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海南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黎族竹木器乐名列其中。黎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有的缠绵低沉,有的慷慨激昂,有的优美抒情,有的粗犷雄壮。  相似文献   

2.
《新东方》2019,(2)
黎族的岁时节日,是黎族土地崇拜的伴生物。黎族的岁时节日非常繁杂,且同黎族土地崇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衍生了各式各样、内容相当丰富的禁忌。这些禁忌主要来源于黎族的自然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经验总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有适时生产和维护节日气氛的功能并融入黎族的节日习俗,是黎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其又有迷信和伪科学成份,具有它内在的社会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黎族医药是中华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是海南具有本土特色的医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与中医药一样,黎族医药不仅具有医疗价值,还同时具有文化和商业价值.目前黎族医药保护和开发都面临一些困境,只有尽快建立黎族医药的专门保护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黎族医药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莉川 《新东方》2013,(5):25-29
黎族是一个生活在海南岛上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传统舞蹈丰富多彩,渊源流长,久盛不衰。文章探讨了黎族传统舞蹈的起源,并分析了黎族传统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功能。  相似文献   

5.
高山族和黎族的传统婚恋习俗是最受两族重视的人生礼仪。尽管两族生活的空间环境不同,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差异,但两族的传统婚恋习俗却体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印证了高山族文化和黎族文化之间具有相近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6.
刘厚宇 《新东方》2010,(5):32-36
黎族民歌有着悠久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我国少数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并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海南黎族传统音乐的挖掘、保护工作,自1950年代持续到新世纪。然而,在全球化的大潮冲击下,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2019,(4)
在悠远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绚烂的文化。黎族先民创造的人类繁衍神话、始祖神话和文身传说,与黎族传统的节庆习俗、祖先崇拜和文身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保留和传承着黎族古朴的民俗文化,同时也体现出黎族传统文化特有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8.
邵文东 《新东方》2009,(10):38-40
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它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就海南黎族传统村寨民居文化、传统织锦文化、传统民谣文化中的审美价值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9.
王静  王雄 《新东方》2011,(5):83
黎族竹木器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琼州黎人"打鼓吹笙以为乐";宋《桂海虞衡志》载:黎人"聚会亦椎鼓歌舞";清人张庆长的《黎岐见闻》亦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野间,男弹嘴琴(即口弓),女弄鼻箫,交唱黎歌。"……黎族竹  相似文献   

10.
与百越其他族群相比,女性文身是黎族文身的一个突出特征.今天学术界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黎族女性文身上.并进而在探讨黎族文身起源、文化蕴意、社会功能等相关问题研究中都认为黎族文身具有女性特征.但事实上.黎族文身是从古百越传承下来的,男性也曾经盛行文身,从汉代开始受汉文化的影响,黎族男性文身习俗才逐渐减弱.因此,主要探讨历史上黎族男性文身情况以及减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黎族的风俗习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定产物,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黎族人民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诸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的变迁。尤其是在社会全面进步的今天,黎族的风俗习惯既有可以继承和发扬的一面,也有必须剔除和摈弃的一面。因此,只有对黎族的风俗习惯进行必要的改革,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一、黎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必要性所谓风俗习惯,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主要指的是各民族大众生产、饮食、居住、服饰、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物质和文…  相似文献   

12.
对于黎族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黎族的来源,文化传统,种族的演变,与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人类学民俗学等等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对黎族古籍的发掘和研究。黎族古籍文献各种资料,数以万计,要采用传统的搜集方法要花费很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并且也不能保证一定能搜集齐全。但是如果使用数字化手段就会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3.
王静 《新东方》2008,(12):F0002-F0002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枝绚丽奇葩。  相似文献   

14.
<正>城市基本概况。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南部,北距省会海口223公里,南距三亚65公里;全市总面积1168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是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海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革命老区;是海南黎族苗族的聚居地、黎族合亩制社会的发祥地和海南民族风情旅游中心城市;是琼崖纵队司令部所在地,有23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境内有  相似文献   

15.
黎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他们和后来迁居海南的苗族在海南岛中南部山区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和睦共处,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海南民族文化。尤其是黎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诸如纺织、服饰、独木、文身等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在逐渐减少,有些甚至已经消失。如今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乡寨,都很难听到高亢优美的山歌调子,难以看到亮丽多彩的民族传统服饰,有悠久历史的制陶和蜡染艺术也逐渐消亡。因此,要发展海南民族地区经济, 就必须要抢救、保护、传扬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使民族地区更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王静 《新东方》2009,(7):F0003-F0003
在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的白查村,至今还完整保留着81座清一色的黎族船型屋建筑群。它是黎族传统建筑技艺的载体,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体现人类古老建筑技艺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7.
高泽强 《新东方》2010,(5):27-3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几千年来,各民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黎族古籍是黎族文化的载体,全面记录了黎族人民的历史来源、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孙文刚 《今日海南》2013,(10):34-35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是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海南省有9项人选,即崖州民歌、儋州调声、黎族打柴舞、临高人偶戏、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三月三节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  相似文献   

19.
张尔升 《今日海南》2013,(11):32-32
海南是黎族的聚居地和黎族文化的发源地,黎族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建设国际旅游岛打造旅游度假天堂,必须要有民族文化支撑.目前,海南在利用民族文化吸引游客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旅游城市、国外的旅游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海南必须进一步挖掘黎族文化资源,发展黎族文化产业.黎族文化只有走产业化之路,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与繁荣.黎族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不足海南黎族文化虽然历史久远,不断推陈出新和丰富发展,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黎族文化产业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对海南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0.
陈立浩 《新东方》2008,(11):52-56
海南黎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新中国建立之前,主要是黎族人民口头创作的民间文学;半个多世纪来,海南黎族文学逐渐涌现出了民族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特别是进人20世纪80年代后,作家文学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在我国民族文学的百花丛中,海南黎族文学可谓是一朵盛开的南国之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