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法治建设中对法律移植的过分强调,轻视法律背后的整个社会背景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对法律本土资源的忽视。作为规范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律——经济法,在发展中不可避免要进行法律移植。但同时更应关注经济法本土资源,关注中国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2.
对法治本土资源的探讨已经产生了文化性质决定论、同情理解论、"科学"法文化论三种观点,这三者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根源于中西文化的冲突,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外在表征。建设中国的法治社会,需要借助本土资源,这就要全面、动态地考察本土资源,注意本土资源对移植的法律体制和法观念的支持作用,针对本土资源和国际化的冲突作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苏力先生本土资源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法治本土资源理论中几个基本概念、历史沿革以及国外经验、教训的理论进行分析,对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中的几个"典型案例"的实例考察,证明不存在苏力所言的现代法治制度供给的不适用,或这种情况并非普遍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本土资源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法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其中以"本土资源论"影响最大.时至今日,依然还在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赞许颂扬者有之,批评质疑者有之.但其对中国法学研究和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法制中,法律传统的本土资源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一是为当代中国法制所传承的传统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二是遗存于当代中国法制中并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传统实体法律制度;三是当代中国法制所保留并改良的传统程序法律制度.这些本土资源构成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现实基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法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家制定法受“陌生人社会”的青睐,而礼俗规约是“熟人社会”的主要调整机制。本文即在说明中国未来很长时期内仍会大量存在“熟人社会”,而主张在法律现代化过程中注重本土资源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7.
本土资源论自20世纪90年代由朱苏力教授提出后,在中国法学界引起轩然大波。文章分析了本土资源论的理论价值,是一种关注当下分析中国问题的理论视角。然后从分析两位学者对本土资源论观点入手,阐明了本土资源论的意义。最后结合法律方法的研究,阐述了法律方法的研究应关注具体个案。  相似文献   

8.
本土资源与“西体中用“的法治建构模式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本土资源的概念入手 ,详细阐述本土资源本质与量上的真实内涵 ,分析了本土资源对我国法治建构模式意义如何。另一方面 ,进一步分析我国的法治建构模式应采取的立场、观点 ,评判了传统的“西体中用”的理论。作者力图从时间、空间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方面考虑 ,找准“西体中用”的切入点和接轨点 ,实现中西法律文化资源的顺利接轨 ,促进我国法制进程稳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法律移植是法律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与规律之一.在我国实现法治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法律移植这种手段.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还不能适应法治的要求,建立判例制度已成为完善我国法律体系的当务之急,而通过法律移植的手段来建立我国的判例制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法律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发达国家法律时常跨越国家地理边界影响落后国家的法治建设。因不适合本国实际发展需要,外来法律往往演变为入侵法律并造成系列社会危害,后发展国家在法治建设方面需对法律入侵保持清醒认知和必要防控。通过界定法律入侵的概念,分析法律入侵的特征、类型、形成和作用机制及其社会危害性,指出占据法律生态系统演替高级阶段的西方法律基于法治先发优势入侵并干扰他国法治建设,阻碍了世界法治民主化、多元化的历史进程,破坏了世界法治化秩序。中国作为西方法律入侵的重要目标国,在法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既应吸收借鉴西方法治文明成果,也需谨慎防范外来法律入侵,积极应对西方法治霸权与法治迷信,充分利用本土法律资源,通过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正义精神、民本精神、人本精神、和谐精神及平等精神等与现代法律精神相契合。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既要移植外来法,但更应立足本国传统文化,挖掘本土资源,并大力弘扬其精华部分,传统文化中的法律精神正是本土资源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2.
在当下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建设法治国家不能盲目地进行法律移植,必须正视法治建设的本土资源。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纠纷解决方式,传统民间调解作为法治的本土资源具有浓厚的法治意义。传统民间调解作为国家控制社会的体制性存在,在新旧法律传统下由不同的功能,旧法律传统的民间调解具有教化特征,而新法律传统的民间调解则具备治理特色,要以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作为基点,对传统民间调解进行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法律人类学"法律多元"的视角审视当代中国的法制,通过辨析法律的"镜子理论"和"剪刀理论"来认识国家法的特性,达到对法律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并超越关于移植法与本土资源的争论。任何过度疏离于社会的国家法律,无论它来源于对外国法律的移植还是本土的创造性立法,对民众和社会来讲都可能是"外来法"。国家法律对社会转型的不适应、对社会需求缺乏有效回应,导致国家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过度的"外来法",这是当代中国法制的一个重大危机。中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律发展方案应致力于提高国家法律的内生性、提高法律对社会的有效回应能力,而法学研究更应回归到法律深嵌其中的社会与文化。  相似文献   

14.
实用主义的法律移植观表征一种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下中国法律移植的技术主义思路,是建立在当代中国法律移植实践的反思基础之上的。自建国以来,我国的法律移植实践经历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法律移植观、"经济功利主义"的法律移植观和"实用主义"的法律移植观。在全球化背景中,人类所共享的"普适性"价值日渐显现,法律移植问题也彻底变成了一个法律的技术性问题。在当下中国法律移植的实践中,实用主义的法律移植观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有着悠久的法律文化,在举国上下全力推进文化建设的今天,重视对法律文化本土资源的挖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关注法律文化的本土化并不是意味着一贯的遵循以往的法治进程传统模式,而是要与具体的语境相参佐。具体说来,就是要与现代化的法治要素相契合。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来讨论中国法律文化本土化所应具备的现代语境内涵,求得二者的良好互动,实现法治文化的传统继承与实时创新尽可能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实现法制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目标,但怎么样实现法制的现代化却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提出"本土化",有学者提出"法律移植",这样的争论往往是在宏观的层面上来进行,都提出了支持己方的理论.针对这一情况只能在不同的法律部门和具体的法律规则之中分析和研究是否"本土化"还是"法律移植",才能找到实现法制现代化的途径,无限放大和泛化某一种学说和理论都不可取,对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都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7.
金融领域持续的消费者运动与金融危机的耦合是"金融消费者"概念生成的社会基础;金融领域的法律社会化则是其生成的法律基础,故弱势群体倾斜保护与金融公平是"金融消费者"概念的法理内核;"金融消费者"概念的范围则取决于本土法治资源的衡量。突破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现实困境,应借金融危机之契机,深入推动金融领域的消费者运动,不断夯实金融消费者保护法的社会根基,同时立足于我国法律传统、现行法律体系及金融监管体制等本土资源全面建构和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法律资源不必“本土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法律资源本土化的命题“法律资源本土化”(以下简称“本土化”)是在关于法制现代化的讨论中提出的与“移植论”相反的命题。当“移植论”者主张通过移植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以规范我国的各经济活动主体所从事的市场经济交往活动、实现市场经济领域的法制现代化时,“本土化”主张“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注重利用中国的本土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①“本土化”的理由如下:反论:“移植论”以法是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理论基础,③有明显的“唯意志论”的倾向;实践证明移植不可能成功;③“移植”导致中国民…  相似文献   

19.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整合法治文化资源是建设法治文化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这有助于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法治文化的约束力,更好地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整合法治文化资源,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保持本土法治文化的主体地位;理性分析现代中外法治文化的异同,积极借鉴国外法治文化的有益经验,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提供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20.
法治建设的综合性、复杂性,体现为多种因素的整合.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需要我们从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法律本身的内涵、我国法治建设的本土化特征与法律移植、以德治国以及社会综合治理等相关角度来做多维的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