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香港地区,青少年帮派已受到三舍会的控制。青少年在参与帮派活动时,基本通过三类主要途径来实现其“三合会化”的过程。首先,青少年被蛛网式组织结构吸收进帮派后,被“大佬与小弟”的关系所牢固;其次,三合会元素与理念亦通过帮派日常活动而逐渐向青少年灌输;最后,青少年帮派中不言而喻、但又极具强制力的规矩与控制方法,使得其成员在受制于三合会控制的同时,亦逐渐被三合会的价值观所同化。可见,青少年帮派的三合会化为三合会组织提供了新的兵源,使其虽然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仍得以继续生存。  相似文献   

2.
借鉴考察伦敦帮派相关青年问题研究所使用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剖析了街头帮派中针对女青年的性暴力和性剥削问题。通过探讨帮派中两性观如何建构,研究有帮派背景的青少年容易发生性暴力的成因,探求为何有些地方的帮派成员将力量同男子气概混为一谈并且容易接受那些虚妄的强奸神话,研究大众媒体在帮派成员性剥削过程中如何催化了帮派组织的发展。在网络层面和个体认知方面,青年帮派成员所为之性暴力和性剥削存在被"正当化"的危险。本文研究结果具有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解释清楚那些危险有害的假定,有助于我们明确帮派性犯罪和性剥削现象的归责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什么是犯罪?这对一般公众来说"不成问题",而对于犯罪学和犯罪学家来说,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难题——有多少个犯罪学家就有多少种犯罪定义。这是因为公众所看到的是身边的"坏行为"或者最多是地域广大但发生在当下的"坏行为",而犯罪学家看到的却是跨越时空的"非行"。在犯罪学家看来,公众对犯罪的认识是"很成问题的",而事实上,公众"成问题"的见解对犯罪的影响却远大于犯罪学家的"真知灼见"。犯罪学家只有先影响了公众,至少是政府官员的关于犯罪的观念,才能对犯罪产生  相似文献   

4.
结帮犯罪,是当代青少年犯罪的一大特点,有的帮派已发展成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严重危害社会治安。文章从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了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氛围存在的不足及其对对青少年加入黑帮、从事犯罪活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只有家庭、学校、法院、社会紧密协作,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感化,才能杜绝青少年结帮犯罪。  相似文献   

5.
社会建构主义,作为晚近发端于美国的犯罪学研究范式,与社会标签理论颇为近似,认为脱逸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人们对相关行为的具体界定以及对其作出的社会反应。针对诸如易于出现"盖利蝾螈"等现象的批判,社会建构主义演变出了三种不同的应对学说,从而从积极建构的角度,为包括青少年犯罪学在内的社会问题研究,提供颇有见地的社会学认识路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环境犯罪学开始逐渐受到我国犯罪学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目前对于环境犯罪学的理解,很多时候仅将其看作研究犯罪事件与其当前环境关系的流派,而忽略了环境犯罪学对于犯罪学研究科学性的推动。事实上,环境犯罪学的核心理念应当是通过抑制与犯罪具有直接关系的犯罪机会来降低犯罪的发生。这一独特的理念造就了环境犯罪学研究的两大特色:一是面向微观地理空间的研究视角;二是以社会科学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其中,强调社会科学实验是环境犯罪学的最重要的特点,也正是该学派的价值与魅力之所在。社会科学实验的引入大大增强了犯罪学研究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令犯罪学研究成为更容易转化为现实的犯罪治理策略。鉴于此,我国在学习环境犯罪学理论的同时,应该吸收这种先进的犯罪学研究方法,通过高校为中心的警学合作模式,解决我国犯罪学研究成果现实转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1982年6月的“南宁会议”(“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学术研讨会”)被学界公认为近代中国犯罪学研究的起点,会上宣布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的“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学会”正式成立,170余名代表、200余篇论文参会,盛况空前。中国犯罪学研究脱胎于青少年犯罪学研究,2012年走完了30年的历程,因隶属关系的变化,没有20岁生日那样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表彰和庆祝大会,而是以“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论坛”为主题,在会议背板的左下角标明“30年”的字样,在首都大酒店低调庆祝。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帮派是指由25岁以下青少年参与的,三人以上固定成员、有组织和活动规则的从事犯罪与非行的青少年犯罪团伙。青少年帮派犯罪不同于成年人的有组织犯罪,其犯罪人具有特殊性,而且所谓的“帮派”也是与成人的犯罪组织有明显的区别。但是,青少年帮派也有可能为成人犯罪组织所利用甚至发展成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因此,有必要针对青少年帮派的特征和形成因素进行探讨,进而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矫正的措施。最终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的有序和稳定。  相似文献   

9.
据相关统计,青少年团伙犯罪占到了青少年总体犯罪率的75%左右,因此,对青少年犯罪群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近些年来,受到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的影响,我国学界已经开始使用"街角青年"对具有犯罪倾向或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及其群体进行了概念性的界定。为了深入了解街角青年的日常生活状态,作者对上海市闵行区K社区中的"斧头帮"进行了为期半年左右的田野调查。调查发现,街角青年帮派的冲突已常态化,并且呈现出愈加犯罪化的趋势。通过社会冲突理论为视角,对街角青年及其帮派的日常冲突模式进行分析,并总结冲突常态化所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及特点,可以为街角青年提供介入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更直接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研究之学科化: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学科化肇始于1980年,并且在80年代已经初步定型。1987年12月所出版的曹漫之主编《中国青少年犯罪学》一书是青少年犯罪学科化的重要标志,该书基本确立了中国青少年犯罪学的学科体系,直到今天仍然未能被超越。不过,就作为一门学科而言,青少年犯罪学仍然是很不成熟的,甚至其生存也是堪忧的。  相似文献   

11.
犯罪学自1876年龙伯罗梭发表《犯罪人论》创立迄今已有128年的历史,而今天的犯罪学并没有明显超越意大利学派当年的成就。我国的犯罪学更处于封闭徘徊之中。从事犯罪学研究的科学家群体尚没有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没有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取得共识。一个学科的基本问题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取向和研究者的培养模式。如果把犯罪学研究视为一种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则在社会生产关系的视野中我们能够获得关于这几个问题的有效答案。  相似文献   

12.
对于犯罪规律的研究是犯罪学的重要课题,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具有相应的规律性。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因果律中存在着原因、条件与影响因素等不同的要素;青少年犯罪现象的演进过程表现为互变律;某些类型的青少年犯罪与治理的关系表现为博弈律。明晰青少年犯罪规律,可以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与治理提供理论支撑,是防治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被害这对现象是当前犯罪学和社会学关注的一个热点。尤其是在当前的网络生活背景中,在网络犯罪场的作用下,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被害的互动性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网络犯罪场的基本特征,分析网络犯罪场的作用下的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被害各自发生的机制及其内在关联性,并为预防和控制由网络诱发的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被害提出可行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2013年是我国著名青少年犯罪学家、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徐建先生的八十大寿。徐建先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陆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研究的开拓者、引领者和奠基人之一。三十多年来,徐建教授开创了我国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等多项研究的先河,使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研究得以全面展开且不断深入;是他促使了我国青少年犯罪学学术研究组织——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2011年更名为“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成立,使我国拥有了专门研究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的全国性学术组织和研究队伍;是他推动了我国第一部保护青少年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的诞生,使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和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步入了法治轨道;是他与实务部门合作创导了我国第一个少年法庭——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的建立,使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从无到有并渐趋成熟;是他创设了我国第一个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专门机构——华东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研究所,使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研究走向了世界;是他首撰了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青少年犯罪学的理论专著——《青少年犯罪学》,为我国青少年犯罪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是他首创了我国第一本国内外公开出版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刊物——《青少年犯罪问题》,对本刊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鉴于徐建先生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重要地位和杰出贡献,我们在徐建先生八十大寿之际,特辟专辑,特邀数位较为了解徐建先生的专家、学者共同撰文贺寿。由于版面有限,我们在众多贺文中特选了三篇以特辑形式刊发。特辑贺寿,不仅是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徐建先生,更重要是为了以此向我们的导师、我们的前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一起衷心祝愿徐建先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5.
转型社会中对知识的诉求和接受模式与犯罪学当前价值实现的困境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在本质上则是知识与社会的互构过程及规律的认识。犯罪学展开的反思性研究中要突破惯性的学术传统,需要的是独立的立场和方法。而知识社会学则是从知识入手阐释知识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以知识问题阐述社会问题及最终解释知识的价值实现规律的工具和方法。因此,知识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契合了犯罪学的反思性研究,以此为立场,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可以关注犯罪学知识的创新机制及过程,并通过知识社会学的分析,推动犯罪学知识和社会的双向发展,所以,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开展对我国当代犯罪学的研究,对突破知识价值实现的困境、拓展人们的研究视野并推进学科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与女性犯罪的上升幅度呈超出犯罪总数上升幅度趋势,其中,由于早恋行为造成的女青少年违法犯罪占有一定的成份,并且,由于早恋行为造成的个体和一定范围的群体间的“越轨”行为──—亦称“前犯罪现象”,更成了女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应当对青少年的早恋行为予以应有的重视,从预防犯罪的角度施以必要的教育。一、早恋行为的犯罪学意义造成女性犯罪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早恋行为是较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探讨近年来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上升原因,就不能不分析早恋行为的犯罪学意义。恋爱行为实…  相似文献   

17.
正《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创刊于1982年,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509;国内统一刊号:CN31—1193/D),是我国公开发行的,以研究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和青少年保护以及犯罪学研究为核心内容的学术性期刊。《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一贯注重反映世界有关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以及青少年权益保护方面的新动向、新观点、新问题、新经验;致力于整合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资源,深化和繁荣青少年犯罪学、青少年法学理论研究,推动中国青少年法制建设。杂志曾获得中国法学类核心刊物称号,已经连续两届被遴选为CSSCI期刊。  相似文献   

18.
论青少年犯罪之社区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是新中国犯罪学研究的起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十分严重,犯罪率急遽上升,危害十分严重。我国在此时开始了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从而推动了犯罪学的研究。就整体而言,我国在犯罪现象分类研究中对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相对于其他犯罪类别是比较全面和深入的。  相似文献   

19.
犯罪学基础理论是关于犯罪学产生与发展的根本之系统知识,在学术上属于学的范畴。我国犯罪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晚于西方,其学科设立的时间较短,这使我们成了后行者。我国犯罪学研究具有如下问题:其一,作为后行者有学习、借鉴先行者的条件,但往往也会造成惰性。我国犯罪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不少有连篇累牍地摘引、照抄、"言必称希腊"的现象,这是研究惰性的反映。其二,重术轻学,有些人错误地认为理论是毫无价值的空谈。其三,犯罪学研究在广度上有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倾向,在深度上有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弊病。其四,研究成果重表述形式,轻思想内容;重数量,轻质量。其五,没能吸引和有力组织多学科、多方面的人才参与研究。犯罪学基础理论的发展需要开阔视野,拓宽领域,打破传统的刑事科学应用学科主流观念的束缚。犯罪学学者应向非刑事科学领域学科挺进,以便对犯罪学基础理论提出有创辟胜解的诠释。犯罪学研究机构应大力采取具体措施,促进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建立健全研究载体,重视争取主政者与权威人士的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20.
犯罪学和刑法学都是以犯罪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犯罪学关注的是犯罪人,刑法学关注的是犯罪人的行为。两者是"父子关系"还是"兄弟关系"或是"陌路人"?在中国社会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由于对犯罪的关注过多和过重地集中在通过刑法进行严惩和打压,但是我国社会目前阶段的犯罪依然处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生状态"。因此,如何认识犯罪的生存和产生的原因,如何实现对犯罪的全面预防和遏制,如何扭转重严惩轻预防的刑事政策,其更大社会责任的观念提升将历史地降临在犯罪学身上。犯罪学和刑法学如何实现相互联动和互补共进,将是犯罪学和刑法学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