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一个个展厅前,看到简陋的开荒工具和一幅幅老照片,听着讲解员的讲解,劳务工们感慨万千,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有的还禁不住流下了眼泪。这是9月1日,农二师三十四团十六连组织今年来连队拾花的第一批153名劳务工在该团团史展览馆接受军垦教育的场景。  相似文献   

2.
黄亚辉是农一师十团七连一名红枣承包户,是团场老军垦的后代,现年43岁。他继承了老一辈军垦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他的座右铭就是:敢拼才会赢。  相似文献   

3.
<正>寇继红于1989年3月调入农二师二十九团幼儿园,作为团场老军垦的后代,她发扬和传承着父辈们热爱团场、勇于奉献的精神,尤其热爱团场的幼教事业。在干保育员工作期间,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与保育员一起商讨切磋保教经验,把幼儿安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加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及加强一日活动全过程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4.
逶迤的天山脚下,广袤的巩乃斯河畔,在这里坐落着一个拥有许多传奇故事的军垦小镇——肖尔布拉克,即红军团七十二团所在地。毫不夸张地说,在全兵团174个团场中,恐怕没有哪个团场的历史可与七十二团相比。七十二团的历史是一部浴血奋战的斗争史,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部转战南北的征程史,一部改天换地的屯垦史。如此厚重的历史,注定她的文化必将是博大精深的。走进记载了70多年发展史的团史陈列馆,  相似文献   

5.
正在农二师三十四团,提起十连职工王运江,可以说是无人不晓。他承包25亩枣园,依靠科技年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被团场职工誉为"枣王",在团场小有名气,他的果园年年被评为"精品园"和"观摩园",他本人也因此被评为农二师"丰产攻关先进个人"和"农二师远程教育学用典型"。今年48岁的王运江是老军垦的后代,有着老军垦的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的精神。他1978年参加工作,种过棉花、盖过房子、养过羊……要说王运江的致富经历,那还得从1999年说起。  相似文献   

6.
1994年,张中钦自愿从中原大地来到了塔克拉玛干大漠西北边缘——新疆兵团一师三团,成为兵团的一名新职工。刚到团场,生活条件艰苦,环境很差,她曾产生过傍徨,有过动摇。但她看到了团场职工那种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顽强不屈精神,听到了团场老军垦在建设边疆中的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  相似文献   

7.
正4月22日,一师阿拉尔市总工会在十四团睡胡杨谷风景区举办师市第五届"中国梦·劳动美·阿拉尔好——我是三五九旅传人"职工健身徒步活动。据了解,此次徒步走活动全程共计五公里,每五人组成一队进行比赛,按团队时间进行排名。来自师市及周边21个单位的43支参赛队伍,共计260余名选手参加了比赛。赛后,全体参赛选手参观了十四团胡杨精神教育基地,共同聆听了老军垦李庆堂讲述红色经典党史故事,重温了老一辈军垦人艰苦创业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繁峙纪 《先锋队》2014,(6):44-45
为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繁峙县纪委监察局组织全体机关党员干部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毛主席伯强路居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大家详细听取了东山乡乡长韩海亮对这段历史的讲解,怀着深深的敬意向毛主席像三鞠躬,然后仔细观看了一幅幅图片和一件件文物,  相似文献   

9.
<正>一师四团,因陶歭岳将军一句"水是全师最上游、地无盐碱好种粮"而建立,因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一营的老红军官兵及后来的军垦二代三代不辞辛苦的奉献而发展,因近些年产业结构调整、盛产吊干杏、马铃薯水晶粉而致富。2014年,四团因再次荣获师市"文明团场"而彰显幸福密码。"师市文明团场荣誉称号的获得,对四团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四团党委书记、政委康小平说,"新年度,四团将大力推进文化强  相似文献   

10.
正最近,农二师二十四团工会、妇联、科委、宣传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弘扬兵团精神"职工教育培训活动。今年,该团职工教育培训以老干部、老军垦战士现身"讲兵团故事、讲兵团历史、讲艰苦创业"活动,用兵团精神凝聚中青年干部职工;以组织读书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开展"兵团给我提供发展舞台,我该怎样回报"、"团场发展我能做什么"等  相似文献   

11.
农九师一六七团二连女职工李新敏是团场的老先进,她作为军垦第二代,在农业生产第一线辛勤工作了28个春秋。她在获得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自诒区开发建设新疆奖章、兵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之后,近日又喜获农九师劳模称号。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来自边远贫困团场的职工,我的父亲是一位老军垦,1965年因公去世时我才2岁,是团场把我们6兄妹抚养成人。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我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过上了好日子。作为军垦人的后代,我对兵团、对团场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报答  相似文献   

13.
正10月29日,八师一四四团组织机关"五办一所"、事业单位五大中心负责人、15个连队的党支部书记30余人,赴兵团军垦博物馆和红山1958文旅小镇文化艺术中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在军垦博物馆里,大家聆听了讲解员讲解兵团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以及老一辈支边青年和先烈们积极投身边疆军垦的光辉事迹,大家在珍贵史料、历史照片、还原往昔的劳动场景前,不时驻足、久久凝视,敬佩老一辈军垦人艰苦创业、屯垦戍边、保卫边疆所作出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14.
大棚追梦人     
李月珍出生在农二师二十二团八连,是兵团军垦第二代子女.其父母为团场的普通职工,1982年她在八连参加工作,这一干就是20多年.随着团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新科技的推广应用,职工采用育苗移栽的农业新技术积极性愈来愈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农七师一二七团通过开展“三学”“三比”竞赛、巾帼建功活动,积极引导团场女职工投身团场经济建设,充分展示了巾帼风采。广大女职工在团场各行各业争相致富,撑起了一二七团自营经济的半壁江山。范云是军垦第二代子女,1997年她利用团场的优惠政策,凭借靠近团部的地域优势,在家人的支持下,投资万余元,在自家庭院内盖起了面积达266平方米的两个温室大棚,开始了她的创业生涯。面对一个全新的种植技术,她边学边实践,  相似文献   

16.
<正>连队干部说,她是一个好职工;连队职工说,她是一个好党员。她,就是农十师一八三团八连职工张丽华。张丽华是团场成长起来的军垦第二代,不仅是团场家喻户晓的致富能手,而且被公认为团场妇女的学习标兵。她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收获,用真诚和奉献赢得了赞誉。2006年获得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和兵团、师"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敢吃"螃蟹"不畏难在一八三团,张丽华是运用新技术种植甜菜的第一人。张丽华最初承包的土地位于连队南干灌渠下游,是团场周边典型的"戈壁地",没有人愿意承包。2001年,张丽华率先承包了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86岁,1949年进疆的老军垦胡德才住在农二师二十一团敬老院已有12个年头了,有一次,敬老院院长刘清为胡德才理发,老人端坐在凳子上说:"别看我有5个儿女,可是能来给我理发的还没有一个。"老人那茫然的目光,深深地刻在刘清的心里。从此,刘清成了敬老院的义务理发员,无论工作多忙她都要抽空为老人刮胡子理发,这时她经常看到老人眼里含着泪。建于2000年的二十一团敬老院,2002年5月从团招待所调任新院长刘清的时候,院里仅住有4位老人,团场离退休人员2000多人,如此低的入住率,与农二师第一团极不相称。而这位女院长时年35岁。二十一团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老  相似文献   

18.
感恩兵团情     
正2005年7月,作为一名支边青年,刚踏出大学校门的我,响应西部号召,同29名同学从甘肃来到了第七师一二九团青年连。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二个课堂。刚来到团场,觉得一切是那样的陌生,我常听老军垦讲很多过去的故事,曾经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涝坝水,穿的是粗布衣等等。我为他们所说的艰苦环境感叹的同时,也被团场这几年的变化深深震撼着。职工种地全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团场人老有所依,医有所保的梦想变成了现  相似文献   

19.
贾胜利 《兵团工运》2011,(11):18-19
<正>农三师四十四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叶尔羌河畔,军垦新城图木舒克市近郊。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维吾尔族、汉族等兄弟姐妹,团场总人口2.8万,其中1.7万是维吾尔族,是一个少数民族成分较大的农牧团场。这里盛产棉花、小麦、玉米和红枣、核桃、苹果、梨、杏、甜瓜等水果。从上世纪1969年建团至今,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军垦儿女披荆斩  相似文献   

20.
正俗话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然而,在农七师一三0团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叫王学发,已经78岁,他数十年如一日地为团场干部群众做着力所能及的好事,开开心心地当着他的"四大员"。有心人统计过,王学发退休18年来,义务做"报刊发行员"为团场职工群众发放报刊杂志11.5万余份,为居民送发信件、高校录取通知书、邮包等600多件;当"政策宣传员"先后向居民宣传各类政策法规1000多次;当"‘三老’巡逻队员"防止各类治安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