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本文认为中国政党模式的比较优势表现为:共产党的执政和民主党派的参政,合理配置了中国社会的政党力量,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政治资源,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执政党和参政党通过党际间的协商民主的形式,把民主扩展到决策过程,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通过发展和谐的政党关系、促进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型的政党关系、独特的执政党和参政党概念等,为中国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香港是"一国两制"下中央政府下辖的一个地方特别行政区.香港政党是中国的地方性政党.然而,西方地方性政党及其与国家执政党的政党关系理论难以有效解释香港政党现象.由于香港政党与西方地方性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也与西方国家执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与香港政党的政党关系与西方地方性政党与西方国家执政党的政党关系也就不同.中国既有政党关系理论同样难以有效解释香港政党现象.中国内地民主党派与香港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与内地民主党派的政党关系和中国共产党与香港政党的政党关系也就不同.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唯一领导地位和"一国两制"这一特殊的央地关系下分析中国共产党与香港政党的政党关系,以为今后香港统战工作的创新开展提供前瞻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3.
现代政治生活离不开三大力量—政党、国家与社会,政党作为整合的主体,是国家与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承担着利益综合、利益表达与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职责。在我国,整合就是要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政治建设是其对自身的根本性整合,决定着所有整合的方向和效果并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正确认识、深入探究该体系,有利于把我们党锻造成为政治坚定、组织稳固、能力过硬的现代化执政党,从而以政党治理促进国家治理,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在政党、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基本方针,以新时代中国梦为政治共识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两者在政党制度理论、政党与国家关系、党际关系与代表形式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政党制度理论上,两者分野于洛克的思想;在政党与国家关系上,两者是体制内生性政党与体制外生性政党的区别;在党际关系上,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之间是在野党与执政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多党合作关系;在代表形式上,西方是聚和式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政治协商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5.
政党,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已在当代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在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垄断资产阶级通过政党操纵选举、控制议会、掌握国家权力;无产阶级通过建立政党领导广大群众反抗剥削和压迫,争取劳动人民的自由和解放;第三世界国家也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政党进行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执政党的领导地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党合作的政党关系协调作为我国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政治范畴,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和谐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参政党与执政党精诚团结,形成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的政党协调体系,发展和谐党际关系,就能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进步中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7.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不把对不同政党的认同放在对立的两端,而是从"心理认同"这一核心要素出发,即可在中国政治生态中使用政党认同来观察不同政治主体对民主党派的政治态度。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框架下,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高低不仅关系着民主党派自身的存亡,而且关系着中国政党制度的安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本文通过分析民主党派与执政党、国家政权、党派成员和社会民众的四维关系,认为民主党派的政党认同具有共生性、理性、内部的稳固性和外部的松散性等特性,并提出有效构建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提供了基本价值依托,是关系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充分发挥"三个倡导"对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思想引领作用、精神激励作用,有利于发挥政党制度社会整合、政治参与、利益表达、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功能优势。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执行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所谓政党,即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英、美的两党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有一定代表性的政党制度。英国实行君主立宪,上院由贵族组成,与政党无关,下院由选举产生,获得多数席位的多数党为执政党,组织内阁,掌握政府权力;两党权力集中,党纪严明。美国总统、议员及一些重要官吏分别由选举产生,国会中的多数党与少数党的关系并不一定呈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两党组织松散,也没有严格的纪律。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政党是社会整合结构的主导性部分。在应对国家的存亡危机和超大社会的现代化变迁的压力中所形成的中国政党制度,在机构、体制、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具备高度的社会整合功能。当代中国执政党的结构在社会中形成了一个由核心向边缘逐渐扩散且相当周密的组织网络,这个网络的结构是非常有利于发挥政治整合功能的。因而,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以中国共产党为整合的核心,具有适应社会变迁的结构功能和整合政治资源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厘清政党与国家、领导与执政的区别是改革执政方式的理论基础.西方国家政党主要是通过议会党团来控制议会的.要科学地规范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司法机关、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执政党要依法执政,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12.
<正>是基于"和合"思想与思维才设计出"执政党-参政党"的政党制度,这是中华文化底蕴和智慧的体现,这与基于竞争思维的执政党-在野党制度不同。从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政党制度各有优劣,"执政党-参政党"制度最契合于中国文化与国情。这份制度自信的基础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文明成果:在农业文明时代,能够将广阔的疆域整合成一个国家,并且保持长期的统一、稳定的,只有中华文明。因此,在政治发展路径上,中国必须以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为基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能够走中国特色的道路,而不必也不能照搬西方的制度。惟其如此,才能夯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磐石般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即都是"土生土长的"而不是"移植嫁接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相比较,其差异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价值目标不同、结构特点不同、代表性不同、整合功能不同、政治稳定性不同、政治效能不同、民主实效性不同。这种差异性充分彰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政党自主性是现代化进程中政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命题。政党自主性是指政党基于其意识形态偏好拥有自主的愿望和自主的能力。政党自主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政党对国家政权的自主性、政党对社会的自主性以及政党的组织和意识形态自主性。在当代中国,执政党的自主性建设是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执政党的自主性建设,有利于实现执政党的政治功能并提升执政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政党制度与社会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社会整合的能力,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执政党的领导能力及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认为中国的政党制度从根本上提供了社会整合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政党认同是政党成员和社会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政党归属感及与之因应的行为表达。它一定程度地决定政党能否赢得足够的民众支持。大众传媒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向社会民众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塑造和传递政党认同的途径与载体。执政党通过大众传播博取社会认同的关键,取决其执政的业绩。在政党认同问题上,执政党与大众传媒的纷争将长期持续。  相似文献   

17.
政党文化是影响政党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框架下,影响我国政党关系和谐的政党文化主要有执政党政党文化、参政党政党文化和西方政党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政党关系被列为我国社会五大关系之首,足以体现政党关系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构建和谐政党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政治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参政党更好发挥作用的现实需要,是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政党形象是政党执政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政党执政合法性的衡量标尺。特别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党的形象关系到政治的稳定和国家、民族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因此有必要将政党公关纳入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党建模式对政党公关和政党形象至关重要。由于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政党公关的主体和客体都相当丰富。政党公关必须坚持政党公关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处理与其他党派关系的方针经历了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再到"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发展变迁,体现了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的演变,反映出时代发展要求对政党关系进行调整的趋势。回顾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方针的建立发展过程,对于增强执政党能力,提高执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更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政党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