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刑法渊源、规范性刑法解释与刑事判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主要受三种法律模式的影响:一是中国古代成文法,二是以日本和德国为蓝本的中国近代立法,三是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法律。由此形成了单一的制定法法律渊源体系。相应地,刑法成文立法之外,判例不是我国刑法的渊源,而规范性刑法解释,[1]即刑法立法解释与刑法司法解释,在刑事法制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刑法渊源为切入点,在考察规范性刑法解释和刑事判例在我国刑法渊源中的地位之后,对规范性刑法解释与刑事判例在我国刑事法制统一之道中的未来取向进  相似文献   

2.
中外刑法学科的发展和完善都经历了长期探索的过程,研究中外刑法史无疑有助于我们温故知新,寻求刑法之根本与渊源,也能够使我们取古代刑法之精华,在刑法学研究中做到古为今用。正确对待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以及法律规范,全面科学认识中外刑法是推动我国刑法学走向科学完善的必经之路,研究古代中西方刑法规定以及刑法思想,总结这些规定以及思想对当代我国刑法制度的完善以及刑法学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说认为刑法的渊源表现为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三种。本文用比较、例证的方式就我国刑法渊源的问题进行探讨,论述了在刑法的实际运用中,法官的判例、风俗习惯以及一些非刑事法规等在刑法渊源中的重要地位,主张这些表现形式也应该被认为是刑法的重要效力来源。  相似文献   

4.
王立民 《法学研究》2002,(3):151-160
中国古代统治者惯用刑法来规范与佛道教有关的一些问题。唐律、宋刑统、明律和清律中多处涉及确定僧道的法律地位、禁止擅自充任僧道、保护佛道神像、打击诬告僧道和诬告僧道行奸的行为等 ,但实际生活中仍有大量僧道犯罪 ,其中包含谋杀、行奸、抢劫、诬告等。与其他古代东方国家相比较 ,中国古代刑法中宗教方面内容有自己的特点 ,主要与我国古代宗教、政治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5.
百年前晚清修律官提出我国古代存在"固有民法",坚持把符合国情的某些民事法规编入新的民律草案中,实在难能可贵。由于修律时间紧迫等原因,他们对固有民法的论述远不全面。从西周至唐代,古代民事法律观念和民事立法都很明确很完善,宋代以后民事立法更是不断充实,这证明我国古代固有民事法律具有诸多特点:第一,制定法的分散性与民事法律渊源的多样性,包括流行于各地的民事习惯、乡规民约、家法族规、礼俗等。各种民法渊源在协调国、家、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中,各展所长,共同为用,弥补了民事制定法的缺失。第二,契约关系体现平等、自由、依法的原则。第三,婚姻继承受宗法支配。第四,民事案件有特定的诉讼程序,其诉讼程序简便,审判方式灵活,既严明州县官的司法责任,又赋予其审判上的权变。可见,外国学者所云"中国古代只有刑法,没有民法"的旧说,是违背历史真实的。中国古代法制文明发达很早,其形成过程有特殊的路径和本土化渊源,我们不可盲目仿效西方法律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国际刑法渊源是国际刑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常常是进行学习和研究国际刑法的切入点之一。国际刑法的正式渊源主要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规则,非正式渊源主要包括国际司法裁判、国际组织决议及国际强行法等。  相似文献   

7.
美国食品安全犯罪立法采取了附属刑法模式,具有立法划分独特、遵循严格责任、立法调控范围繁密、解释性立法突出的特点。中美食品安全犯罪立法的差异性体现在:立法渊源上中国采取刑法典,美国采取附属刑法;责任原则上中国采取罪过责任,美国采取严格责任;调控范围上美国更为宽泛;法定刑设置上美国更为轻缓;解释性立法上美国运用更多。  相似文献   

8.
刑法渊源是刑法学理论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传统刑法理论从罪刑法定的角度认为刑法的渊源应在制定法意义上使用,刑事司法解释不包括其中。这一认识与司法解释在实践中的地位不符,而且这一理论本身有诸多问题需要予以重新审视。立足于对传统理论认识误区的分析,本文提出现阶段应扩大刑法渊源的范围,把刑事司法解释纳入其中,并认为由于刑事司法解释本身的特殊性,在刑法渊源中,其是一个有别于制定法渊源的、特殊的刑法渊源。  相似文献   

9.
孙明同志新著──《中国刑法之最》,最近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刑法4000多年历史沿革的专著。作者立足于新角度,引用了大量史料,对刑法史学中的130多个“之最”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探讨和论证。该书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立足于“之最”角度,采用纵横比较历史的方法,研究中国刑法史学。中国刑法史学是以中国古代刑法、近代刑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近年来。尽管法学新著层出不穷,但是研究刑法史学的专著却问世不多。作者首先采用纵向比较历史的方法,把中国历代刑法连成一线,探讨中国…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法制与社会》2011,(12):19-20
对于国际刑法渊源的概念与内容,学界还存在争议。特别是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以及司法判例等,在其与罪刑法定原则冲突的情况下,能否作为国际刑法的渊源,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矛盾的根源在于对国际刑法的渊源概念界定过于狭窄,因此要在国际刑法框架内解决上述矛盾,有必要对国际刑法渊源理论重新构建,扩展其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法学的角度探讨了有关“礼”的概念的两个基本问题:礼的渊源和精神。主要是:(1)分析了“礼”的渊源的复杂性质并进一步指出“礼”在渊源方面的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质;(2)学者普遍认为“礼”的精神或本质为差异性和等级性。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内地与澳门刑事法律渊源之比较内地刑法的渊源,主要指刑法的来源和表现形式,具体包括:(1)1997年3月14日通过、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刑法施行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一系列单行刑事法律等特别刑法规范。例如,1999年10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和惩治邪教活动的决定》等等。(3)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一系列非刑事的单行法律中包含的刑法规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  相似文献   

13.
对于国际刑法渊源的概念与内容,学界还存在争议.特别是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以及司法判例等,在其与罪刑法定原则冲突的情况下,能否作为国际刑法的渊源,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矛盾的根源在于对国际刑法的渊源概念界定过于狭窄,因此要在国际刑法框架内解决上述矛盾,有必要对国际刑法渊源理论重新构建,扩展其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刑法:唐律、明律、清律在中国古代,儒家强调犯罪的产生是为政者的责任,应该最小限度地使用刑罚;而法家则主张将法律和刑罚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尽管存在上述分歧,但在古代中国社会,刑法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在西周时期,周公提出了“明德慎刑”的法制基本理念;而从李悝的《法经》开始。  相似文献   

15.
万川 《法学杂志》2012,33(2):9-14
刑法禁约起源于北魏,造极于两宋,至明清而发生新变化。刑法禁约制度的调整对象和范围十分广泛。禁约条文是带有皇权干预特点的禁止性和命令性条款,与敕令格式的法律约束力相同;禁约独立于刑律之外,是与刑律并列的法律形式;禁约具有因时、因地制宜的特点,不具备常法的稳定性;禁约表现出中国古代法制诸法合体的共同特点。在刑律和敕令格式之外大量制颁刑法禁约,是法制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变化需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刑法解释权配置模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对比分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中国古代、近代和现行刑法解释权配置模式的基础上,就刑法解释权配置模式的影响因素、性质和评判标准等问题得出了几点认识,以期对我国刑法解释权配置模式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法律渊源概念其实是描述司法过程的动态概念。司法视角下的刑法渊源理论有助于扩大司法者找法的视野,帮助司法者正确找法,这是刑法适用的起点。承认包括习惯法在内的非刑事制定法为刑法的渊源,不仅能够解决现有刑法渊源理论自相矛盾的尴尬境遇,而且也更加符合刑事司法的实际运作,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个如何在张扬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同时又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解释的历史源远流长。鉴古明今,总结我国古代刑法解释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完善我国的刑法解释制度是很有意义的。 我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是“民刑不分,以刑为主”。历代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刑事法律的建立与完善,除制定、颁布大量的刑事立法之外,还充分发挥刑法解  相似文献   

19.
牛克乾 《中国审判》2009,(12):94-96
刑法渊源是一个兼具理论和实践、原理和技术的法学术语,但在中外法学著作中却是个多义词,含义种种,观点纷呈。随着近年来法学研究逐渐从立法中心主义向司法中心主义的转变,刑法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确有必要重视从法官法源的视角解读刑法渊源,有针对性地界定和运用刑法渊源,以准确解读罪刑法定原则的“法”,为刑事法官办案寻找法律依据提供方法论上的有效指引。  相似文献   

20.
蒙古国原称蒙古人民共和国,其现行刑法是2002年9月1日实施的《蒙古国刑法典(修订)入本文在简要评述蒙古刑法立法的渊源后,指出现行《蒙古国刑法典(修订)》的规定具有具体明确的特点,并论述了现行《蒙古国刑法典(修订)》所体现的现代刑法思想:刑罚人道主义原则;体现实行过限理论;在总则中明确规定连累犯;明确规定生产和调查研究中的合理风险行为不构成犯罪;六十岁以上的人犯罪不适用死刑;行刑社会化程度高;设立了有利于罪犯改造的前科消灭制度等。这些先进的刑法理念,对于中国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