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妙语连珠     
步广 《求贤》2006,(11):25-25
张局长是新调来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加之春节将至,所以,张局长发话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检讨书!——希望全局上下都能过一个廉洁健康年,从我做起,谁也不准收礼,谁也不准送礼,谁给我送礼,甭怪我不客气,礼我不收,但检讨书我要收的!  相似文献   

2.
春节是行贿受贿腐败现象的高发期,许多官员就是过节期间被贿冖贿金击中变节为贪官,最后翻身落马。为此,每年节前,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出台一系列规定给干部上“紧箍咒”来保护干部。2006年春节即将来临,在此,我们换个角度,先听听狱中贪官过节的感受,再为领导干部过节拒礼拒贿支几招,目的只有一个,希望领导过节不变节。但变不变节,关键在个人。希望所在领导干部都能高风亮节,严于律己,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过节。切勿今年家中收礼心欢喜,明年牢中望月悔断肠。  相似文献   

3.
送礼行贿之举古已有之,绝非改革开放的产物.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送礼风"日甚,以致在某些地方已演化成一种习以为常的不良风气.逢年过节自不待言,即使在平时,利用领导及其家人的生日、住院、出国、升职、乔迁、婚丧、升学等机会制造送礼的名堂,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于是,在大家都见怪不怪的风气下,"送礼者"送得越发"名正言顺","收礼者"也收得越发"心安理得".  相似文献   

4.
《廉政瞭望》2013,(3):30-31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9999!"这是近日在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因为在去年的最后一天,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布相关司法解释: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一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这意味着"两高"明确了"行贿罪"模糊地带,凡送礼超过1万元,很可能就要被界定为行贿罪,但一万元的数额还是让许多人纠结,有人提出,  相似文献   

5.
饭局频,泥潭深 收受别人的钱财、礼物,总有些理由和契机.湖北省黄石市人大原主任、党组书记陈家杰,收钱、收礼的契机是"吃".逢年过节接受下面干部的礼品,他不但不认为是违纪违法,反而觉得是下级对自己的"尊敬".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些人掌握了他的这种心理后,便天天围在他身边转,与他称兄道弟,请他吃,请他喝.有道是"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短",而"手短"往往是从"嘴短"开始的.看似普普通通的一个个饭局,最终结成了一条难以挣脱的锁链.  相似文献   

6.
成都龙泉驿区洛带中学、茶店中学三名教师不遵守教育系统"五一"期间防控"非典"安排,受到严肃处理.4月底,洛带中学教师杜静自行和其他教师调课,出川到青岛探亲;茶店中学万嵩、何晶两教师则在4月25日向学校请假回家过节.  相似文献   

7.
每年过年,有关部门都要强调廉洁过节的问题.因为过年过节是体现人情的重要时候,也是滋生腐败的重要环节.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有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或某种目的,利用各种各样的"糖衣炮弹"向有关领导进攻,令人防不胜防.……  相似文献   

8.
王兴尧收礼受贿,所获赃款达百万之多,可他居然坚持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是受贿,更不是腐败分子,竟至于在法庭宣判时还为自己喊冤叫屈.  相似文献   

9.
<正>明朝有一位叫山云的将军,被朝廷派到广西做总兵。他听说广西当地有送礼受贿的风气,就问衙门里的老吏郑牢:"我是不是该入乡随俗呢?"郑牢说:"您到广西做官,就如‘一袭白袍’,千万不能入乡随俗,不然,‘白袍点墨’,就永远洗不干净了!"山云又问:"如果不收礼,当地人不高兴怎么办?"郑牢说:"朝廷严惩贪官,要杀头你都不怕,反倒怕  相似文献   

10.
博闻天下     
有感于"不收钱只收礼就很安全"——来自独上兰舟暮雪的博客几日前和一位不大不小的官员闲聊,他的收礼学说让人啼笑皆非。这位老弟总结了一套,酒席一般可以参加,礼物可以考虑,但是钱半毛也不能要,只接受礼品,绝不接  相似文献   

11.
陈云同志一生清正廉明、公道正派,曾经多次遇到有人送他礼物,他都无一例外地拒绝了。在他的一生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不收礼、不吃请,有口皆碑。他语重心长地说:"送礼必定是有求于我,决策时必有偏差。""若收礼决策必有偏差"是一记警钟,时刻提醒干部要克己私欲、一心为公,把权用好、用对、用到经济  相似文献   

12.
党建短波     
牡丹江市万名党员干部开展"两节不收礼,公开做承诺"活动日前,牡丹江市纪委发出《关于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确保2017年元旦春节风清气正的通知》,要求全市党员干部遵守纪律,同时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中普遍开展"两节不收礼,公开做承诺"活动。截至2016年12月29日,全市1314名县处级、9387名乡科级党员干部郑重签下承诺书,并交由各级纪委备案,一律录入领导  相似文献   

13.
龙平平  张曙 《实践》2014,(6):35-35
<正>"不收礼、不吃请",这是陈云为自己立下的一条规矩,他不仅身体力行,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违反,凡是有人送礼,必须向他报告,不得擅自收下。他说:"送礼是有求于我,收下后,决定事情必有偏差。"陈云不收礼,有口皆碑。有一次,陈云回故里探亲,回程时,乡亲们送了一些土特产表示心意。陈云知道后,一边表示感谢,一边让随行的工作人员将礼品如数退回,并幽默  相似文献   

14.
“箴言”     
正张局长是新调来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加之春节将至,张局长发话:"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检讨书!希望全局上下都能过一个廉洁健康年,谁给我送礼,甭怪我不客气。礼我不收,但检讨书我是要收的!"送还是不送,全局上下,人人都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盘。辗转反侧,彻夜未眠,"原地踏步"多年的王科长准备"赌"一把——送!张局长收下了,但收的时候面无表情,或者说收得很严肃。春节过后,春暖花开,王科长种下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发"芽"了——张局长找王科长谈话,说了很多。有一段话,王科长记得特别深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开展领导干部收受红包礼金问题专项整治的通知》要求,在全省范围开展领导干部收受红包礼金专项整治,领导干部要公开承诺拒收不送红包礼金,并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中国素为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本属情理之中。然而,部分执权官员,凭借逢年过节,婚丧喜庆,大操大办,收受管理对象、服务对象红包礼金。为了掩人耳目,这种收礼之风,美其名曰:"人情往来",实质是利用"风俗"作"马甲",披着"人情"外衣,行敛财之实。探究"人情往来"收礼敛财,不难发现,始终有条无形之线贯穿其中,那便是"权力"。官员手握权力,可以左右他人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人自古讲究"礼尚往来",相互间送点儿礼、收点儿礼,被视为基本的人际交往,并强调"来而不往非礼也"。关于干部"收礼"问题,一直很令人纠结。那些巨额受贿者的"收礼",毫无疑问触犯了党纪国法,不必多说。而有时面对一些没那么吓人的"礼尚往来",若一味推让,又似乎从情理上有些"说不过去",于是,"礼尚往来"也就常常演变为行贿、受贿的遮羞布。之前,有些地方曾规定,接受一些土特产之类的"小礼物"不算"受贿",而一些聪明的官场老手抓住礼物大小这一界限模糊的政策"空  相似文献   

17.
李俊义 《党建文汇》2008,(11):47-47
“脑白金”的广告终于让人看不下去了。全国的电视观众被“脑白金”广告轰炸了整整10年后,在不久前全国城市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现场交流会上,广电总局社会管理司副司长任谦对“脑白金”和“黄金搭档”的广告提出了点名批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中的各种风尚也随之流行了起来。流行的风尚又叫时尚,它对社会生活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一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在流行的风尚中,某些腐败行为也裹挟其间。在人们领略时尚,感受生活时,混杂其间的腐败给人带来的感觉就像品尝美味时,突然瞅见了里面的一只苍蝇。本来很愉悦的心境,会徒生出几分腻歪。那么,“时尚腐败”是怎样表现的,又是如何火起来的呢?假以时尚,追逐潮流填充私欲有人说腐败见缝就钻,这绝不是夸张之语。“今年不送礼,送礼就送脑白金!”“今年不收礼,要…  相似文献   

19.
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究竟哪些行为属于违规发放过节福利?按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并结合纪律审查实践,判断发放过节福利是否属于违规,需要紧扣违纪构成要件,从主、客观多个角度入手,要做到"三看",即看发放主体、看资金来源、看发放形式.  相似文献   

20.
人文历史     
《支部生活》2015,(2):48
包拯婉拒皇帝寿礼宋仁宗时,朝野上下送礼之风盛行。在官场中收受礼品不但不遭非议,反而成了一种会待人交友、显示德高望重的殊荣。所以许多人更乐此不疲,以收礼为荣,多多益善。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始终持反对意见,曾几次奏疏皇帝,请求颁诏禁止官员之间送礼收礼的恶习,以开廉洁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