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刚解放时的舆论和教育美军政厅公报局(BureauofPublicInfonnation,后来的公报部)从1946年3月开始,正式对南韩区域人民的舆论动向实行了每周一次的调查活动。在全国实行的此项舆论调查,一般是对1500-sop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式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整理成详细的报告书。持续到1947年中旬的这种舆论动向调查,其主要关心点是韩国人对美国人、美军政、美国的态度之变化,以及韩国人对美军政厅各种政策的反应等。具体说,是对美苏共同委员会的舆论、韩国人对美苏共同委员会的决裂之反应、韩国人对北韩无偿分配土地的态度、人民对粮食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中国青少年如何认识和看待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少年对日意识调查”课题组将中国青少年的对日认知程度作为调研对象,于2008年9月下旬至12月上旬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问卷调查。通过此次对日意识调查可以看出,中国青少年对日本的了解和认识是比较全面的,其主流意识是正确的,地域环境、教育背景、互联网和日本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的对日认知有一定影响。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当代中国青少年在不忘历史、正视历史的前提下,能够理性、客观、全面地看待和认识日本。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美国学界始于20世纪80年代关于美国是否衰落所引发的辩论进行了分析介绍,特别对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两位学者——美国衰落论的主张者保罗.肯尼迪与美国复兴论的倡导者约瑟夫.奈——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就此次辩论对于我们如何看待今天美国的力量状况,以及当下的美国衰落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此次辩论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性问题——历史类比方法的适用性问题,如何看待历史发展的延续与变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量度一国之力量问题,硬权力与软权力的关系问题,文化与文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与作用等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一定的学术与社会价值,值得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4.
《美国研究》2021,35(4):45-69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一词因为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在1963年的出版而变成了研究美国政治、美国政治文化和美国历史的一个"标准"概念,在学界内外都产生了长盛不衰的影响。本文以霍夫施塔特的学术生涯和美国史研究路径为起点,叙述《反智主义》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与霍氏学术谱系的关系,通过对《反智主义》内容与观点的解析,延伸讨论"反智主义"概念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力图揭示一种可被称为"霍夫施塔特困境"的现象——自由派知识分子如何在一个高度"民主化"和"反智化"的美国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胡美  任东来 《美国研究》2007,21(3):85-102
1946~19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是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在马歇尔调停期间,为了压制蒋介石配合调停,1946年7月29日马歇尔宣布停止向国民政府提供美援。在蒋介石未做出相应回应的前提下,8月18日杜鲁门总统认可了这一禁令。这项为调停而设计的政策,并没有产生马歇尔预期的影响。不过,它部分地导致了国民党军队军火供应的严重短缺。针对军火禁运给国民党军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围绕着禁令的解除,美国国务院与军方展开了激烈辩论,在国际冷战加剧的背景下,美国国务院最终同意解除对华军火禁运。  相似文献   

6.
余建军 《美国研究》2004,18(2):58-78
本文主要分析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美国公众的中国观及其形成原因 ,并探讨了其如何影响美国对华政策。调查数据表明 ,冷战结束后 ,美国公众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 ,而对中国的情感性态度和信任程度却很低 ,将发展强大的中国看成是对美国的“严重威胁”。文章认为 ,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主要通过形成“舆论环境”作用于美国对华政策 ,但是在不同的决策背景、问题领域和政策进程中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决策者 ,特别是总统本人对公众舆论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慈善基金会缘何兴盛于美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韬 《美国研究》2005,19(3):132-146
美国的慈善基金会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是任何其他国家的慈善基金会所不可比拟的。慈善基金会之所以兴盛于美国有其独特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与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他们积聚了巨额的财富,这为他们创办大型善慈基金会奠定了物质基础;美国文化与宗教中鼓励捐赠、谴责贪婪的传统成为这些百万富翁创办慈善基金会的内驱力;当时的政治形势,尤其是“进步主义”和“黑幕揭发”运动及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涨,是促使富翁们出钱财创办慈善基金会的外驱力。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催生了美国的现代慈善基金会。慈善基金会作为美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行为体,对美国内政外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 序言 韩国现代政治思想以中立派的大公主义闻名遐迩。大公主义是岛山安昌浩先生在中国后期活动的主要思想。在同一时期,赵素昂先生还创立了三均主义,三均主义与新民族主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在韩国也开始掀起社会主义解放运动的高潮。因此,在当时,阶级矛盾思想被看作是比民族解放思想更为重要的历史概念。按  相似文献   

9.
新战略三角:美欧对中国崛起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大伟  赵晨 《欧洲研究》2005,23(5):17-31
近期以来,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问题再次引发美欧关于“如何看待中国崛起”的辩论。美国《华盛顿季刊》(2005年夏季号)随即刊发了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的“新战略三角:美欧对中国崛起的反应”一文,为读者分析美欧解读中国问题的视角、寻找美欧对中国崛起作出不同政策回应的原因。作者在文中提出建设一种有别于冷战时代美中苏三角关系的中美欧新三角关系,以此推动中美欧的三边合作和积极对话,使之成为全球治理的有效工具。本刊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对文章稍加删节予以译介,以丰富读者的阅读视野、全面了解西方学者的观点,从而对中美欧三边关系具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新书架     
正灵魂之剑信仰之盾:美国战争与外交中的宗教[美]安德鲁·普雷斯顿著罗辉译徐以骅校东方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本书是一部美国学者研究自16世纪末北美殖民地建立至今400多年来宗教因素如何影响美国战争行为和外交政策的学术著作。书中的"灵魂之剑"喻指隐藏在美国历史上以上帝之名进行的战争,以及充斥宗教辞令的外交活动背后的基督教"天定命运"的理念和实践;"信仰之盾"则指美国历史上源于宗教信仰的和平主义、反干涉主义和  相似文献   

11.
The institution of pristavstvo was introduced in the Kazakh Steppe in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is institution had different meanings and functions, from an individually held position (e.g., a pristav to the khān of the Junior Horde in 1820; the pristavs who accompanied the Kazakh delegation to Saint Petersburg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o an administrative-territorial structure (e.g., the pristavstvo of the Senior Horde; the Mangyshlak and Zaisan pristavstvos). Though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 Russian empire had included institutions analogous to the pristavstvo, it was not a conventional component of the Russian administrative system. Studying the features of the pristavstvo institution in the territory of Kazakhstan and analys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istav's function provide new insights on how the multi-ethnic Russian empire was managed. They will also help schola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orms and methods the Russian authorities employed to manage their nomadic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印俄等新兴经济体的兴起,亚太地区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世界地缘中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同时,太平洋两岸的美中日印俄澳等主要力量越来越关注地区秩序、体系等问题,并试图确立本国在上升的亚太地区及将形成的地区体系中的地位,建立有利于本国的地区体系框架,融合、制约和平衡其他地区力量.因此,亚太地区正在酝酿、出现和形成某种以地区主要力量为若干中心和框架的地区体系和秩序.在此情况下,本文倡导容纳亚太地区主要力量的"太平洋主义"结构、体系和秩序,以全面反映21世纪亚太力量格局的发展变化,融合亚太地区大国问的共同利益和共识,确定地区经济政治的制度安排,确保亚太地区长期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Dr Hans van de Ven is Reader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His most recent publication is War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1925–45 (Routledge, London, 2003; this will be reviewed in the next issue of Asian Affairs). Other publications include Warfare in Chinese History (Leiden, Brill, 2000) and From Friend To Comrade: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91).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alk which Dr Hans van de Ven gave to the Society on 11 March 2003.  相似文献   

14.
15.
2009年,旅游业继续成为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旅游业的发展与菲律宾政府的一系列旅游产业扶持政策、旅游产品推陈出新、旅游推广等措施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Colin Long 《亚洲研究》2013,45(4):535-558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way the past is being reexamined in modern-day Vietnam,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medium of heritage. Hue, the old royal capital of Vietnam, provides the case study, as this city reflects the great themes and events of Vietnamese history over the last two hundred years,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nation under the Nguyen, through the imposition of colonial control, the devastation of war, reunific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sm, to the consolidation of an independent postcolonial nation. The importance of Hue's heritage is recognized in its status as a “world heritage” site. The author argues that Hue's heritage is, nevertheless, problematic for Vietnam's ruling communists, because to them it largely represents a regime—the Nguyen Dynasty—that was “reactionary” and that had sold out the country to the French. The appar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tandard communist view of the Nguyen past and the value accorded to Nguyen heritage in Hue is resolved, the author contends, by recourse to the depoliticized practices of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tourist promotion.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n the persistence of the economic elite in Mexico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study seek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How did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 of the Mexican economic elites change during this period? It examines the effect of events such as the Mexican Revolution (1910–1920) and the agrarian reform programmes, as well as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institutional uncertainty, on the persistence or weakening of the landowning and industrial elite who had consolidated their power during the Porfiriato period (1876–1911).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a group of relatives of fallen soldiers of the Malvinas War inhabited death from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of the conflict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bodies in 2017. From a perspective borrowed from the anthropology of death and the body, it discusses how the status of these bodies shaped their relatives' representations of these deaths, understood as holy, heroic and sacrificial and inhabited through the performance of various mourning rituals. Finally, it demonstrates how the prospect of exhumation provoked resistance and fear, due to the unpredictable agency of the ‘corporeality of the dead’ in social life.  相似文献   

19.
各种因素使得困扰菲律宾多时的族群冲突迟迟得不到彻底的解决,这严重影响了菲律宾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市民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发生族群冲突的可能性,也会在缓和已有冲突并最终建立持久和平方面有所贡献.菲律宾的非政府组织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相似文献   

20.
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在当地多语社会和现代化环境下备受冲击,而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所使用的语言也受其影响而发生变化.本文根据在马来西亚进行的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实例,从夫妻、兄弟姐妹、父子以及祖孙用语四大角度来考察华人家庭语言的现状以及变化,研究对象包括福建、广东、客家、潮州和海南五大华人方言群体.研究证实,马来西亚华人的家庭语言正处于从华人方言逐渐转向华语和英语的历史性过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