与农耕文明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我们理解和主导文明转型的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魏俊英 《前进》2009,(12):46-47
长治县位于上党腹地,雄踞太行山之脊,山川秀丽、物阜民殷,是一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的土地,被称为“华夏农耕文明之源、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三晋和谐秀美之城”。远古时期,始祖炎帝曾在这里“尝百草、识五谷、教农耕”,完成了从游牧到农耕的伟大转变。殷商时这里是古黎国国都所在地,因此长治县又称为黎都大地。全县总面积483平方公里,辖6镇5乡,254个行政村,人口33万。  相似文献   

14.
周如璧 《前进》2005,(7):33-35
地处山西北中部的忻州,向有“晋北锁钥”之称,它“东连京畿,面临陕蒙,南依晋阳,北望云朔。”历史的积淀和大自然的造化,决定了它既是一方悠久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交融的文化沃土,又是一方珍贵的具有区位和资源双重优势的投资宝地。如何以先进文化的理念科学认识和大力弘扬地域文化,以地域先进文化坚实强劲的内驱力推动忻州经济社会的全面  相似文献   

15.
为了真正全面、准确地理解当代世界与中国发生的变化,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文明转型。人类最初出现的文明是农耕文明。自公元16世纪始,在西欧逐渐产生商工文明。商工文明与农耕文明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我们理解和主导文明转型的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张素蓉 《求索》2012,(10):214-216
以中国、印度、埃及等为发祥地的古代东方农业文明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开端,它们各自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秉承诸多共同的基本文明特质。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农业文明,因与两河流域农业文化、苏美尔为源头的商品文化以及欧亚干旱地区的游牧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所以,西方农业文明是一种集原始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商品文化与农耕文化为一体的次生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欧洲经历科学、商业和消费三大革命,农业文明最终发生向工业文明的历史嬗变,实现了向人类更高文明的历史转型。中华文明业已形成稳定的"自组织"系统,这种独特的文明模式不仅在人类历史上存有价值,必将在未来仍发光芒。充分重视并研究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与经验,有益于开创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崛起植根于其正在加速的社会转型.近代开始的中国社会转型,有复杂的引起“冲突和转变”的内外因素,也有文化与文明的多重力量在历史进程中的博弈;其路径选择既要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所制约的自身特色.中国当代全球化进程的社会转型,需要在改革实践中化解文化的特殊性与文明的普遍性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崛起的速度、方向以及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和人的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这里需要的是开放包容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发扬光大、东西方文明的相济融合,是本土文化对世界现代性文明的回应超越,是多元文明的互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认为,现代科学是具有绝对客观性的可衡量一切文明之先进抑或落后的"冥尺",现代性思想中的进步主义就蕴含在"冥尺"观念中.实际上现代科学没有什么绝对的客观性,也没有什么统一的科学,从而没有什么可衡量一切文明之优劣的"冥尺".为生活得幸福,我们必须具有各种地方性知识.从生态学的视角看,纳西人的草医比现代西医更优越.欧洲中心主义是错误的,不同文化传统都有其相对于人类特定需要的优点.拒斥了"冥尺"之后,不意味着我们只能陷入相对主义.虽不能对不同文明进行整体性比较,但可以就文明的特定维度进行具体的比较.从生态主义的视角看,就可持续性而论,现代工业文明是"得分最低"的文明.但不能说越自然的文明越好,文明既须是可持续的,又须是发达的.未来的生态文明必须继承现代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例如,必须继承现代科技的积极成果而创造调适性的科技.  相似文献   

19.
辽金元夏时期的地域文化为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同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在自身特有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他文化的精髓加以吸收借鉴,尤其在书面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的特点,有力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公安研究》2009,(5):93-94
卢风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撰文认为,生态文明是超越现代工业文明的更高级的文明。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普及生态学知识,树立生态价值观,实现良心的革命,摒弃物质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必须促成科技的生态学转向,必须使制度建设摆脱资本的逻辑的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