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社会主义社会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是每一个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活动的舞台.要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民经济运行机制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政府必须有意识地把企业推向市场,企业必须自觉地走向市场.而要真正实现企业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必须改革产权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彻底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1、现行的产权关系和政府职能不能实现真正的两权分离.原本意义上的两权分离,是指所有者依其所有权并让渡经营权取得资产收益,经营者在保证所有者资产价值完整和增殖的前提下取得占有、使用、处  相似文献   

2.
计划付诸实施之后,经济管理便进入控制阶段。由于现代经济活动具有复杂多变的特征,实际的经济活动经常会与计划发生偏差。这种偏差如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就要影响计划的完成,进而要影响到经济活动目标的实现。所以,以纠正偏差为基本特征的控制活动也是经济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具有商品经济一般属性的特殊的、历史的商品经济.没有商品所有者的商品交换至多只是一种模拟的商品交接. ●商品所有权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权.集占有、支配和使用为一体的职能权利是"经济上的所有权",它可与单纯所有权相分离而独立.但这种分离必须通过某种确定的经济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股份制的"魔力"在于位全民所有制通过一个确定的经济形式实现国有财产单纯所有与企业对财产实际占有的分离,从而使股份制企业获得了完整的法人资格,企业的劳动产品在交换过程中真正获得了商品的真实内涵. ●社会主义股份制是全民财产的资产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其本质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相似文献   

4.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作为一种理论观点.是从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得出的.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们没有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视为商品经济.没有把计划经济的低级形态和高级形态加以区分.计划经济变成了超经济强制(命令经济、统制经济).我们不是从客观经济条件出发.而是从抽象的概念和主观愿望出发;计划无所不包.且全是指令性的.许多计划未经过科学论证.而且往往和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以往学界对于乡镇政权角色研究梳理的基础上,从乡镇政权的自利性和自由政治空间两个维度考察乡镇政权现时代的角色和行为。认为在新农村建设和零农税的两大背景下,我国乡镇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政权处于强自利性的政权依附角色地位。这种角色滞后于乡村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乡镇政权的自由自由政治空间等概念并把自利性引入对乡镇政府的角色和行为的研究。对于如何解决矛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经济主体对机制的选择,在经济运行中有极重要的地位▲对经济运行中目标机制、调节机制、动力机制的选择,要兼顾满足社会需求与价值增殖、计划与市场、政治信念与物质利益等方面,不能单一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采用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计相结合的双重运行机制.然而,社会经济的运行必须通过经济主体的自觉活动.经济主体是经济运行机制的载体.主体对机制的选择,在社会经济运行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首先对双重目标机制的选择.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  相似文献   

7.
县域经济是指在一个县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县域内工业、农业、商业、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活动。县域经济运行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基本上受制于指令性计划,由县政府统一指导运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县域经济基本上确立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都在发挥作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发展县域经济,还要不要进行宏观调控?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8.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需进一步探索的重要问题.对这个重要问题的探索,已进行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然而并没有终结,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依赖于实践.人们总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可望使自己的认识逐渐进到更高一级的地步. 一、十年改革带来了哪些变化? 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的,是要兼取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之长,达到把同民经济在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搞活.大体说来,属于总量控制,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调整,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9.
贺然 《理论导刊》2005,28(9):34-36
马克思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来研究东方法律文化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古代东方社会所特有的生产方式,东方法律文化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东方法律文化主要有三个特征:个体依附于共同体的法律价值形态;习惯是主要的社会关系调整方式;村社司法体系与国家司法体系并存。在未来东方法律文化发展的问题上,马克思认为存在一条统一的发展道路,但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社会化大生产、现代产权制度、智能信息技术与专业化分工是当今时代知识的资源、资本、商品和产业等形态存在的前提条件。各具特性的知识形态的产生与形成是知识活动过程的结果。知识活动是知识的生产,知识生产过程实质上是消除知识的不确定性及降低知识复杂性的过程。知识活动与经济活动之间存在正向相关的关系,知识的价值效用反映着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1.
人类活动既是社会进步生成与演进的根本动力 ,又是人从客观必然性中争得自由的活动。社会进步既是在人类活动基础上事实与价值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 ,又是人的发展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过程。人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设计者、推动者和劳作者 ,而且也是社会进步的受益者、分享者和评判者。马克思主义进步观念作为一种以人的解放与发展为价值坐标与理论核心的思想体系 ,致力于探索工人阶级与广大劳动群众的解放条件与解放道路 ,由此而体现出鲜明的人文价值追求色彩。一、社会进步的历史过程是人从外在束缚中逐步得到解放、人的能力不断增强的演进…  相似文献   

12.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根据形势和任务采取了必需的经济社会政策.列宁对此提出了正确的价值评判.他的价值评判具有以下特点:以满足人民的利益要求作为价值评判的出发点,以有利于发展经济作为价值评判的尺度和标准,以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作为价值评判的引导方向,价值评判着力于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政治发展进程中,新加坡与我国的政治发展模式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相似之点.这些主要表现在政权更替的性质和方式、执政方式与发展路径以及政治体制的制度化与民主化水平三方面.新加坡是民族形态的政权更替模式并是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取得政权的,而我国是社会形态的政权更替模式并是以武装斗争方式取得政权的;新加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政权的治理方式并实行了一种软权威主义体制,而我国彻底抛弃了旧的政权并实行了社会主义管理体制;新加坡没有中断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而我国则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断绝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后转而走上市场化道路的.  相似文献   

14.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铸就与涵养的宝贵精神品质。就其微观形态而言,百年来党的斗争精神的演进始终映射着党的阶段性中心任务的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斗争精神具体表现为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为代表的精神形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斗争精神具体表现为以"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代表的精神形态;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斗争精神具体表现为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改革精神为代表的精神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斗争精神具体表现为以"凡腐必反、除恶务尽"的反腐精神为代表的精神形态。百年来党的斗争精神的演进表明,党的斗争精神的铸就与涵养始终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最深厚土壤,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精神内核,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价值指向,以聚焦党的阶段性中心任务为着眼点,以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为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结合形式总体系,从抽象意义上,可以化解成直接计划、间接计划和自发市场三个领域的结合形式子体系;在每种子体系中,均有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两种具体形式,从而构成了涉及三个领域、由六种具体形式组合而成的结合形式体系. 1、直接计划领域的结合形式:指派性国家定货和协商性国家定货改革以来,我们采取有限度的指令性计划,并注意结合利用价值规律和市场关系.从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发育的程度看,现实经济生活中不能完全取消指令性计划,但是这种指令性  相似文献   

16.
王增文 《行政论坛》2023,(1):145-153
从生存公平到劳动公平关涉社会保障从功能性分配到规模性分配的价值演进过程。从马克思对劳动所有权原则的解释系统来看,古典政治经济学及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关于劳动所有权原则的抽象理论与演绎起点,由于过于关注理论逻辑自洽,从而导致劳动者与所有权的错配,产生了异化的合成性谬误。为规避这一理论原则的“溢出效应”,还需从实践出发,重新建构基于社会实践的劳动所有权原则的解释系统,以此来阐释社会对贫困的道德指责属于归因谬误。由于欧洲社会理论建构层过于强调以劳动所有权原则的抽象基点的演绎,欧洲频繁的工人运动过于聚焦工资收入本身,从而忽视了基于劳动雇佣关系的社会保障劳动属性涵盖的劳动者个体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部分,因此,需要重新从实践的视角出发,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重新审视由国家财政、企业、个人收入中分解出的消费性社会后备基金配置的基础问题。研究发现,社会保障权益配置的基础应属于劳动公平问题,由此,对从理论出发的劳动公平问题解构的轴心需要从理论上的所有权向劳动本身实践基点转向,逐步形成劳动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在实践、理念、理论和价值上的同构性,最终完成社会保障权益配置的劳动公平的实践重构。  相似文献   

17.
刘吉发 《理论导刊》2008,6(1):28-32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无产阶级政治实践为理论基石,批判地继承了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合理因素,融阶级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构建了"政治价值--政治实践--政治文明""三环结构"的理论体系,从而创立了政治哲学的科学形态,构成了内导无产阶级政治实践发展的逻辑力量.在这一理论坐标中,政治价值是政治存在应然形态的价值浓缩,是引发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原始动因;政治实践是政治价值运动形态的感性延伸,是政治主体追求政治价值的物质活动;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价值沉淀,是政治生活能动创造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8.
如何科学审视和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失误,不仅是个认识论问题,而且是个方法论问题.通过对经济的理性化与理性化经济的透视及分析,笔者认为,对社会主义发展中认识所出现的失误,其根源在于方法论,尤其是经济运行方法论.因此,在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使我们的经济活动进入理性化状态,用理性化的价值标准科学审视和正确对待一切经济活动及经济行为,应视为经济感性与经济理性相结合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促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推进.它否定了城乡一体的社会经济形态,把人类历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纪元.然而,现代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这种二元结构显得不相适应,代之而起的,将是以现代文明为标志的城乡一体化.这种否定之否定,表明人类文明程度的逐步上升.它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研究上海的城乡一体化,不能不首先探讨一下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向一体化演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内在联系中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步关系。作者首先考察了不同经济形态对国家形态的决定性作用,指出政治形态的发展如同社会形态的发展一样,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恰恰缺少一个伴随着商品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充分发展的历史过程。作者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取得政权之后,应该通过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以逐步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并通过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使人民充分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作者强调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旨在促进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将为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从经济关系上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内容;劳动者物质利益的矛盾运动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内在动力;经济体制改革也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扫除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障碍。由此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是经济体系改革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关系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又是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者就如何搞好基层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建设和提高全民族的社会主义民主意识这两个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见解。文章还围绕党的领导的本质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重要思想,论述了党的领导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