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具体而言,对“任务”、“基本原则”、“证据制度”、“执行制度”、“非讼程序规范”、“民事保全制度”以及“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等章的内容应该进行删减;应增加“人事诉讼程序”、“法律审程序”、“第三人撤销裁判诉讼程序”的规定,对“小额诉讼”和“诉讼费用”的规定应该进一步细化。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量在近年来的持续增长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要面对的基本前提.民事诉讼修法理念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型是民事诉讼修法成功的基本保障.诉讼模式架构由"一体化"格局转向"间隔型"格局、诉讼程序结构由"庭审过场型"双阶结构转向"庭审中心型"双阶结构是<民事诉讼法>集约化修改的两项基本作业.<民事诉讼法>经过集约化修改将勾勒程序效益最大化、审判岗位绩效最大化、司法产品社会接受度最大化的民事诉讼运行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3.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并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民事诉讼法部分修改后的第一次全面修改。此次修改,涉及条文100多处,增加了诚实信用原则,新设了公益诉讼、小额诉讼、第三人撤销之诉、行为保全、司法确认、担保物权实现等多项重大诉讼制度,对民事诉讼原则、立案制度、管辖制度、调解制  相似文献   

4.
2011年10月29日,在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之后,《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此次修法汲取了近年来民事司法改革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所涉修改迭54处,主要内容包括7个方面:完善调解与诉讼相衔接的机制;进一步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完善当事人举证制度;完善简易程序;强化法律监督;完善审判监督程序:完善执行程序。其中公益诉讼、小额诉讼等新规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谭秋桂 《中国司法》2012,(11):44-49
一、《民事诉讼法》修改的背景及概况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和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基本规则,《民事诉讼法》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及时解决民事纠纷、维护经济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自1991年《民事诉讼法》颁行以来的20多年中,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司法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人民法院在处理民事纠纷案件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原《民事诉讼法》的有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张卫平 《中国法律》2007,(5):11-13,64-67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颁布于1991年。距今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变化如此之快的国家来讲,即使十六年前制定的《民事诉讼法》,也显得颇有些“历史”了。以现在为背景审视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典。无论从法典所表达的诉讼体制。还是各种具体制度的设计,都显露着一种明显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7.
本次修改民事诉讼法建立公益诉讼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问题:一是随着环境污染、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涉及社会公共利益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各界呼吁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而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08条对原告主体资格限定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存在法律障碍;二是部分实体法对原告主体资格作出扩张性规定,如《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规定海洋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起损害赔偿诉讼,但程序法规定的缺失,导致诉讼救济渠道不畅、法律保护不力,且存在着法律之间不够协调等问题。但是,基于我国国情,目前立法不宜走得过急,而应先集中解决制约公益诉讼开展的起诉条件问题,即设定公益诉讼的案件范围和确定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至于公益诉讼的其他问题,留待以后总结经验后再逐步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8.
《司法业务文选》2012,(Z2):3-60
1.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2012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9号公布3.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作如下修改:一、第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二、将第十四条修改为:"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9.
潘劍鋒 《中国法律》2012,(5):9-15,65,71
2012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次修正)(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二)》)颁布,追一修正案的颁布,是中国民事诉讼法制建设的又一里程碑。总结此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情况,对修改过程中一些有争论的问题进行思考,对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民事诉讼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审判》2012,(6):24-25
编者按民事诉讼法,是所有规制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直接关系到民事诉讼过程中各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实现。我国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在保障民事诉讼当事人各方权益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事案件日益增多,当事人权利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民事诉讼法的及时修订成为一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审判公开思想与修订《民事诉讼法》的几个基本关系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晋红 《现代法学》2005,27(4):87-92
审判公开不仅具有向社会公开的要求,更具有向当事人作实质性公开的内涵,正是这一反秘密审判、促进诉讼民主的本质内涵,使之应当成为我国修订《民事诉讼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此为前提,审判公开思想对于修订《民事诉讼法》的具体指导作用和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对当事人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规定的完善;二是促成对辩论原则法律地位、作用重新定位和对辩论原则具体内容的完善;三是促进民事诉讼程序按照审判公开的理念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启动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是以司法监督权作为权力基础,由此导致三重并列的再审启动机制。因此,很有必要分析我国多重再审启动机制的产生根源,并试图建立一个与现代民事诉讼理念相适应的再审启动机制:取消人民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严格限制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的行使范围;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诉权,建立以当事人诉权为基础的再审之诉。  相似文献   

13.
吴泽勇 《现代法学》2007,29(4):186-193
修订法律馆的改组,为《大清民事诉讼律》的修订提供了机构和人员保证,而通过《汪荣宝日记》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厘清该法修订的经过。虽然《大清民事诉讼律》的"日本法"风格极其明显,但就此认定该法是《日本民事诉讼法》的简单照搬,却是不准确,也是不公平的。在中国法律史上,《大清民事诉讼律》的修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这种历史意义,是以法典编纂在技术上的相对成熟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4.
论民事诉讼法的控权法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是由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的一种活动,以国家审判权为中心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以当事人诉讼权利为本位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民事诉讼法是典型的公法,控制和规范审判权依法行使应是民事诉讼法最基本的功能。民事诉讼法要严格控制法院的审判权,不断激活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充分肯定和发挥律师在监督和制约审判权行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民事诉讼最大限度地接近正义。  相似文献   

15.
民事执行当事人变化的主体范围由生效法律文书执行力扩张的主观范围决定,一般应当包括生效法律文书没有载明的五种主体。民事执行当事人变化程序应当依申请而启动,执行机关不得依职权启动该程序,债务人也不得申请变更或者追加其他主体为执行债务人。对于民事执行当事人变化事由,应当通过言词辩论的方式,由合议庭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应当完善执行当事人变化的事后救济机制,建立异议之诉和许可执行之诉,确保民事执行当事人变化的程序正当性。  相似文献   

16.
民事争讼程序基本原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民事争讼程序中,解决民事私益案件和民事公益案件的程序原理或主义既有共同的,比如对审主义、当事人进行主义与职权进行主义、集中审理主义、直接言词审判主义和公开审判主义等;又有相异的,比如解决民事私益案件的适用处分主义和辩论主义,而解决民事公益案件的则采用职权干预主义和职权探知主义。这些基本原理相辅相成,一并构成了民事争讼程序基本原理体系和正当性原理。  相似文献   

17.
民事检察在民事诉讼中的空间及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多年的司法实践已经证明,民事检察对于维护司法公正与权威,救济当事人的受损权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所面临的困境也已严重制约着其职能的履行。对民事检察的改革与完善应当秉承宪法对检察机关的角色定位,围绕法律监督的主题进行,同时应当处理好检察权与诉权、审判权的关系,在合理的空间范围内加大民事检察力度,拓宽民事检察广度,实现其应有的法律价值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8.
吴泽勇 《现代法学》2006,28(2):139-149
《刑事民事诉讼法》的修订,本是为了回应守旧大臣的批评,适应当时改革的即时之需。为此,它被定位为一部暂行章程,这导致了它简单、务实的立法风格。不过,与这种风格不协调的是,立法者又显然试图将一些时人并不熟悉的制度引入中国。《刑事民事诉讼裁判等项法律》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刑事民事诉讼法》的起草过程提供了线索。根据现有史料,不足以断定伍廷芳就是《刑事民事诉讼法》的起草人;督抚对该草案的批评,也不能简单归结为“礼教派攻击法理派”。这次立法最终以一种“不了了之”的方式终止,但是,作为法典编纂的一个失败案例,它却给后人以长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与被追诉人财产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卫民 《现代法学》2012,34(1):135-143
强化对被追诉人财产权利的保护是当代中国刑事诉讼制度与实践的应然内容。当下的刑诉法修正案虽然从价值理念、制度设计与技术规范层面对此展开初步调整,但其价值取向的明确度及对现实需求的回应度尚显不足。未来刑事诉讼法修改应综合考量中国社会的整体变迁、域外法治发达国家司法经验,进一步观照被追诉人的财产权利,建构更契合人权保障要求的程序性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于2007年10月28日修改后的民诉法第215条将当事人向法院申请执行的期间统一规定为二年,从而摈弃了修改前的民诉法区分不同性质的执行当事人而设不同的申请执行期间之立法范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次修改有实质的进步。这是因为从诉讼法理上讲,申请强制执行乃当事人对代表国家之法院所享有的公法上的请求权,是当事人行使诉权的具体体现,不应有期间的限制。此外,申请执行期间制度之设立客观上亦损害了民事实体法所确立的诉讼时效制度的完整适用,造成了民事程序法与民事实体法之间不必要的冲突。从根本上讲,我国民诉法关于申请执行期间制度的设立实乃基于积淀20余年的错误认识之不正确立法,应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