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002年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政策日益缓和、宽松,华人社会总体比较稳定,继续呈良性发展态势,各国华人积极参与当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虽然世界经济低迷对东南亚各国影响较大,但各国华人积极应对,改进经营管理模式,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加强与中国联系.  相似文献   

3.
庄国土:厦门大学历史学、政治学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华侨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庄国土教授还担任了一系列的国际与国内学术组织的职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冷战的历史形态考察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国家关系的特征,即“华人因素”在国家关系中的内涵。在此,所谓“华人因素”指的是,由于华人人口在本地区的存在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的有关华人与中国的政治联想,华人与所在国的民族矛盾。这从中国和马来西亚、印尼及越南的关系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新理念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亲"强调的是亲缘纽带关系,体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地缘、人缘、文缘方面的相通和亲近感;"诚"既有真诚无妄的一面,也包含诚实守信、不欺侮的意味,体现了中国对待周边国家真诚有信之态度;"惠"强调的是互惠互利,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容"在承认周边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同时,追求实现差异中的和谐共存。这四字箴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思维和交互性伦理,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实现和谐共存、和平发展的梦想。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是海外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全球80%的华侨华人居住在东南亚。因此,东南亚华人研究从来是华侨华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是真正有所成就,作者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科研能力。该项目涉及的问题复杂,难度颇大。 庄国土等著的《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的成果之一,也是福建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第一期)的成果,这是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有创建、有特色、有份量的学术专著。它的主要价值和特色是: (一)理论“创新”是本书的灵魂。 本书从族群文化视角从总体上探讨…  相似文献   

7.
1991年,中国开始与东盟进行对话并成为东盟磋商伙伴。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0年11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10 1”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2001年  相似文献   

8.
冷战期间,东南亚各主要国家在与中国联系时,几乎都无可避免地涉及到当地的华侨华人华族问题。换言之,东南亚华侨华人华族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在国家关系中承担着既定的角色,哪怕这种角色在整个冷战期间是多么地被动,他们依然被特定的历史所规定,从而成为在中国和东南亚关系史上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地区历来是海外华人社团集中之地。21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适应当地国社会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东南亚华人社团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和完善。本文以东南亚泉州籍同乡社团为例,详细分析泉州籍同乡社团出现的发展变化:定位本地化、管理信息化、发展国际化及重视培育青年力量,进而探讨当代东南亚华人社团的普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在广西南宁参加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有幸结识了在广西民族大学任教的郑一省博士,承蒙厚爱,郑先生惠赠他精心撰写的著作《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9月版),让我受宠若惊。虽然我与郑一省博士谋面的次数并不多,但对他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成绩早已了然于心。  相似文献   

11.
2022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东南亚之行引发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持续热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备受瞩目的关键词。恰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面对海外环境复杂化和不确定性上升,如何有效凝聚华侨华人力量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中国与文莱关系友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文莱政府的积极响应,截至目前两国合作成绩斐然。文章通过梳理分析文莱华侨华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基础、实施进展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为中国和文莱友好关系为文莱华侨华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造了条件,但也存在亟须关注的内外挑战。基于此,文章研究提出继续深入发展中文友好关系,加强对文莱华侨华人的调查研究和与文莱华侨华人的沟通交流,重视发挥文莱华侨华人华商的桥梁作用,注重发挥华侨华人在商贸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民心相通”等方面的作用等推进文莱华侨华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周中坚 《东南亚》2000,(2):50-54
华侨移居东南亚大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他们把祖国的教育一并带到海外。在华侨聚居地 ,在出现近代学校之前 ,同国内一样以私塾形式进行教育 ,讲授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读物和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鸦片战争以后 ,随着华侨大规模移居和西方文明东传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东南亚产生了近代华文学校。一个世纪以来 ,东南亚华文教育经历了华侨教育和华人教育两个阶段 ,从面向祖国、为华侨“落叶归根”服务 ,演变到面向居住国、为华人“落地生根”服务。一、 50年代以前 ,东南亚华侨“落叶归根”的工具在近代 ,很多华侨是为了寻求生路…  相似文献   

13.
前言福建省晋江市(1992年由县改为市,以下称为“市”)的乡镇企业自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人们一般称之为“晋江模式”。晋江主要通过农民联合筹集资金,使乡  相似文献   

14.
从书讯上获悉,2009年3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中共党史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任贵祥主编的近70万字的《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改革开放》一书。于是,  相似文献   

15.
就世界体系思想而言,1500-1800年间的东南亚地区已被西方力量强行“嵌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外部领域,正处于朝贡体系和资本主义经济体两种世界体系相互竞争、利用与共存的复杂历史时期。本文试就上述历史背景下的东南亚地区国家关系及其影响下的华侨华人体系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殖民地的“第三世界”纷纷喊出反帝反殖民呼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学者纷纷在去殖民化背景下批判自省现有的知识体系。随着冷战的落幕,“全球南方”的概念取代“第三世界”,将反帝反殖民的精神和内涵进一步发展补充。这一概念强调前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仍深受欧洲殖民主义在政治、文化和知识领域残余影响,试图通过建立跨国和区域的联系,来抵抗“北方”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的不公正和压迫。以“全球南方”的视角对现有东南亚知识生产、权力和话语的建构进行解剖,以新加坡史作为东南亚知识生产重要的一部分,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民族国家建构、殖民记忆重构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2013年5月15日至18日,由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德国马克斯·韦伯基金会、德国佛来宝大学历史系和华侨博物院共同举办的“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近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德国、美国、新加坡、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们齐聚一堂,  相似文献   

18.
贝叶文化是指一切信奉南传佛教的傣-泰民族所保存的传统文化,它是一种跨国文化,其基本上分布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东南亚国家是中国的近邻,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贝叶文化在中国与东南亚“和谐周边”构建中的作用,这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关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之外,都生存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中。这个环境的状况如何是一个国家对国家利益判断,进而做出决策的重要外部因素。而一定时期特定的外部环境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定程度上,一个国家既无力改变也不能选择。国家惟一能选择的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客观变化,对国家利益进行准确判断,制定相应的战略和策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冷战后国际环境和地区环境的变化,使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都重新评估各自国家在对方国家对外战略中的地位。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签定了《建立面向21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2000年,新加坡学者刘宏教授提出"中国-东南亚学",是为区域研究中的理论创新.3年之后,作者立足新加坡,进一步在时空的经纬上,就当地华人社会作出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比较,以阐明新加坡华人社会在二战结束以来所呈现的本土、区域和全球的关系互动和模式变迁.综观全书,作者对新加坡华人社会研究的学理脉络与起承转合蕴含着"中国-东南亚学"的理论框架,其分析的旨趣和研究的归依表达了作者体系化工程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