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革命要走俄国人的路,是指走十月革命总道路,这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共产党领导下,依靠工农大众,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生的革命政权并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不是指走十月革命具体道路。100年后再来认识和总结十月革命,要防止两种倾向,要坚持两条根本原则,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10)
发现、正视发展中的问题并积极应对,采取解决措施是道路自信的重要内容。提升党和人民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心面临一些挑战:中国道路的形象模糊,人们对其认识不足;道路评价的标准不够明晰,其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凸显;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可以极大提升道路自信。应对的对策有:推进道路理论的大众化;明确评价道路的基本理论工具——唯物史观;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对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择优过程。近代以来,中国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尝试多种道路模式,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在协调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方面、跨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鸿沟方面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使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而且彰显了世界历史意义:超越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分野,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超越了社会主义经典理论,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发展中大国摆脱贫穷和落后提供了范例,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5)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中道路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对走这条道路的坚定信念,是我们党通过理论、实践、历史、现实检验得出的正确选择。道路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来源于科学的理论指导、成功的实践总结、必然的历史选择、现实的国情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5.
胡小蓉  王力 《理论探讨》2003,7(4):108-1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探索的基础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和拓展。二者相比较 ,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内涵不同、应处理好的关系不同、核心内容不同。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开创和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穆玉杰 《学理论》2008,(8):86-8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选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道路。伟大复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北京共识”与中国道路的价值意蕴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共识"的价值在于它代表了当今世界某种试图寻找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努力和趋势,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改革发展的现实,并推动了中国和世界对于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研究.中国在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文章认为用"中国道路"来概括中国的经验比较恰当.当然,"中国道路"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拓展.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8)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的生动反映,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虽然这一伟大的壮举已经过去八十多个春秋,但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淬炼之后的长征精神愈发历久弥新,回味甘醇,成为指引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1,(1)
中国道路是观察和认识当代中国的一条重要线索。要深刻理解中国道路,必须基于中国国情,结合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以及正在进行的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道路"的一系列论述,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深化了我们对道路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10.
董海浪  孙强 《学理论》2014,(31):19-2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炎黄子孙奋斗的梦想与追求,是中华儿女血液之中浓墨重彩的"民族情结",是时代的最强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国家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几个方面。民族复兴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与目标,它是动态的,它的实现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将注定是一场空梦。  相似文献   

11.
历史比较中的"第三条道路"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条道路”经历了十月革命胜利之前时期的萌芽、十月革命至二战结束时期的形成、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冷战时期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重新兴起四个阶段。“第三条道路”不是一个新名词,概念内涵也不十分明确,其存在有客观必然性,实质上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2.
冯石岗  王国松 《学理论》2012,(31):44-46
二战结束以后,东欧一些国家在前苏联的影响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时期,这种模式曾显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但后来,它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给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广大群众对此也很不满意。于是东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改革,探索一条既非资本主义又非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如:哥穆尔卡的"波兰道路",捷克的市场社会主义,匈牙利的"匈牙利道路"。  相似文献   

13.
《科学社会主义》2021,(3):134-142
道路决定命运。探索、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道路,是列宁终生不渝的事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立足于俄国的基本国情,紧扣瞬息万变的形势和条件,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开拓创新,是列宁领导革命与建设的最显著特点。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列宁探索俄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及其成就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20,(3)
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源头,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正确性,从而能够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并论证了不通过资本主义而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新道路),新道路的理论论证之中所蕴含的一般原理由三个方面构成:第一,根据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走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第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与政权;第三,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新道路的一般原理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15.
工党进入后第三条道路时代指的是布莱尔下台后,工党继续在"第三条道路"的框架下探索前进的道路,只是这种探索不再涉及理论层面,而是进入到具体策略层面。这一判断的依据有二:一是"第三条道路"提出的时代背景没有改变,英国工党不可能重回激进左翼的老路,继续在"第三条道路"框架下探索改革的途径是唯一选择;二是"第三条道路"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目前进入到具体策略层次。后第三条道路时代的工党危机重重,并且失去了执政的地位,但是工党正好借此机会反省自己、重新调整,可以说选举的失利给了工党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五、激动人心的年代: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必然要求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邓小平深深地理解这一点,并明确指出:"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1].为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说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内部构成上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那么,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是从生产力的外部形式上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正如邓小平所说:"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2],"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3].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主义正在沿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正面轨道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侧面轨道同时推进;而同一过程的另外一面,就是资本主义正在以两种不同方式走向灭亡;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既互相竞争或斗争,也相互学习借鉴;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善于借鉴别国,以加快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曾被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无论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认真总结和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在今天仍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旭东 《学理论》2010,(19):33-34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中国共产党能够从近代300多个政党中脱颖而出,在于中国共产党选择的道路契合了民族争取独立、人民谋求解放的需要。考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近90年的五次选择及由此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工业化道路是我党总结国内外工业化道路经验教训做出的重大决策,走好这一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