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讯     
中国规模最大远洋科考开始 中国大洋科学考察主力船舶“大洋一号”将奔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执行中国大洋第22航次科学考察任务。本航次大洋科考计划时间376天,航程约45万海里。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远洋科学考察,也是中国深海深测史上第三次环球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2.
趋势     
《今日海南》2013,(11):6-6
“大洋一号”起航奔赴南海海试 10月18日,“大洋一号”船驶离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团岛码头,前往南海进行2013年“大洋一号”船南海综合海试。“大洋一号”船预计将于11月26日从海南三亚正式起航执行中国大洋30航次科学考察任务?本航次预计历时180天,分为4个航段执行,计划于2014年5月中旬返川青岛。航次主要任务是在印度洋开展多金属硫化物、生物资源和环境基线调查,同时兼顾相关科学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日前,我国执行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察的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在经过长达199天的航行后,圆满完成了勘察任务,顺利返航。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国内14家科研单位的100多名科技人员及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专家参与的这次勘察活动,标志着我国已经在东北太平洋的国际海底区域最终圈定7.5平方公里的对世纪深海采矿区。大洋多金属结核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大洋底部的重要矿产资源,富含陆地上稀缺的锰、钻、铬等金属元素。如何开发利用国际海底的这一巨大的资源和财富,已成为当今世界沿海国家关注的重点。国家海…  相似文献   

4.
数字     
1万平方公里 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核准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以下简称大洋协会)提出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申请,使大洋协会在西南印度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1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并在未来开发该资源时享有优先开采权。  相似文献   

5.
赛迪 《湖北宣传》2007,(1):32-32
2006年5月31日,环球资源公司和慧聪网宣布正式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慧聪和环球资源2005年年收入合计达到1.5亿美元,这也标志着中国最大的B2B战略联盟成立。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青藏高原,2000多公里长的雅鲁藏布江滚滚东流。当它流经西藏林芝地区时,围绕南边巴瓦峰拐一个大弯,形成一条长496.3公里、深538米的峡谷,这是我国科学家在20世纪末发现的世界上最长、最深的河流大峡谷,人们都亲切地叫它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目前,有关部门专门召开了科学命名学术研讨会。大峡谷的发现为保护、开发和持续利用雅鲁藏布江流域揭开了新的一页。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对祖国大地的科学考察工作。尤其是近20年来,中国科学院先后组织了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登山科学考察队,对林芝地区进行了多次多方面的考察,终于准…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80年代,南极科学考察开始,极地考察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见极地考察队员时指出:“南极科学考察,对于了解地球环境的变迁,预测人类未来生存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光荣而艰苦的事业。”随着我国南、北极科学考察的一次次成功,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和船长袁绍宏的名字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的事迹被各家媒体争相报道。  相似文献   

8.
陈迎 《时事报告》2009,(4):82-84
在美丽的南太平洋镶嵌着许多风景绮丽的岛国,位于斐济以北的岛国图瓦卢就是其中亮丽的一个。然而,图瓦卢人却面临着灭顶之灾,大约在50年以后.这个美丽的岛国将沉没于大洋之中。在世界地图上,人们将再也找不到这个国家的位置。图瓦卢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新西兰,图瓦卢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全民迁移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我国南极科考20周年。自1984年l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出发,12月30日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南极洲,我国已经组织了20次南极科考。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条件的重要领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地上最难的事,是漫步地球的两极。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推断出,南半球应当有一块大陆。近代以来的人类科学考察,不但证实了亚里士多德的推断,而且发现,北极与南极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北冰洋的形态,与南极大陆非常吻合;北冰洋…  相似文献   

10.
调研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在推进工业化初期,人类还没有深切体会到自然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随着人口持续增加、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生产模式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迫使人类进行深刻的反思。循环经济正是在此背景下探索和发展出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堪称“对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1.
1.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试验飞船飞行 成功;2.储氢纳米碳管研究获重大进展;3.我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上空存在“臭氧 低谷”;4.我国发现迄今世界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 石;5.我国推定出夏商周三代纪年;6.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获硕果;7.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成功培育出第一头 携带人白蛋白基因的转基因牛;8.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9.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大熊猫胚胎;10.人血代用品研究与开发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1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相似文献   

12.
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持续明显增长,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日益突出。一方面资源供应短缺.另一方面由于资源价格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和利用效率低下。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决定,我国成品油价格自2006年3月26日起上调:汽油和柴油出厂价格每吨分别提高300元和200元。零售基准价每吨分别提高250元和150元。此前,国家发改委已对两大能源产品的价格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电煤价格由原先的政府干预措施。变为供需双方自主协商:自2005年12月26日起。  相似文献   

13.
陈明义 《政协天地》2012,(12):11-15
海洋事关国家的核心利益。我国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因此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来关注海洋。中国在全球的海洋拥有广泛的战略利益,包括维护300万平方公里海疆的权益,拓展在2.5亿平方公里大洋的权益,维护国家的海洋安全、航行安全,维护自由利用海洋空间以及资源的权利,分享国际海底资源的权利,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的权利等等。  相似文献   

14.
能源危机与资源效率提升能力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步瑞  郭秀珍 《求索》2013,(5):199-201
人类经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能源的消耗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巨大的能源,目前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煤炭、石油、电力等不可再生能源频频告急,根本原因是我国资源利用率较低,能源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改变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寻求企业经济效益、能源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从而提高资源效率,推动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发挥科技兴水作用保护黄河水资源高传德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为宝贵的资源,为一切生命之必需。没有水,地球就会象人类已知的星球那样,呈现一派荒芜凄凉的景象,就没有人类的产生与发展、没有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我国水资源总量井不算少,年均约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  相似文献   

16.
寂静水洞沟     
李占彦 《西部社会》2003,(10):28-28
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是黄河上游人类文明发祥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存,距今三万多年。科学考察挖掘,遗址中清理出有野驴、野马、犀牛、羚羊、转角羊、牛、猪、鹿等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一万一千多件。还发现用驼鸟蛋制成的圆型装饰品。  相似文献   

17.
'96环球经济:我国机遇良多吕庆哲本刊讯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报告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但也面临着挑战。展望1996年,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经济增长幅度可高达4.1%。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亚洲地区的经济依然强劲有力,估计其...  相似文献   

18.
辛尚 《时事报告》2011,(6):40-41
前不久,经济咨询机构美国环球通视有限公司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透露,2010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出的占比达到19.8%,略高于美国的19.4%。按产出计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生产国。对中国人来说,这称得上是让入自豪的好消息。也有一些人虽然对相关数据表示认可,但却对结论表示怀疑——中国真的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了吗?  相似文献   

19.
三清山位于我省上饶市境内.是我国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贵源丰富.象“巨蟒出山”、“司春女神”、“仙颜再现”等.均可谓人间绝景.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人类自然遗产。近几年来,三清山旅游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游客数量连年攀升。旅游经济突飞猛进.但与此同时,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为解决这些问题.制定一部专门的法规对三清山的风景名胜资源进行保护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1999年7月1日从上海出发,穿过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两次跨入北极圈,到达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多年海冰区,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计划任务,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丰硕成果的“雪龙”船,历时71天,安全航行14180海里,航时1238小时,于1999年9月9日抵达上海港新华码头。这次考察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样品、数据资料等,其中包括北冰洋3000米深海底的沉积物和3100米高空大气探测资源数据及样品;最大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