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静  侯明 《理论学刊》2006,1(12):4-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开辟及其不断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不断探讨的重大问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质;融合民族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之路;人民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命力。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方法同历史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研究的典范,也是将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并贯穿于研究工作全过程的典范。它全面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述民族形成过程及国家产生的三种类型,阐明了国家的形成过程及其本质,揭示了民族与国家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与国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贡献。对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所蕴含的民族与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研究,既有助于人们更为科学、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蕴含的思想,也有助于充分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与国家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人》2011,(Z1):73-7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鲜明回答了事关我国当代和未来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意义重大而深远。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国家的灵魂。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必然与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构成的社会发展道路一脉相承。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进步、繁荣富强唯一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谢宏 《党的文献》2015,(2):94-100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毫无例外地发生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国家。如何认识这种"理论断层"现象,关乎人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推动人类更加自觉地去创造历史。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提供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些经济文化欠发达国家首先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这个"历史条件",不仅涉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具体状况,同时涉及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形势。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强弱,甚至和国际大环境有关,是"历史条件的总和"。经济文化欠发达国家创建社会主义社会,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正是紧紧抓住生产力这个经典社会主义的内核,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概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定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称得上是一场革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1]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法,积淀了深厚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这是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深层因素,也是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文化沃土.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成立之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包括历史文化在内的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古往今来,任何民族的发展与国家振兴,归根结底都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一个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实现发展和振兴的。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文化是支撑国家政治道路、理论和制度最深层次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复兴、崛起的先  相似文献   

7.
艾文礼 《红旗文稿》2015,(5):13-14,1
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文化自信",并把它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意义极为深远。坚持和倡导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持自信,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保持自信,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自信。坚持文化自信,需要遵循科学的客观规律和指导思想,以正确的理论和思路推进文化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把文化自信的要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宋月红 《前线》2017,(8):39-4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之所以在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其思想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民族理论,其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历史上国家长期统一、中华各民族相依并存,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基本格局,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为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以来的百年历史中,始终自觉地将自身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前途命运紧紧关联在一起,坚持根据历史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建构,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原创性、体系性认识。其中,党对中国文化建设的理论主题、本质规定和发展道路三个问题的探索,具有事关文化发展全局的意义,是党领导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抓手。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历史梳理和理论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刻总结党进行文化理论建设的百年历史经验,进一步增强文化建设的理论自觉与行动自觉,为党在21世纪领导中国人民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提供历史启示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列宁东方理论是列宁关于东方落后国家革命和建设特殊发展规律的理论,它主要包括民族殖民地学说、"迂回"过渡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建党学说。列宁东方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渊源。分析和研究列宁东方理论,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京京 《求是》2012,(17):28-31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思想精神旗帜,走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事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  相似文献   

12.
于安龙 《探索》2024,(1):13-2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鲜明的实践特质。从其理论魂脉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从其理论根脉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滋养,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弘扬,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党的百年历史发展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承继,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拓展与文化发展战略的递升。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蕴含和体现着“危”与“机”统筹把握、“体”与“用”有机贯通、“党”与“群”协同联动、“一”与“多”兼顾并举、“中”与“外”交流互鉴的实践特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文化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新型文化观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是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研究文化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对近百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科学总结和创新发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对国外文化的开放性之高度统一,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升到全新境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化发展繁荣中愈益彰显其真理品格与历史意义。这不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发展,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摘     
正陈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气神"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最深厚的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对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都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供了目标指引和重要遵循。其中,一个很耀眼的主题,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一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以现代生产力发展为主轴,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大工业生产推动的世界历史变迁,彻底改变以血缘关系历史文化为纽带的民族社会,明确提出民族交往空间由民族性、区域性拓展为世界性,逐步形成以现代民族国家为主体的世界交往空间格局,阐明了民族、民族交往、民族关系、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认识与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方法和基本原则,为我们探索中国各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遵循。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必须以现代民族国家为政治载体,民族问题必须从现代民族国家发展的总目标下来认识和解决。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历史要求,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理论的时代特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克服教条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道路特色、理论特色与制度特色的统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的统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完美融合。文章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形成的理路,提出了从增强三个自信、坚持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寻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自觉承担复兴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变革社会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的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民族根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本文首先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民族根基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接着论述了兼容并蓄的中国龙文化、阴阳交合的中国古代辩证法、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供了方法和动力。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识,更是灵魂的象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就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我们必须要紧紧围绕"十四五"文化建设目标,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使先进的思想文化占据意识形态的高地,就要掌握科学的理论,并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对青年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爱国主义、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并在形式、内容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一是强调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梦的理想信念,给出坚定理想信念的科学路径;二是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来引领青年的道德情操教育,并给出践行的路径;三是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基因,进而实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