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论语》中的统战思想司马朝军《论语》是孔子言论的汇编,记载孔子同弟子、时人的谈话,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论语》一书内蕴丰富,它给予后人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近来细绎此编,但觉意味深长,如此断烂朝报之中竟蕴含如此丰富的统战思想。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时光深处的经典光华"知道《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吗?"在南宁市一间私立国学馆里,课间休息时,记者和一位名叫徐惠如的学生聊了起来。"《论语》是孔子和他弟子的对话,后来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成的。"徐惠如脱口而出。"背得出来吗?"记者问。"可以。"徐惠如两手相扣,显得有点紧张,不过还是很快背了两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懂得意思吗?"记者温言问她。"学习的知识,常常去温习它,不是一  相似文献   

3.
整个《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其所包含的内容有着严密的思想内涵。“政”与“刑”的思想只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纲目,本文就此作些探讨,敬请同仁指正。 一、《论语》中“政”与“刑”的含义剖析 1、有序无乱的等级政治思想 “政”的含义在《论语》中大致有:(1)政治之意;(2) 从政、为政、治政之意;(3) 政令、政策、法令之意。后两层含义将与“刑”的含义一起分析。 孔子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春秋末年,等级制破坏,奴隶制解体,当时臣弑君、子弑父,诸侯僭越天子,陪臣僭越大夫的现象十分普遍,孔子对此十分不满。齐景公曾问政治于孔  相似文献   

4.
瑚琏之器在人才济济的孔子众弟子中,子贡显然是人中龙凤。他是孔子最为欣赏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杰出弟子之一。在《论语》中,除了孔子,只有子贡与子路被提及的次数最多,都是38次。春秋晚期,子贡有两样才干举世闻名:一是他突出的经商才能,一是他杰出的外交才干。  相似文献   

5.
读书     
《当代广西》2014,(20):62-62
正习近平主席要仔细看的两本书习近平主席2013年11月到曲阜孔府考察时,在孔子研究院看到了《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孔子家语通解》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现有注解成果,既做到择善而从,不标新立异,又爬梳剔抉,陶冶浑成。《论语诠解》立论高远、体例新颖,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十分有洞见的解读,结合新近出土文献进行深入研究,补充了孔子和早期儒学研究的不足,并对一些《论语》误读提出了新见。  相似文献   

6.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有两位学生的身份比较特殊,一位是孔子的女婿公冶长,另一位是孔子侄女婿南宫适。公冶长,姓公冶,名长,字子长,春秋末年齐国人。《论语·公冶长》载:“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监狱)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长曾蒙冤蹲过监狱,孔子没有嫌弃他.并将女儿嫁给他,足见孔子对公冶长才品的认可。《孔子家语·弟子解》说他“为人能忍耻”。说明他心胸宽广,谦和忍让。相传他通鸟语,《大成通志》载:“世传长能通鸟语。”皇侃《论语义疏》引《论释》曰:“公冶长从卫反鲁,行至二界上,闻鸟  相似文献   

7.
“欲速则不达”源出《论语·子路》,是小时受启蒙教育阶段就知道的,只是理解不清。随着年岁增大,多读了点书,才明白它的来龙去脉:当时孔子弟子子夏做了莒父这地方的县长,向老师问政治。孔子给他指点迷津,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  相似文献   

8.
一 古时候,文章都不长。《老子》五千言,写了一生。孔子教了一辈子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记下来的笔记——后来叫作《论语》——也不过一万数千字。  相似文献   

9.
张九成所著《论语绝句一百首》为儒佛融通之作,带有非常强烈的参禅意味,虽然名之为"绝句",而实乃拟取于佛门之"颂古"。参禅悟道的思想经历为张九成研读《论语》等儒家经典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使他从《论语》记载的圣贤言语中体悟了孔门心法。因为有参禅的经历,故而在张九成的理解中,孔子与弟子之间的论学,极为类似于禅宗参访时主客相见时的机锋辩难。张九成将自己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以禅宗颂古的形式表达出来,此与《大慧宗杲语录》中的"颂古"如出一辙,正是他得到了大慧宗杲所创看话禅真传的证明。  相似文献   

10.
许集美同志一向谦虚谨慎,曾婉言谢绝友人为其写传记,自己抱病整理史料、文稿,写了回忆录。其在京好友凌青(我国原驻联合国代表、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林则徐五世孙)满怀深情地为其题写《不改其乐》的书名,并在序文中说:“不改其乐”出自《论语》,是孔子称赞他的弟子颜回在箪食瓢饮的陋巷中坚守理想、修养道德品格时讲的话。这是人生中十分...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材料,其中有丰富而深刻的共同性思想。孔子通过论述群党、比周、和同等概念,倡导包容差异的有机整体共同性,以情感、礼乐、仁的辩证发展阐述道德实践意义上的情意感通的共同性,吾道一以贯之则探讨了共同性的存在及其显现方式。《论语》共同性思想的论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把存在与方法、现实与超越统一起来,并将儒家学派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赋予其中。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到这里,便想将书抛下了。”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到这里,便想将书抛下了。"这位作家对孔子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厌恶与愤怒跃然纸上。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批林批孔运动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子这句话,认为这句话是几千年愚民政策的理论根据,而孔子就是封建社会愚民政策的老祖宗。  相似文献   

14.
王泽民 《前进》2011,(1):54-54
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是两千多年来所有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它对我的成长和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关于小说的起源,一般认为与神话、史传、诸子散文(主要是《孟子》、《韩非子》)有关,很少提及《论语》。其实《论语》与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论语》对于小说的影响,不仅在于思想、内容,而且在于艺术形式与文体特征。一 人物形象《论语》虽然是一部记言的散文集,但是它也塑造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首先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环境氛围等细节的叙述、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言为心声”,语言反映人物的思想。《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它记言记事,通过人物语言尤其是对话展现…  相似文献   

16.
汪毅夫 《台声》2014,(9):98-99
《浴火重生的年代:沈己尧言论选集》是一本记录沈己尧先生思想脉络和活动历程的著作。书中涉及的诸多内容可以反映出沈先生作为一名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一些重大事件与重大问题的独到观察和深入思考。全书文字精练,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沈先生对国家的深沉热爱与希望祖国兴旺发达的美好期盼。1926年,沈己尧先生出生于民风淳朴的广东省平远县石正乡。少年时期,他就读于石正中学和梅州高中。  相似文献   

17.
孔子从37岁回到鲁国,一直到50岁,这中间有14年的时间,不惑之年的他就做了一件事情:教学生。《庄子·渔父》曾经描述过这样动人的场景: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这样的情景,是乱世中的潇洒与沉着,是那个黑暗世界里突然出现的光芒,这个光芒,就是孔子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弟子们。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历来有读语录的传统。有人读,就有人编、有人卖。孔子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恩师犹如"日月",把老师及其高级弟子的语录合编成书。《论语?子张》引子贡语曰:  相似文献   

19.
到了曲阜,自然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我站在孔庙的"先师手植桧"前。先师手植桧者,孔子亲手栽植的桧树也。算起来树龄该有两千五百年左右了吧。那桧树被石栏围护,粗可合抱,高达六丈余,树冠亭亭如帷盖,青茏苍翠。此树果真为孔子亲手栽植?不过是传说而已。唐人封演在他的《闻见记》中就曾记载说,曲阜县文宣王庙内的"柏叶松身之树",高有五丈,"相传夫子手植"。遥想当年,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鼓吹自己的学说,风尘仆仆返回家乡时已六十八岁。在集中精力整理《诗》、《书》等先世典籍之余,他突发闲情逸致,踱出门外,兴致勃勃地栽植了一株幼桧。  相似文献   

20.
李天保 《求索》2010,(8):256-256
研读文史典籍与治学通径,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论语》记载的孔子教育思想开中国教育之先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时至今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