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往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受不同的心理动机支配。在人际交往中,相似性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相似产生共鸣,而心理上的共鸣正是人们选择朋友的重要内趋力,其主要表现在: 一、人格上的共鸣。人格是人品和性格的总称。人品即为个人品行规范,性格则为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有位心理学家曾对二百多位青年的择友心理进行调查,发现 80%的性情开朗者表示:如果我的朋友孤陋寡闻,死气沉沉,我将认为这是痛苦的交往。性格的开朗与偏  相似文献   

2.
具备一定的交往技能和沟通技能,能大方、自如地与别人交往,这是当代青少年必备的基本素质。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青少年却不懂得该如何与他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屡屡受挫,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却无法得到同伴的友谊。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就产生了社交退缩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听到别人的评价,严重的还可能出现社交恐怖症。因此,及早地培养自己良好的交往技能和交往品质,使自己能愉快地与他人交往,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一、社交问题的基本表现(一 )人际关系不佳  有社交问题的青少年往往缺乏必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韩交往的日益加深,韩国人逐渐为国人所了解,诸如其刚烈的性格、极端的爱国情绪等,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表象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其特殊的地缘特点造就的多十艮的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4.
投射效应     
《群众》2020,(12):72-72
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即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这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肌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良好的情绪可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某些生理功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善良是心理养身的营养素。一个人多行善事,能经常帮助弱者,使他人摆脱困境,心中会涌起欣慰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活着于他人有益,这就会成为自己的一种精神鼓舞。这种欣慰之感和精神鼓舞,会使人心情轻松愉快,而一个心情愉快的人,免疫力高,抵抗力强,就不容易生病。心理免疫甚至在癌症的康复中也会发挥出神奇的作用。科学家研究认为,至少有十几…  相似文献   

6.
资料卡片     
令人自毁的心理陷阱求败的性格有些人的性格天生就倾向于自取其败。他们一再地自陷于受欺压、被打击的绝境,而且一筹莫展,就是眼前摆明了有退路、出口,他们还是视而不见,拒绝利用。自恋狂妄自尊大,过于自负,自视过高的人,通常会一头撞入自毁之门。自恋狂惯常需要别人不停地赞美、爱慕,该否定却肯定,为了让对方喜欢自己,常不分青红皂白地答应别人的所有要求。情感幼稚以幼稚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在工作场合扮小丑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此很难得到他人的尊重,实在是一种打击自己事业的方式。虚幻的期望志大才疏,对自己的才能和潜力不能作出明智…  相似文献   

7.
在职场中,有些人会显露锋芒,但如果从他人的角度出发,适当收敛自己的锋芒,则可以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拥护和实实在在的尊重,这是一种睿智的交往技巧,也是一种平和焦躁的心法。无论是职场相处,还是业务交往,我们都需要对各种“心理波动”倍加重视。首先适当调低期望,然后逐步接近心性,最终才能使自身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8.
一个哲学硕士的困窘和无奈王晓华在这个实用技术统治社会的时代里,最受冷落的专业非哲学莫属了:不但几乎所有的招聘都排斥哲学系的毕业生,就连从事哲学者在与他人的日常交往中,也总有一种灰溜溜的感觉。如果一个人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嘲笑的,那么,他还可以嘲笑哲学。哲...  相似文献   

9.
所谓影响力,就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或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管理心理学认为,决定一个领导者的领导活动是否有效,关键不在于他职务的高低,而在于他的影响力。影响力与职务并不是等同的,职务高的,影响力不一定就大;职务低的,影响力也不一定就小。所以,当一个人在担任了一定领导职务之后,应该考虑如何提高自己影响力的问题。影响力包括强制性影响力和自然性影响力,强制性影响力也称权力性影响力。强制性影响力不是由领导者自身产生的,而是由社会赋予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由红头文件任命的”,由职务、地位、权…  相似文献   

10.
善用婉言     
目前,保安员的岗位已涉及到各厂矿、医院、金融、娱乐、外资企业等单位,保安员既是公安机关的得力助手,同时也成了广大群众所信赖的朋友。保安员除了巡逻、守护外,还起到调解、咨询、服务的作用。那么,在工作中,就要同许许多多的人打交道,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有人因言语不当,使谈话对象之间出现尴尬甚至不愉快的情况,要改变这种局面的办法在于善用婉言。在现代信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起来,如果有的人在交往中能善于运用巧妙的语言,那么就会收到好的效果。倘若每一位保安员既有强壮、健美的体魄;又有真实的才学…  相似文献   

11.
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日常生活联系。人离不开交往,无论什么样的社会,人只有通过与他人交往和联系才能生存和发展。军人作为社会的成员,同样置身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之中。但作为军人,有着特殊的身份,担负特殊的使命,在对外交往中就必须有着特殊的原则和要求,要做到“三思”。  相似文献   

12.
所谓异己者,就是与自己持不同立场、观点或有利害冲突的人。在办公室里的异己者,是指那些与自己价值观不同、性格不同、处事方式不同的人。这种人可能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甚至对他人充满敌意;可能沉默寡言,不愿搭理他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3.
1.自私。这类入无论做什么事,都以自己得利为标准。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她)不允许自己为别人牺牲任何利益。2.爱自由。这类人觉得一旦感情稳定下来就会不自由,而不自由毋宁死,所以或多或少害怕亲密关系。3.博爱。这种人有点粗线条,心思不够细腻,总认为每个异性都可以做朋友。但都无法深入交往。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狗伤人入刑、重罚是解决恶狗伤人的途径。应该把恶犬伤人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狗主人的刑事责任,对造成受害者重伤、死亡的,要重罚、重判。因为养犬就必须看护好,这是群众的呼声。恶犬伤人看起来是不懂事的动物造成的,其实是人的失职,是犬的主人没尽到看护责任造成的,真正的责任在人。  相似文献   

15.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过程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但基本因素只有两个,这就是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一,社会认知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接触时,根据他人的外观行为,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从而决定是否与其交往和怎样交往的过程。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先有正确的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的内容,可以分为对人的认识、人际知觉、角色知觉。  相似文献   

16.
所谓家庭暴力是指在特殊的亲人(亲属)关系中,滥用自己所占优势的权力,包括体力上、经济上、年龄上或智力上等方面的优势,强行控制他人服从自己,并以暴力的言语和动作给对方造成心理恐惧、身体伤害甚至生命威胁。家庭暴力行为若发生在其它社会关系中早就被视为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甚至构成犯罪。然而,当它发生在家庭内部、发生在具有特殊关系的生活圈内时,人们往往另眼看待。有人认为“一个巴掌拍不怀’;有人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有的人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还有人认为“宁拆十座桥,不拆一桩婚”。因此,许多受害者难…  相似文献   

17.
青年学生人际交往不适与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心理上的联系或距离。人首先是社会的。人在社会中,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交流达到人际目的。不管一个人是否愿意,他总要面对并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有益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工作效率,解除心中烦恼,满足自尊心,提高自信心。如今的青年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和生活的环境导致不少人性格孤僻、缺乏自信、交往胆怯、待人冷漠。人际交往成了许多青年学生的烦恼,谈起人际关系总认为太复杂、难应对,结果是自我封闭、拒绝交往。难怪他们认…  相似文献   

18.
法兰克福学派围绕人生存境遇中无法摆脱技术理性主义以及大众文化的异化、现代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的异化,以科学技术为背景的劳动的"合理化"导致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的异化,从生存境遇、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交往实践三个维度,对异化及其扬弃做了充分的探讨。其理论核心强调的是人,高扬了人文主义的旗帜。  相似文献   

19.
备课卡片     
儿童需要培养什么性格一位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当今世界,孩子最需要培养的性格是: 1.自信心。只有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迎接各项挑战时,他才有可能战胜它。 2.热情。缺乏热情,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都不能成功。热情对大多数儿童来说,都是生而有之的,然而不使其受伤害,继续保持下去,却不容易。因为热情是脆弱的,千万不要伤害它。 3.富有同情心。如果一个家庭经常关心他人,那么,自然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同情的种子。 4.灵活性。应变能力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中是一种起决定作用的性格。 5.希望。这种特性能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敢于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20.
就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说,人是需要的主体,是需要的目的,而物则是用以满足需要的对象或手段。人与自然界的一切交往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因此,需要便成为人的价值。人如果没有需要,也就失去了价值。但就人与自身、人与人,乃至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说,人的价值又显示出双重性。一方面,人作为价值的主体或需要的目的,只要一个人存在着,就得有种种需要来满足他。这种需要是主体人向自然界和社会或他人的索取,或者自然界和社会或他人对主体人的回报。另一方面,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