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吴俐萍 《工友》2009,(3):6-8
在“蒲纺”破产期间,韩用胜带头聚众上访…… 2004年2月,韩用胜夫妻所在的蒲纺丝织厂破产,9000多名职工买断工龄,各种历史的、现实的、个体的、群体的困难与矛盾交织在一起。在不断上演的群体事件中,韩用胜多次上访。在蒲纺俱乐部那场领导与职工3000多人现场对话会上,他带头呼喊口号,并多次言辞激烈地走进领导办公室,还到武汉、北京上访,  相似文献   

2.
22年调解重大疑难纠纷1599起,调解成功率100%。经过他调处的纠纷,无一起激化,无一起错案,无一起过限,无一起越级上访,无一起群体性上访,被誉为“平安老区的守护神”。2011年7月,他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3.
李加富为什么上访?他说就是想弄明白镇干部拿没拿他的赔偿款.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抓、被关,三次被送进精神病院……从1998年10月开始,李加富先后到市、地区、省直至北京上访.“去市里每周两次,地区每周一次,省里每两月一次,北京每年三四次……”2010年春节过后。李加富出门寻找战友。他1983年退伍后和战友天各一方,这次“寻找”是为了让战友证明他不是“精神病”……  相似文献   

4.
某县一国企领导“不干净”,某职工偏爱多管闲事,但县领导又给“兜”着,无奈,这名职工有空就越级上访。企业领导人“忍无可忍”,以“长期煽动闹事”为由将其“解除劳动关系”……最终,“纸”没有包住“火”!某县某企业一百余名职工准备集体上访,县里某些官员认为这样对自己“太没面子”,便想出一招来“意思意思”——在职工动身上访前数小时,将其中一名“上访积极分子”关进拘留所,并处“劳教一年”,理由呢?当然不好明说啦,只好扯上该职工曾与他人有过一段民事纠纷的往事,说是当时  相似文献   

5.
安徽蒙城。 苗桂民的办公室在乡政府三楼。以前,这间屋子不光他来,农民也来。农民来干吗?找他反映问题,上访,因为他是乡领导。 后来,庄周乡改为办事处。还是这间屋子,相比从前却显得冷清多了,不光农民来得少了,作为党委书记的苗桂民也来得少了。有一天,县委书记胡朝荣奇怪地问他:“你庄周的人怎么没有到县里上访的了?”他笑了,回答说:“问题都在地边解决了!” 曾想用一句话概括苗桂民的特征。他皮肤黝黑,晒的,想称他“黑脸书记”,又感觉不妥。可在老百姓眼里,这个书记成天风里来、雨里去地跟他们在一起,说的话,拿的主意,都特别对心思。这样的书记,皮肤怎么会白昵?最后,用了一个农民的叫法——“知心书记”。  相似文献   

6.
红孩 《农村青年》2006,(8):10-13
焦平坤是一个农民,却有近10年时间没顾上好好种地。 因为土地纠纷,他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耗资近20万元。 他连年上访,9年当中“到县城1500多次,省城38次,北京2次;给有关领导打电话600多次,向有关政府部门、新闻媒体投诉200多次”。不仅如此,他还说,他通过正常的民主蕖道维权,却“遭遇司法腐败”,并且被一些干部“厚颜无耻地索要”,使“积攒多年的血汗钱被榨尽”。 尽管这样,他仍然信誓旦旦要“不屈不挠地抗争到底”。  相似文献   

7.
记者在乡下采访,路边的土墙上赫然刷着一幅大标语:“严厉打击非法上访、缠访、闹访!”落款是某乡党委。“严打”是我国社会最常使用的政治词汇之一。印象中从前“严打”的“对象”都是一些恶性的刑事犯罪行为,再想不到原来上访闹得不好,竟也和杀人放火、拦路抢劫、卖淫嫖娼同罪。看过之后,着实感到有些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8.
到处是火炕     
王祥英 《工友》2009,(11):64-64
吴桐担任无名市市长的第一天,就接待了一名前来上访的农民工,反映自己干了半年活儿,却没有得到一分钱的工资;向老板讨要,老板不但不给,还派人将他打了。吴桐当即给市建委的主任打了个电话,那个农民工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之后前来上访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有一次,竟有二十几名光着上身的精壮汉子齐齐跪在市政府门前,打出条幅:我们要吃饭,我们要讨回血汗钱。  相似文献   

9.
潘荷花 《工友》2012,(3):8-11
打官司与上访的几年里,为了平抚情绪、求得心灵上的宁静,老杨开始信佛。如今的老杨更加笃信不疑了,他说,佛教中讲求因果,20多年前他的善举今天终于有了“好报”。自2012年2月开始,60岁的老杨每月可以领到2000多元的退休金,从此告别举债度日的艰难岁月。  相似文献   

10.
钟鸣 《工友》2006,(12):34-35
2004年6月,原武汉砂布厂238名退休职工因医保卡“被冻”,而“看病难”,为讨回救命钱,他们曾多次集体上访,但至2005年9月问题乃未解决。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工会主席颜大双获知后,及时介入……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总的情况是好的。广大职工顺应历史潮流,理解改革,支持改革,为企业改革付出了代价。但是不可否认,许多因素发生作用正影响着社会稳定。仅从职工来信来访看,出现了“两个增多”:一是集体上访案件增多;二是越级上访案件增多;有的甚至发展到下跪请愿、阻挠工地施工等  相似文献   

12.
一个家境贫困的衣家小子,身揣80元钱,闯荡都市,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憨实敬业成了一名电工;几年后,在人才济济的北京他站稳了脚跟,不仅承揽到了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电气安装工程;而且,他的人生故事还将被搬上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励志大片《暴雨将至》,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还被导演指定主演他自己。于是他被网友们称为“王宝强第二”和2008年度最“牛”的农民工。那么,这名最“牛”的农民工到底是谁?他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一名普通的衣民,跟所有想摆脱贫困的农民兄弟一样,十六七年前,他选择了外出,希望通过打工闯出一条致富路。“我几乎什么活都干过,大都是体力劳动。”他说。尽管他勤劳吃苦,但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工,其创造的价值与获得的报酬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4.
集体上访,特别是越级集体上访现象,反映出有些基层单位存在着信访渠道不畅通,领导干部对群众信访工作不重视,处理来信来访被动应付、不及时等问题。为了使劳动关系矛盾能够及时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应当着力改进和加强工会信访工作,以避免问题久拖不决,造成矛盾激化和引发职工越级上访。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多年的实践表明,职工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各级工会干部务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三个代表”的高度,从讲政治、讲稳定、促改革、促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工会信访工作。不能把职工的来信来访看成…  相似文献   

15.
时周 《工友》2013,(12):16-18
不要叫我“农民工”!作为一名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90后”,叶忠林非常讨厌这三个字。这位23岁的小伙子认为,“农民工”是带有强烈歧视色彩的字眼,他希望废除这个称呼。  相似文献   

16.
一家企业向农民租地建厂,农民靠拿租金维持生活。如果不出意外,双方相安无事。不科,从前年开始,农民拿不到租金了,说这个钱缴了社保了。镇、村强行要求农民用土地换社保,遭到一些农民反对,说这是要他们的“命根子”。农民上访、封路、阻止施工…·政府本想为农民办好事,可这“好事”为何办得“头疼”?  相似文献   

17.
吴涛 《农村青年》2011,(7):52-52
深圳住房和建设保障局日前表示,此前下发的有关“严禁农民工通过群体性上访等非正常方式或手段讨要工资的讨薪行为”、否则追究刑事责任的有关通知属于“行文错误”,为此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农民工表达歉意。该局还表示将立即撤回该通知,进行修改完善后重新发布。  相似文献   

18.
刘朱婴 《农村青年》2008,(10):13-16
事件梗概:拆房,上访 2008年9月19日;星期五,叶金根坐最早的一班车赶往省城杭州。他是去请律师的,想为自己被强制拆除的房屋讨个说法。  相似文献   

19.
新视点     
《工友》2004,(4)
不仅仅是温总理的遗憾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在记者会结束后温总理出门时,一位记者大声问:“总理为什么不多谈点三农问题?”总理说:“没有太多记者问,没有多谈,我很遗憾!”实际上,只有新华社的一位记者提问时涉及到“三农”问题,而他提的并不是“三农”问题,而是“怎么看群众上访的问题。”但温总理在回答第一个  相似文献   

20.
黄俊 《工友》2013,(10):34-35
"胡建生,一名普通的基层信访干部,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供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身患癌症仍然坚持接待上访、深入下访和上门家访。他用亲情贴近群众、用真情帮扶群众、用深情服务群众,忠实践行"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他常说的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诉求大于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