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凭借增长的经济与文化影响力,崛起的中国对全球华人尤其是海外新移民产生了一种辐射源的作用。中国的壮大唤起了海外新移民的族群意识,促使该群体在融入居住国主流社会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祖籍国中国的发展动态和国家形象。以留学生和技术移民为主要代表的华人新移民对中国国家形象总体上持一种积极的评价;同时,他们从跨国行为者的角度,借助现代媒体等渠道对中国的内政外交表达了自身的观点,鞭策中国塑造大国形象和民族尊严以满足其成就"主流精英"的心理诉求。华人新移民对崛起中国的国家形象认知,使之在维护和优化中国形象以及为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赵鉴军 《前沿》2011,(14):177-180
晚清时先后到达古巴的华工达12万之多,但在19世纪末活下来的仅4万余。他们在古巴过着悲苦的生活。1879年,中国派驻古巴领事抵达哈瓦那。中国领事对海外华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古巴华人的境况得到改善。本文试图对中国驻古巴领事所采取的改善华人境遇的措施进行阐述,从而对比华人在此前后境况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民国时期刊物和古巴华文报纸等资料,梳理了20世纪上半期古巴侨团概况。20世纪上半期古巴侨团林立的深层次原因是因应和便利华侨在古巴的生存和发展。古巴华侨华人社会基本是一个独立小社会,自行负责侨社内部事务,各类侨团承担着各自的功能。古巴华侨华人主系单个的男性移民,大多数在古巴没有家庭,其空闲时间往往花费在社团,故社团参加者众。  相似文献   

4.
华工作为第一代中国移民,于19世纪中期来到加勒比海的古巴,在鼎盛时期达到12.5万人,曾是亚洲之外的在规模和影响力上仅次于美国的华人移民。上百年来,华人在古巴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古巴的天主教及非洲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下,古巴华人所崇拜的关公和观音信仰发生了变化,即赋予或融入了某些西方和非洲传统宗教文化的元素。古巴的华人和其他种族的移民一样,共同参与和谱写了文化转移和宗教混合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政治身份认同上,柬埔寨华人既认同所在国社会,同时也高度认可其华人身份。在族群和文化认同上,华族与柬埔寨高棉族的族群关系较为融洽,他们重视华人文化和语言传统,普遍认可华文学习的高度重要性,仍保留着较强的华人特性,认同柬埔寨文化的同时也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对华认知上,柬埔寨华裔新生代对中国有着较为浓烈的兴趣,他们认为中国的国家形象正面积极,认可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相比东南亚的其他国家的华人,比如菲律宾、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柬埔寨华人对中国的态度和认知更为积极和正面。  相似文献   

6.
方翊霆  徐中意 《八桂侨刊》2023,(2):80-87+94
从19世纪中叶起,大批中国移民抵达拉丁美洲,秘鲁是最早一批接收华人移民的拉美国家之一。该国的语言政策受宗教运动、政治转型、民族构成等多种因素影响,且反过来可以影响本土居民对外来文化的看法。从存在主义视角来说,初至秘鲁的华人是被边缘化的“他者”,地位低下。为改变原本受歧视的状态,华侨华人通过两条纽带塑造自身形象,尽力融入主流社会,这两条纽带分别是以宗教皈依为代表的族群外纽带和以社团关系为基础的族群内纽带。族群内外纽带在双语学习的背景下进行,并在此文化基础上发挥更大的交互作用。在吸纳外来移民的过程中,秘鲁的语言政策也适时更新,语言政策与不同族群间的文化交流之间是一套周期性的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7.
李莉 《前沿》2012,(21):25-27
对政府在钓鱼岛争端中应对方式的质疑,提出了中国在和平崛起发展道路上如何构建国家形象塑造的社会认同问题.国家形象的物质本源性使其更是对国内民众的社会化过程.社会文化话语冲突、现代性和网络时代给国家形象塑造的社会认同带来的挑战,需要建立新的“以人为本”的国家安全观,促进社会参与并重视构建青年的国家形象塑造的社会认同应对.  相似文献   

8.
乔叟笔下巴斯妇,是其自身对社会世俗的深刻批判,更反映出乔叟自身的妇女解放思想,是乔叟自身对妇女解放意识的呼唤。乔叟试图通过塑造这一女性形象,提高妇女的地位,让妇女从男权社会当中解放出来,废除封建男权思想。巴斯妇的形象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巴斯妇自身仅重视爱情和婚姻自由,却未能站在社会的角度,唤醒社会对于女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9.
王芳 《人民论坛》2013,(10):248-250
国家形象是其他国家对该国的一个认知,它在历史中不断重建与塑造,其最终目的是要符合国家利益,当代中国大国形象的塑造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笔者通过分析当代中国大国形象建立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政府在塑造大国形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中国大国形象建立的多维路径.  相似文献   

10.
晋江是一个山海兼具的县级市,晋江人民自古就有向海洋发展的传统,在福建海洋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明中叶以后,晋江人民大批移居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遂使晋江成为我国著名的侨乡。历史与现在,晋江籍华侨华人为我国的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推动了祖籍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当下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晋江籍华侨华人必将发挥重大的作用。本文以晋江籍华侨华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他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发挥的作用。论文指出,晋江籍华侨华人具有人数众多、社团林立、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和精英荟萃等优势。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可以真实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推动中国与居住国的良性互动;为中国经济发展继续招商引资,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实现国际化;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搭建人文交流网,使他们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宣传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时间已经过半,成就喜人,问题也多多,这个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懈怠,不毛躁,才能稳步地达到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12.
In March, the U.S. Congress decided to loosen travel restrictions for Cuban Americans visiting their relatives in Cuba. The Caribbean island nation has been under a commerci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embargo imposed by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62. Beijing Review reporter Yan Wei spoke to Cuba's Ambassador to China Carlos Miguel Pereira Hernandez about the positive signs between Cub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well as China-Cuba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3.
吴功正 《思想战线》2003,29(1):77-79
21世纪的中国美学史研究应当实现美学思想和审美形态的结合 ,克服把中国美学史写成美学理论史的偏向。美学史的撰写可围绕历史复活、现时视界、现象描述、经验揭示几方面来展开 ,还需要有史感———体现出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深邃的历史感 ,而构合为史感的 ,应是当时性的呈示和历时性的展示。在基本撰述方式上 ,应以描述与评价、史实与史论、判断与感悟、思辨与体验、个案分析与整体把握、实地考察与资料占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蒋淑晴 《桂海论丛》2006,22(2):46-49
毛泽东、邓小平发展思想是江泽民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江泽民从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战略、动力、途径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怎样保持执政的合法性问题。提出这个重要思想的根据之一是党的历史方位从革命转变为执政。这种转变是一个重要的关节点。新世纪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内部构成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都应当根据这一重要转变而创新。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初期,台湾居民主要是原住民,并有少数汉人与原住民共同生活。荷兰东印度公司据台后,公司员工和眷属等来自欧洲、印度及东南亚的外国人的加入,在殖民地构成一个多元种族、宗教和文化的社会。本文讨论荷据台湾殖民地社会的结构,各群体之间的关系和特性。  相似文献   

17.
Along the contemporary migration history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three distinctive images have been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Mainland China. First, the image of involuntary migrant, formulated by their migration activity and the continuous remittance they sent back to their hometowns, closely linked to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economic disturbanc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econd, the image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as political revolutionary was heavily politicised by the revolutionary policies of Mainland China in the 1950s and 1960s. Third, through the operational mean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overseas Chinese image of economic energiser was re-focused and mirror-imaged with the imperative of the economic reform of Mainland China in the 1970s and 1980s. On the one hand, the images of involuntary migrant, political revolutionary and economic energiser of the Southeast Asian overseas Chinese describe their situational status. On the other hand, these images also reflect the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  相似文献   

18.
张笛 《八桂侨刊》2020,(1):81-93
马来西亚是除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以外唯一保留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并且华文教育体系完备,具有鲜明的国别特点。对2000年以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主要是整体状况、学校、教材、课程、师资与学习动机六个主题。新世纪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总体呈现以下五个特点:华文教育的推广和国家建设之间的博弈;各层次华文学校皆在夹缝中生存;华文教材和课程体系不完善且水平参差不齐;华文师资紧缺且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华文学习动机体现了深层次的语言意识形态。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华人的努力和奋斗下,整体上既有困境和挑战也有光明的未来,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但由于各种国际和国内因素的交织,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正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100 years ago, the CPC has been engaged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The CPC's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over the past century has changed with the Party's focus throughout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Since the 18 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ook place in 2012, the Party's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has been executed via in-depth exchanges with various foreign counterparts, building a global network of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ilitating the crea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