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法律意义上的不当劳动行为,主要是指企业干涉工会招徕会员等活动、言论含有威胁或陈述不实、控制企业内部劳动组织、歧视工会会员、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等行为。法律规定,由劳动关系委员会负责处理上述不当劳动行为,其救济形式一般为复职、清算积欠工资、发布临时禁令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劳动关系已初步形成企业化、市场化、契约化、法制化的格局;劳动权是一种弱权利;劳动权状况堪优,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经常遭到侵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劳动者合法权益最突出和集中地表现为劳动权益;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是工会维权的最有效的突破口;通过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能为进一步维护劳动者的所有者权益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工会应关注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的非正规性,这些劳动者往往难以纳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随着这一劳动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应该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的调查、分析、研究,制定和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并纳入工会的视野和立法源头参与、层层维权监管的行动之中,切实维护好这一特殊劳动群体的社会保障权益。  相似文献   

4.
群体劳动争议因其争议主体的集体性和组织性、争议内容的多元性和争议手段的集体对抗性而内在地需要工会作为劳方代表参与争议解决。然而,在行政主导的争议处理机制下,忽视了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工会的角色定位不明晰,再加上工会自身存在较大缺陷,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与群体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不衔接,造成了工会难以参与群体劳动争议处理的困境。因此,需要完善相关制度,确立三方机制的处理方式,明确工会在群体劳动争议处理中的法律地位,制定工会参与的具体形式、条件和程序,克服工会自身缺陷,构建群体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与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对接制度。  相似文献   

5.
外来务工妇女在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其自身的合法劳动权益却难以保障。从社会排斥理论看,其原因表现为基于城乡维度的社会排斥、基于文化维度的社会排斥和基于性别维度的社会排斥三方面。这也使得外来务工妇女的劳动报酬普遍较低、特殊劳动保护落实不到位、职业安全受到侵害、社会保障水平低下。为此,应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基层监察网络、建立适应外来务工妇女实际特点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劳动者能"体面劳动",过有"尊严生活",这是国家高层领导对国民福祉的明确宣言,现已逐渐形成一种社会共识。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仍有很多现实困难。工会组织应从进一步加大参与国家法律和相关政策制定的力度等方面入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促进劳动者"体面劳动"的真正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转型,农民工、女性群体、下岗职工、残疾人群体、传染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等逐渐成为弱势群体,他们或多或少遭到劳动力市场的排斥,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体面劳动赤字。结合国际实践和中国发展战略的转变实际来看,今后在完善体面劳动战略以消除体面劳动赤字上,中国应该以建立一个包容性劳动力市场为目标,强调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社会伙伴关系和社会对话机制的作用,尤其发挥社区在消除劳动力市场排斥上的作用,把就业和社会保护结合起来,实现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9.
《工会论坛》1996,(3):21-22
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是企业劳动制度的重大改革,是职工思想观念的深刻革命,也是增强企业生机活力的一大举措。齐鲁石化公司胜利炼油厂在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过程中,厂工会针对厂大人多的实际,立足于从稳定大局出发,正确加以引导,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和参与、监督力度,突出抓好维护职能,充分调动职工群众支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在促进企业转机建制、深化劳动制度改革中,发挥了工会组织的职能作用。一、加大职工思想宣传工作的力度,统一职工对劳动制度改革的思想认识针对实行劳动制度改革职工思想表现活跃的实  相似文献   

10.
与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双重角色一致,妇女权益包括社会权益和家庭权益两部分,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仅保障妇女的社会权益,将忽视妇女的家庭愿望和实际需求,显著降低妇女婚育意愿;仅保障妇女的家庭权益,将有更多妇女困于家庭,削弱妇女独立性,并使性别不平等状况恶化。只有将二者结合,借鉴国际经验,综合运用公法私法、政策措施等手段,通过保障妇女工作场所的安全、减少对妇女的就业歧视、保障妇女的劳动福利来提升妇女社会权益保障水平,通过增加家庭支持政策、在私法上肯认家务劳动价值来保障妇女的家庭权益,在社会领域促进两性实质性平等的社会参与,在家庭领域给予在无偿劳动上付出更多的妇女以补偿,才能使女性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获得双重实现,并改善妇女的人权状况,推进两性的实质平等。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行政行为的合理运用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围绕补偿范围和合理性标准,并结合群众监督及应急保障措施等制度内容,探索了选择性行政行为的制度完善。  相似文献   

12.
透过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研究我国就业制度及就业文化对青年人才成长模式的影响,使用算计途径、文化途径、路径依赖等概念工具,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机制,提出针对我国当前就业制度变革的深刻启示:引导新制度创立与去除旧制度的障碍相结合;促进社会文化认知的改变,形成新的就业文化;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服务体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信访制度,是不断发挥信访制度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安全阀作用的要求。目前,我国信访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悖论和矛盾。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地方政府权力高度一体化的问题,切实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才能最终走出目前日益加重的信访困境。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对于规范劳资行为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对G市与H市5个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用工模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劳资双方缺乏签订劳动合同的动机的原因,并探讨劳动合同难以发挥约束作用的制度困境。对实证资料和理论加以分析,并验证研究命题后有如下发现:劳动合同的效力缺失增加了产业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流动性和劳动权益保障的困难程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应对意外事故的风险和人力成本(如招募、培训成本等);从短期收益考虑,产业工人更愿意选择更换工作而非积累绩效来增加劳动报酬,而企业则更愿意选择非制度化的用人模式来提高收益。本研究认为,劳动合同签订的制度困境与劳资行为的博弈结构说明了政府、企业、产业工人三者之间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合作和制约机制来促进劳动关系的制度化建设。企业与产业工人在短期利益和机会主义主导下的不稳定的制度环境中形成了固化低端产业结构的恶性循环,而政府需要改变被动干预形成的路径依赖,建立促进劳资双方持久合作与权利保障的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约束条件,在借鉴和比较国外住房保障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6.
劳动合同对于规范劳资行为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对G市与H市5个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用工模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劳资双方缺乏签订劳动合同的动机的原因,并探讨劳动合同难以发挥约束作用的制度困境。对实证资料和理论加以分析,并验证研究命题后有如下发现:劳动合同的效力缺失增加了产业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流动性和劳动权益保障的困难程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应对意外事故的风险和人力成本(如招募、培训成本等);从短期收益考虑,产业工人更愿意选择更换工作而非积累绩效来增加劳动报酬,而企业则更愿意选择非制度化的用人模式来提高收益。本研究认为,劳动合同签订的制度困境与劳资行为的博弈结构说明了政府、企业、产业工人三者之间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合作和制约机制来促进劳动关系的制度化建设。企业与产业工人在短期利益和机会主义主导下的不稳定的制度环境中形成了固化低端产业结构的恶性循环,而政府需要改变被动干预形成的路径依赖,建立促进劳资双方持久合作与权利保障的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创新行为对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结合地方政府创新实践,学界对地方政府创新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多角度的系统性研究,但仍缺乏从广义制度视角对地方政府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和机理的深入研究。本文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从规制、规范、文化-认知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影响地方政府创新行为的制度要素。以地方政府开放数据行为为实证对象的研究结果表明,制度环境形成同构有利于地方政府创新行为的开展,地方政府创新行为的调控可从合法性路径着手,并需要关注上级政府的行为示范、同侪压力以及公众参与对地方政府创新行为的促进作用。本文拓宽了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的应用场景,从广义制度层面揭示了我国地方政府创新行为的逻辑。  相似文献   

18.
制度创新从变迁的方式来分,可以分为诱制性的制度变迁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以宁波市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案例为解读文本,运用事件——过程的分析方法,展开具体事件过程,从若干事件所构成的动态过程中,有助于揭示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行为逻辑、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9.
基于“物权平等保护”理念与“物权法定”原则,《物权法》确定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一系列的农民土地基本权利,且确立了农民土地权益特别保护的机制,较之以往相关立法,颇有理念创新与制度整合意义;然而,《物权法》的颁布并不意味着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的至善,其对农民土地权益保障仍有不尽到位的某些缺憾,如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无具体规制,还存在某些实施障碍以及与相关立法的协调融合问题,期待进一步的立法变革及实施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作为特殊类型的公共物品,社会公益同样面临着供给的集体行动和治理责任的问题。本文基于社会公益合作供给的主体比较及社会公益的类型划分对各主体的参与方式与行为选择进行理论建构,并通过实证调查与分析,对社会公益供给中公民参与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进而提出从内部激发主体的合作动机,从外部改善合作的激励、约束制度体系的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