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传统社会里,虽然封建王朝对乡村的治理模式在各个时期不尽相同,但如果从朝廷与乡村的关系来看,无非是对乡村资源(主要是农民和土地)采取的控制形式不同而已。以税制这一乡村资源征收的主要形式为主线,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呈现三个清晰的阶段:秦汉时期"按地收租、论户取赋"的"田租、赋税"制度,农民和土地捆绑,实行"乡官里治"的垂直式管理;唐宋时期"舍人税地"为主要特征的"两税法",实行"乡里制"与"保甲制"的双轨运行治理模式,对农民和土地分别实行控制;明清时期以财产为主体、货币化征收为特征的"一条鞭法",对农民和土地大幅松绑,实行"乡绅治理"这种间接控制模式。这样的制度演变中,朝廷对乡村的管理越来越松散,但实际控制力和乡村资源的动员能力却不断得到加强。传统乡村治理制度的变迁也启示我们,在当今乡村治理中应大力推动基层民主自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乡村社会治理创新本质上是制度文本转化为治理实践的过程,由制度设置、制度运行和制度场域这三重维度所建构的制度分析框架也因此成为理解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重要视角。制度设置、制度运行和制度场域三者间的耦合程度直接影响着创新实践的呈现样态,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效能的实现。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偏离制度预期且在实践场域未能达到治理效能的一个可能性解释是,上级政府在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创新时,忽视了制度创新是一个集制度设置、运行与变迁的综合过程,从而导致制度设置、制度运行和制度场域之间的结构性脱嵌,使得制度悬浮于基层治理场域并进一步造成制度文本与治理实践的差距。为避免制度悬浮,推进政策文本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应当注重制度创新的完整性、回应性、协调性与有效性,使制度建设整体上处于均衡状态,从而推进乡村治理有效。  相似文献   

3.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新时期如何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良好稳定的乡村社会秩序,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引领和推动乡村治理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只有加强乡村治理的制度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干群主体性建设及构建新型乡村文化体系,才能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治理的主题: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治理中县乡、乡农、县农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诸多不足。乡村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应以“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为原则 ,从根本上改革县乡关系 ,向农民赋予更多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以及乡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实现,需要依赖政治素质过硬、具有开拓精神的乡村精英群体。纵观我国乡村精英的发展脉络,乡村精英的治理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即体制外精英治理、体制内精英治理以及体制内外精英的合作治理模式。体制内外精英合作治理模式在我国部分地区已逐渐形成,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果,但目前这方面的发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体制内外精英合作治理模式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同时应明确内外精英的合作和制约关系。国家要加快相关体制改革,为体制内外精英合作治理的实施"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相关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乡村治理面临社会阶层分化、治理主体缺位、党组织建设不完善等困境,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迫在眉睫。理论分析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的逻辑机理,发现:党的领导是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坚强堡垒、创新基层治理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客观要求。新时代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必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基层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多元治理: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现有乡村治理的结构困境与矛盾,导致基层政府公信力和效率逐渐丧失,客观上要求建立政府与社会共管共治的多元治理范式。多元治理,一方面要革新基层政府运作,重塑政府间关系;另一方面更要激活乡村民间力量,重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着力探讨乡村民间组织治理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部分乡村治理功能弱化或完全瘫痪。基层政府治理旧体制是导致目前乡村治理困境的深层次根源,给乡村治理带来“负效应”。农村税费等各项改革不断稀释着基层治理行政性色彩,推动治理旧模式的解构,同时合理体制供给出现断裂,基层积极治理功能呈现“零效应”。村民自治难以贯彻落实、功能难以正常发挥是乡村治理困境的决定性因素,村民自治机制流于“无效应”。本文以重塑基层政府治理体制为前提、以完善村民自治和理顺其运行机制为核心、以推动基层治理组织层次间的功能耦合为重要手段三个方面初步探讨破解当前乡村治理困境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现代村规民约具有浓厚的法治属性,是一种民间自治规范,具有乡村秩序治理、行为规范和立法补充功能。然而,村规民约在运行中存在与国家法治的冲突、制定程序与内容失范、执行与监督机制缺失等诸多困境,应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审查、完善村规民约的制定与修改程序、弥合村规民约的具体内容、确保村规民约贯彻落实到位、严格村规民约的内外部监督机制,进而强化村级自治,推进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0.
11.
尽管我国各历史时期的自诉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和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却一直为我国的法律制度所沿袭。因此,在新的刑事诉讼法典中我们不应废除自诉制度,而应对其予以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覆盖面小、社会化程度低、保障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分散和法制不健全等问题,应本着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法制化与自愿自治相结合以及制度统一设计与因人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相应对策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商业贿赂是国际商业交易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破坏了良好的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秩序,扭曲了国际竞争条件,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根据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具体特点,借鉴美国《海外反腐败法》和国际组织制定的反腐败国际公约的相关内容,制定我国的《海外反商业贿赂法》,以遏制商业贿赂行为的滋生蔓延。  相似文献   

14.
劳役制度是统治集团凭借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在拘束、限制犯人人身自由的基础上,强制犯人进行劳役,形成的制度。该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狱管理制度,历经了一个由产生、发展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具有丰富的内涵及特征。探讨劳役制度,对我们今天劳动教育改造人犯,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构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制度边界、制度机制,治理结构和制度文化等要素的不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未能发挥其制度效应,难以实现制度效益最大化。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应结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进行全面、系统的制度创新,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院体制行政化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法院体制的设置与运行中的行政化现象是阻碍司法改革深入的关键因素。本文从三个角度对我国法院体制的行政化现象进行了分析 ,认为现行司法体制的结构、运行中的某些特征早已被历史中形成的“路径”所决定。理性地分析我国传统法院体制沿革的路径特征以及这一特征与现行司法运行的关系是当下司法改革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随着服务政府理念的提出及盛行,行政权日益膨胀,已经渗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故对行政权进行规制,保护公民权益日益成为各个国家行政立法的共同目标之一。从依法行政的角度来说,规制行政行为也就是要求行政主体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过程中根据行政证据来作出相应的行政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完善的行政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面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民参合积极性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新农合”基金筹资成本大,补偿标准不尽合理,补偿能力有限;医疗监管难度系数较大;立法滞后,政策不过硬;缺乏合理的人才机制;等等。今后,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规范与完善: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扩大筹资渠道,建立长效机制;改善与外部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和管理制度;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提高管理效率;加快相关立法,确保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政策的稳定性;加强“新农合”人力资源建设,重视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等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发展战略三个阶段的演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既体现了作为发展战略必须具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步加深,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20.
社区自治:我国社区治理的发展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区治理主要经历了行政型、合作型两种模式。实现社区自治是我国社区治理的发展目标,但目前条件尚未成熟。要实现社区自治的目标,必须从加强社区治理的法律建设、积极促进第三部门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培育公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理念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