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凝雪峰──记中国“十大女杰”桂桑王素凤雪域高原雄浑粗扩的土地造就了一位名震海内外的巾帼英才─—国际登山运动健将桂桑。登山探险是勇敢者的事业,被视为是女性的禁地。1974年,17岁的桂桑由一位解放军女战士成为一名登山运动员。那高耸入云的雪峰似乎在向她...  相似文献   

2.
向伟 《中国减灾》2012,(4X):54-56
<正>初登雪山——队友"失而复得"前不久,四姑娘山出现登山山难事件,又一次深深撼动了每一个登山运动爱好者的心,也勾起了我对自己一些登山经历的回忆。我与山野的结缘是一种偶然与必然的结合。我是来自大山的人,在经历了几年的特种兵侦查训练和几年的专业运动员技能训练基础上,参与策划并组织了多场次山野活动和户外越野挑战赛。还依稀  相似文献   

3.
短章二则     
登山在一个明媚的春日,一群"娘子军"带着孩子们登山。女儿最小,很快便落在了最后,有一位小姐姐主动留下来陪伴女儿;这样,我和这两个孩子就成为登山一行中的落伍者,不断有前路的催促应着山谷的回声传来。女儿却不理会这些催促。她的眼睛为春天的山野所吸引,她一会儿采野花,一会儿掐小草,一会儿又捉来一只小虫子;见有山泉流下,她和小姐姐就在溪边洗手洗脸,弄得湿漉漉的才呵呵笑着起身赶路。被孩子们的快乐感染着,我也随之而  相似文献   

4.
我是地处四川省西北雪域高原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一名基层通讯员,已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近20个春秋,见证了雪域高原基层通讯员们走过"新闻路"的五大变迁。  相似文献   

5.
徒步邓家沟     
<正>邓家沟是房县桥上乡(现改名为野人谷镇)的一条偏沟小岔。你别小看这条沟,它为抗日战争还立下了汗马功劳呢!老了,退休了,身体又多病,几位老人相约,组成了一支老年登山健身队伍,我参于进来,并且为这个俱乐部取了一个名字叫"天行健户外运动登山俱乐部"。一开始成立才二三十人,谁知参加这个俱乐部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发展到近两百人了。刚开始,有个叫郭维泉的老工人,退休后,坚持在县城附近登山,东到泰  相似文献   

6.
众人期待已久的青藏铁路终于运行通车了,借助这个伟大的人类工程,所有人都可以到世界屋脊上一睹雪域高原的风采,这在以前只是少数人的荣幸。为铁路竣工揭幕,中国政府发布了许多详细的技术资料,对铁路开通将为西藏和中国带来的种种变化,也作了不少的推测。我在这里,也想和读者们分享一下我不平凡的西藏之旅。籍此表达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这一成就的祝贺。我是坐汽车到西藏当雄的。当雄是一个坐落在山脚下的小县城。在大山的怀抱里躺卧着我向往已久的纳木错湖。在当雄县,我认识了一个19岁的加拿大登山运动员兼摄影师,他也是慕名前来的旅游者,和…  相似文献   

7.
走过札嘎梁     
对于甘南的高原,我一直有着一种神往。我常在梦幻中完成对高原的膜拜,而没能实实在在地去感受。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似乎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向往高原的情愫也一直在迫使着我,该向高原走一趟了。这不仅仅是为高原,为那高原的神秘、孤寂、博大、深邃,更是为自己,  相似文献   

8.
面对祖国,我思绪万千。这蓝的海,绿的平原,黄的高原,我无不为他们充满了热爱之情。祖国,我儿时的摇篮,祖国,我求知的学校。记得儿时,我曾经把一张袒国地图揣在怀里,调皮地说:"我把中国抱在怀里了。"现在,终于明白了,是祖国把我抱在了怀里。祖国的大海,是知识的大海。我仿佛扑了进去,去用那知识的琼浆玉液  相似文献   

9.
崔晨 《北京观察》2021,(1):60-63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张新慧很喜爱的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诠释了他对雪域高原深入骨髓的深情。巍峨耸立的群山、洁白无瑕的云朵、漫山遍野的牛群、黝黑淳朴的笑脸……这是我们心中雪域高原的模样。然而,这一切对于援藏干部来说却意味着要克服高寒、缺氧、暴晒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福州兴起了登山热,许多登山爱好者加入其中。凡夫俗子的我,自然不能脱俗。登山的乐趣,对那些整天神经高度紧张地沉溺在麻将桌上,或漫步在空气污浊、彩灯闪烁的舞厅,或是在摆满美味佳肴的酒桌上喝得酩酊大醉的人来说,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相似文献   

11.
4月30日,是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的特殊日子,大连市委党校在大连市西郊森林公园举办"迎奥运、树新风"登山活动。校长姜正彦及其他校领导与全校教职工120余人一道参加了此次登山活动。  相似文献   

12.
2003年5月,人类开展了一项声势浩大的登珠穆朗玛峰活动,以纪念人类首次成功登珠峰50周年。此次登山活动,其意义还在于,它是一次民间组织的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登山行动,有助于推动业余登山活动的开展,吸引更多的有志于从事登山活动的爱好者投身到此一事业中。  相似文献   

13.
《春秋》2007,(5)
2007年4月间,我又一次登上了家乡的名山孟良崮。这是第五次。去年我刚写过《四登孟良崮》,今番是五登了。这一次是参加家乡举办的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活动。一起登山的,除了家乡的乡亲、友伴和县、镇有关领导,还有张灵甫的夫人王玉龄女士、张灵甫的儿子张道宇及几位台湾朋友。同王玉龄他们参加同一个活动,角度稍有些不同,但愿望相同,这就是活动的宗旨——"民族昌盛,共祈和平"。王玉龄女士捎来一幅内容相一致的墨宝"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4.
"“医生是维护生命的使者,我要把生命的价值书写在生命的禁区,书写在地球之巅。”"“我们的使命就是为西藏各族人民解除病痛,既要给群众看身上的病,更要给群众看心里的病。”"“对共产党人来说,永远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奋斗过程!”"  一头是繁华的大都市上海,一头是苍凉的世界屋脊;一头是“生命禁区”的边关哨卡、雪域高原,一头是桃李芬芳、成果辈出的高原医学殿堂———" 李素芝,一个普通的齐鲁汉子,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他在雪域高原行医28年,边关奉献28年,不论条件怎么艰苦,岗位怎么变迁,成绩怎么显赫,他始终不忘为西藏各族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5.
正在台湾,神农真菌生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宗铭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牛樟大王"。近年来,随着牛樟芝在大陆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叶宗铭开始频繁往来两岸,推广牛樟芝产业。近日,在一场两岸中草药行业论坛上,笔者走近这位"牛樟大王",听他讲述这些年的两岸故事。"登山达人":因为爬山,一头扎进牛樟芝世界"我跟牛樟芝的缘分很深,一辈子也割舍不掉。就像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一样,割不断,已经融进了  相似文献   

16.
丈夫每次去登山,家里便只剩我一人.寂寞如同一间空屋。艾夫有两大爱好:一是登山.二是下棋。他的棋艺很一般,然棋臭瘾大,找不到对手时.他便夜夜自己打谱。棋慰藉了他许多无眠的夜晚。然而人终究是要出门的.需要写人交往。憋闷久了;他便生出许多焦虑与烦躁来。这时候,他就说:“我该去登山了。”然后就长久地站立在窗前;目光穿越都市高耸的建筑,停留在某个莫名的地方。我常常探究他的两大爱好;绥而出就释然了。我知谭.他是在逃避入群。丈夫是寡它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少百的寡零。他的暴富不尽水四,而显出于一种恐惧。他的国热…  相似文献   

17.
陈亦佳 《小康》2013,(9):50-53
王静并不是第一个着迷登山的女企业家。但将登山和自己企业如此紧密联系的,王静是第一人。这个第一,远比那些登山第一的纪录更意味深长。王静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出生年月:1975年3月第一位登顶海拔8156米马纳斯鲁峰的中国女性第一位登顶海拔8012米西夏邦马峰的中国业余登山女性  相似文献   

18.
诗性福州     
每个周末,我都要沿着福州西湖的湖岸步行到车站,乘45分钟的公交车去鼓山登山。1800米的古道,一直延伸到眺望台。当我俯瞰这座城市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一个词:“望家乡”。我喜欢以另一种心情眺望这座城市,常常遥望它,感受它的呼吸,哪怕我就生活在城市的腹地。  相似文献   

19.
面对生活,他说"试着理解一切,不怨天尤人";遭遇巅峰,他说"越往上走越难,如同登山,要有征服之心。我有信心超越,但做人不能事事都得,好事不会落在一个人身上,最终还需靠些运气";获得奖杯,他说"如果有个金灿灿的奖杯,搁在句号的位置上,这是最好。但我以为,那个属于锦上添花。可遇而不可求"…他,就是陈宝国。  相似文献   

20.
有人问登山运动员:你为什么要去攀登那座山峰?运动员回答:“因为,山在那里。”我想,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今天要讲的,是一个家族、三代人之间的律师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法治信念的故事。信念的力量故事的第一位主人公名叫李曙光。1925年5月,李曙光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市曾口镇芦山乡。解放前,他在一所学校当校长并加入中共地下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