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长征》2007,(6):36-37
省民建部分委员反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机率,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不断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应急机制     
应急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是指为有效预防、及时应对和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而建立的应急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上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紧紧围绕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疾控事业健康发展,以着力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为重点,努力做好了2006年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当年,上饶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繁,其中数起为多年罕见的重大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疫情。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日前.湖北省兴山职教中心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学生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  相似文献   

5.
<正>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贵州围绕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康养等方面,实施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以“行动力度”提升“民生温度”,民生清单逐一落地实现,交出一份有温度的民生答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隐蔽性、群体性、恐惧性的特点,也容易在严重自然灾害(如地震、特大洪水等)后次生。”吴强特别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省政府提出,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从2003年开始,我省组织实施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国债建设项目和全省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同时,加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应急能力建设。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2.8亿元,共建设79个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预计2005年上半年建成;全省医疗救治建设项目总投资4.2亿元,共建设96个市级传染病医院、市级紧急救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H1N1”)以及人感染H7N9禽流感(以下简称“H7N9”)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主体,其应急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是否能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从而有力地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8.
《探索》2020,(4)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传播具有不同于普通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常规社会信息传播的特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传播结构及其路径依赖决定和制约其信息传播机制和传播类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恐惧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的基本动力,也是其传播特征和独特传播机制的核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有特定的路径依赖,如果路径依赖失范则会影响其信息的有效传播,从而产生多种、分层、跨界的危害性。从实践来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在纵向与横向维度的顺畅传播有利于风险防控。保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的通畅,需要从制度、机制、法治、传播等方面多维度着手,构建以人民安全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治理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9.
刘伟亮  谢红 《理论建设》2020,36(1):11-14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环节、重要手段和重要任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契机与教育素材。文章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为例,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分析入手,重点阐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意义、重点内容与方法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回顾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过程,许多人对"全国多地启动一级响应"的消息印象深刻。近期,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全国多个省份已下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那么,不同应急响应级别之间有何区别?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一级属于最高响应级别,二级次之,分别对应的事件为特别重大和重大。  相似文献   

11.
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是推进“十四五”期间我国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工作,也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是统筹处理好发展与安全问题的重要体现。从转危为机的视角来看,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是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重大疫情发生凸显出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坚持以改革创新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推进疫情防控体系的不断完善,健全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安全制度执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丁昊 《学习月刊》2014,(6):65-66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忠实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为我们卫生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有效预防控制疾病是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新形势下,我们只有把握职工思想脉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申少铁 《奋斗》2022,(7):65-66
<正>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党中央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相似文献   

14.
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由政府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是全市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业务技术指导培训中心。中心坚持以疾病控制为中心,以实施综台绩效管理为手段,以科研为依托,以人才为根本,以加强内涵建设、能力建设、条件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实现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新跨越。建立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实现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成立疾病预警与信息中心,搭建科学、合理、敏感的能够反应疾病风险状况的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共政策还不够完善,以致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候显得被动。总是在问题发生以后,才开始采取行动,有“重治疗而轻预防”的倾向。政府应该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不断提升处理能力,完善相关公共政策的保障,使得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走向常态管理。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1,(7):44-46
“十一五”时期是各级党委、政府对卫生工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年,是不断完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提高医疗保障能力、提升卫生科技水平、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五年,是采取综合措施重点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五年。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疾病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不断...  相似文献   

17.
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一个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的部门,其工作包括传染病的防治、职业病的防治、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等各项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认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内化于心,同时还要从实际行动上外化于行,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指引、规范、引擎作用,切实当好人民健康的守护神。第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法治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能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和化解风险,是判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依据。新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呈现出比以往更加复杂的趋势特点,近期新冠疫情的防控实践,一方面彰显了我国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家治理的强大制度优势,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一些治理领域的短板。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为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成为新时期国家治理的重点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应急性临时救助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在基本概念界定基础上,将“水母型”社会结构和福利多元主义作为分析框架,结合新冠疫情下涉及临时救助的文件及新闻发布会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对常态弱势群体,一般采取“低保+临时救助”方式进行补助,主要由政府进行帮扶,慈善组织作补充;对动态弱势群体,采取社会保障国民待遇标准无差别实施临时救助,政府、企业和志愿组织协同帮扶;对平常人群体,坚持应急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在临时救助制度完善路径方面,一方面,要编制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常态化社会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的整合预案;另一方面,要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下的志愿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应急性临时救助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在基本概念界定基础上,将“水母型”社会结构和福利多元主义作为分析框架,结合新冠疫情下涉及临时救助的文件及新闻发布会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对常态弱势群体,一般采取“低保+临时救助”方式进行补助,主要由政府进行帮扶,慈善组织作补充;对动态弱势群体,采取社会保障国民待遇标准无差别实施临时救助,政府、企业和志愿组织协同帮扶;对平常人群体,坚持应急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在临时救助制度完善路径方面,一方面,要编制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常态化社会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的整合预案;另一方面,要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下的志愿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