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世纪之交的修宪──兼论宪法的概念和宪法修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实践经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需要,响亮地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任务和首要标志是实施宪政,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所以,党中央和全国人大十分重视宪政建设,重视宪法的修改和完善,重视宪法的实施保障。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从而使我国宪法更加完善,更加…  相似文献   

2.
王家福 《法学研究》2007,29(4):146-147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依法治国为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年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从根本大法的高度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目标。这是中国在宪政体制上彻底否定人治,坚定不移地走上法治道路的划时代的进步。这一我国法治建设史上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值得我们纪念。  相似文献   

3.
论宪法对构造法治国家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法治的实现,首先要有一部符合宪政精神和法治价值的宪法。只有依据弘扬人民主权,限制政治权力的基本理念而成长起来的宪法才是法治之根本法,“良宪”的存在及其理性运作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关键。依法治国不仅是依宪治国,更在于依良宪治国。故而,深人探讨宪法对构建法治国家的应然价值并使之实在化,对法治之进程具有重要的前导性功能。一、宪法是法治国家立国的政治宣言从实在法角度看,宪法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法治国家的形式标准,而符合民主宪政精神的宪法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存在及其有效运作,则是法治国家的实质要件。宪法对法治国…  相似文献   

4.
宪政:依法治国的核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法治国并不必然实现法治国家 ,必须对其予以限定。宪法的限制是第一层次的限定 ,宪政是第二层次的限定。宪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实行宪政是实现法治国家的保证。实行宪政必须对权力进行三个层次的制约 ,即规范制约、权力制约和权利制约 ,进而要求有高度权威的宪法 ,实行政府权力分立和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5.
现行宪法自1982年通过以来,已经过1988年、1993年及1999年三次修改。这三次修改都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转型的标志。修改后的现行宪法与社会实际之间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而,这三次宪法的修改都获得了较高的和积极的评价。党中央多次强调指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宪法修正案也将这一国家建设目标载入宪法。而依法治国,首先应当是依宪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已经庄严地载入我国宪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是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众所周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在中国的宪法实践中,却存在着两种悖论:一方面违宪的法律、法规、规章的确存在,另一方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迄今尚未撤销一例违宪的法律、法规、规章;一方面违宪是最严重的违法,另一方面恰恰是最严重的违法却无相应的司法追究机制和司法救济机制。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增强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一文中明确指出:“保证宪法实施将是我们一直会面临…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的治国方略,也是我们国家法治建设发展的根本方向。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以及宪法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它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依法治国最重要的是依宪治国。也正是因为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出发点,所以,依法治国必须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相似文献   

8.
强世功 《中外法学》2012,(5):952-972
目前世界上的宪政体制,大体分为三种模式:其一是超国家宪政,其二是神权宪政模式,其三是"国家-政党"宪政模式。本文集中介绍了巴克尔对中国"国家-政党"宪政体制的研究。"国家-政党"宪政体制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苏联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后所确立的宪政模式也在这种传统之下。但是,这种"国家-政党"宪政体制在1982年以来进行了一场根本性的改革,开始迈向"单一政党宪政体制",即在党和国家分权的基础上,增加了法治的要素,确立了宪法最高地位,从而在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一方面,党作为社会价值规范的提供者,为宪法和法治提供了规范价值基础;另一方面,宪法和法治约束了党的行为方式,使其服从于宪法和法律。在此基础上,巴克尔提出了完善"单一政党宪政体制"的有关构想。  相似文献   

9.
推动党内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同步发展,以促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新战略的实施,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由之路.宪法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依循,从宪法出发,紧紧围绕宪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突出宪法对法治政党、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根本意义.宪法精神走进执政组织的党章和社会组织的章程,融入政党政治、国家政权运作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将有利于形成由宪法携手执政党章程和社会组织章程主导法治中国建设的局面.突出宪法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统率作用,以宪法精神和规范驾驭法治中国建设过程,重在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法律制度体系、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以章程为核心的社会规章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党内法治联动国家法治、带动社会法治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常态.  相似文献   

10.
容缨 《政法学刊》2002,19(4):80-8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是实行宪政,但宪法权威的确立不仅需要宪法本身的调整,也要求一套体现宪法精神,实现由规范层面向现实层面转化的制度,其核心内容就是违宪审查的制度建设。借鉴参考世界各国宪政建设的成功经验并认真总结本国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违宪审查制度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1.
依宪执政: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战略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执政和依宪执政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进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依宪执政更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战略举措。依宪执政州确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方针、原则、途径和任务等具体要求,而落实依宪执政的关键环节,就是运用宪法思维和宪政体制执政。  相似文献   

12.
1982年颁布施行的现行宪法是建国以来四部宪法中最具规范性、正当性和实效性的一部宪法,是开启一个新时代的“政治宣言书”。此后的一系列宪法修正案更是进一步显示着我国宪政建设艰难但却稳健的步伐,蕴含着富含中国特色的宪政曙光。例如:对私营经济宪法地位的确认和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为公民独立人格的发育、自由意志的形成、个人自治的实现奠定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建设法治国家目标的设定,意味着“法治”不再是学者们在青灯黄卷下的冥思苦想和象牙塔内的无病呻吟,而成为共和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在治国方略上所做的必然选择;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直接入宪,更是体现着对人性的深层呼唤和对人的尊严、价值、权利与自由的深度关切,同时也彰显着我国宪政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3.
范进学 《法学》2018,(3):3-13
"法治中国"作为一个重大政治命题,既是党中央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提出来的;也是党中央站在国际法治体系的全球战略高度,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胸怀,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在当代国际法治体系中的良好的国家形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现行宪法的法律表述,"法治中国"则是统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两个宪法概念的政治性概念。治国主体包含着主权意义的人民与治权意义上的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依法治国自然包括了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两个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是一个对"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军"等多方面概括统合的概念。"法治中国"含有国际法治的政治概念,在当下乃至一个较长时期,"法治中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与世界意义;"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两个建设同时抓,但法治中国建设还需回到宪法确立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则与目标上。  相似文献   

14.
我在1997年曾经写了《依法治国必须确立宪法的权威》和《再论依法治国必须确立宪法的权威》两文 ①。忽忽四年过去了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其间1999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再次肯定“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这振奋人心的大好形势下 ,我愿继续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一、宪法修正案与宪法权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  相似文献   

15.
宪政——人类法治文明的最高结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正邦 《现代法学》2002,24(5):38-47
文章从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实行法治关键要实行宪政立论 ,层层深入地阐析了宪政的涵义 ,宪政与宪法的关系 ,宪政的性质、特征及要义 ,宪政与民主、法治、人权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林 《法学研究》2014,36(5):3-17
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是要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可以从宪法、法治、立法、依法执政等多方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为此,应当根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强化法治权威和良法善治,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行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在加快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同志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邓小平同志的民主法制思想基础之上 ,深刻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其中 ,民主宪政思想是其依法治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这一思想作了探讨 ,并认为正是民主、宪政、法治三者的有机统一折射出第三代领导集体宪政思想的耀眼光辉。  相似文献   

18.
张楠 《法制与社会》2011,(7):168-168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着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政是以宪法为依据治理国家的民主政治。宪政建设是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政治文明以及制度强国、兴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强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认真对待宪法,高度重视宪法的监督实施;加强和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高度重视宪政的具体制度、具体程序的建设;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展党内民主;并且必须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19.
郭道晖 《河北法学》2012,(8):7-8,9,10,11,12,13,14
我国法治建设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曲折和披荆斩棘的艰难,但总体上廓清了法治天空中的许多迷雾,促使中国开始迈入法治初级阶段。1982宪法在恢复和加强民主法治方面有较大的进步,也存在诸多不足。当前的法治状况还有后退之忧。今后法治建设的目标应当由依法治国上升到依宪治国,建设宪政国家。法治改革的动力主要是来自民间的维权活动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党政内部改革派力量结合,上下互动,政治改革与法治进步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20.
一段时间以来,有些人公开或不公开的反对宪政,并错误影响到决策部门.我们要实现法治,就要毫不含糊地坚持宪政理论和原则.宪政是个科学的概念,内涵包括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人权保障与宪法至上四个要素.民主、法治、人权是宪政这一现代进步政治形态的实体内容;宪法至上,是宪政的形式要件.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宪政建设方面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仍然任重而道远.本文对以王一程与陈红太两位教授为代表的有关宪政概念科学内涵的八点质疑,一一作了回答,驳斥了反宪政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