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要遵循改进与加强的实践逻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实践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牢牢把握时代适应性;要遵循内化与外化的基本规律,遵循灌输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适度疏导以辩证认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坚持知行合一付诸实践行动,切实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要完善保障制度,搭建组织平台,强化激励机制增强客观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张文倩 《世纪桥》2024,(1):115-117
随着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志愿服务及志愿服务精神领域的研究,这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效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将研究视野聚焦志愿服务精神,阐述志愿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意义,调查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现状,在实践层面对志愿服务精神及培育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诸多不足和原因,最终提出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志愿精神培育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战略的需要,是青少年了解社会、承担责任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我国青少年志愿精神培育在战略规划、制度建设及与教育体系的融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推进我国青少年志愿精神培育需要走"内化+外化"的路径,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手段将志愿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追求,通过实践和制度保障将志愿精神外化为青少年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4.
志愿精神的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高校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将潜在的志愿精神转化为志愿行动,从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承担社会责任。当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在组织主导模式、运行管理方式、活动物质保障及志愿者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有不完善之处,本文在梳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志愿文化是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高校培育志愿文化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深远。高校志愿文化包含志愿精神文化、志愿者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志愿环境文化等内容。新时代培育高校志愿文化,应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强化志愿文化的精神内核;建强志愿服务队伍,提升志愿文化的内在认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志愿文化的实践平台;优化志愿服务环境,深耕志愿文化的培育土壤。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责任意识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自觉尽责的价值理念,网络公共空间既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表达与出场提供重要的形式与渠道,也为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方式与平台。大学生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多边主体的交往互动与探索商榷共同构成了其责任意识的主要培育形态。其中,网络空间中交往互动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基源性形态,探索商榷则形成了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累积性形态。  相似文献   

7.
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密切相关,是现代公民社会的核心精神,推动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传统向善文化面临挑战、志愿精神教育薄弱、志愿组织及制度保障不完善等外部因素和大学生自身的条件局限,是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志愿态度保守和志愿服务俗化的症结所在。科学运用社会学习德育理论,积极从社会环境、大学生和志愿组织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能切实提高培育志愿精神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志愿文化是从志愿服务行动中引申出来的文化趋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互动共赢关系,不仅有利于志愿者主体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自由发展的完善,而且能够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性发展。文章力求从志愿文化的理论涵义、社会价值、培育途径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形成完善的志愿文化培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2021年10月中旬以来,面对突然来袭的新冠肺炎疫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迅速下发通知,号召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志愿服务组织,组织动员广大志愿者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各级卫健、应急、街道社区统一调配下,规范有序参与疫情防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战"疫"期...  相似文献   

10.
美国拥有历史悠久、组织科学、体系完善、活动多样、作用突出的志愿服务文化。在繁荣的志愿文化的熏陶下,当代美国志愿精神弘扬与培育的实践是怎样的?在比较的视域下,通过概述其实践活动的情况、详细分析其特点来总结它的经验,对予我国弘扬与培育志愿精神的实践活动具有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的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自身全面发展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自从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在世博园区,还是在申城的大街小巷、车站码头,众多的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白菜”的志愿者们,用微笑迎接八方来宾,用细致周到的行动服务四海游人,在参观者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使志愿精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群体是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主体,正确认识志愿精神的新时代意蕴,是高校引导广大青年学子自觉培育志愿精神、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的必要前提。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转化为大学生进步性社会意识和公益性社交活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根同源,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向同行,体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志愿精神的利他性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高度一致,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高度一致,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高度一致,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情怀。  相似文献   

13.
当人类前进的脚步迈入21世纪时,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来,志愿者是一个亘古就有的社会现象,但是,此前的所有志愿者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的,志愿服务都是个人行为,而20世纪后期以来的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活动则是以组织化的形式出现的.过往的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活动是发生在熟人之间的,即使发生在了陌生人之间,作志愿服务活动选择的一方,也是以熟人的心态、文化及精神去提供志愿服务的,而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志愿服务却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的.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与以往根本性不同.新型的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预示着人类社会治理的变革,或者说,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已经构成了社会治理的一项内容.因而,我们需要在社会治理变革的意义上来认识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由于志愿服务在我国的不断发展,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已成为时代的责任。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社会主义志愿精神展现了的特有本质、内涵,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志愿精神与其他人类精神一样,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而社会主义志愿精神应该与共产主义的精神内涵一致,即通过善良行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社会主义志愿精神已经形成,及时分析与提炼,是志愿服务在多元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人》2007,(8):16-17
宁夏志愿者行动自1994年启动实施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团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活动开展与机制建设"并举的方针,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壮大志愿者队伍,  相似文献   

17.
刘丹  胡肖楚 《世纪桥》2013,(1):88-89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志愿服务中来,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当今媒体的广泛宣传下志愿服务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已逐渐清晰。而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更是这只队伍的有生力量。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各学校近几年的发展是迅速的,甚至有些之前没有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学校现在也纷纷成立了相关组织。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为志愿服务事业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可以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相似文献   

18.
《党建》2020,(2):62-63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发的贺信指出,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在群众有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为群众排忧解难。本期《党建》杂志与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推出5名党员志愿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任何民族发展之精髓,是其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独特性而具有世界性.在中国,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位有责任担当的青年共同努力。关怀伦理着眼于人的关系性属性,关注个体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等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关怀的道德内涵、责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关怀的特质,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关怀伦理所倡导的榜样、对话、实践与认可的方法又为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基于关怀伦理视角,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现状,进一步探析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实路径,以助益于大学生成长为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