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就业问题须优先考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瞭望》2000,(38)
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将始终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设计劳动保障机制时保证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就业问题,是我国长远的社会目标。 目前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来自六个方面,一是下岗职工人数增加,到1999年末,全国下岗职工为650万人,比1998年底新增40万人,城镇集体企业下岗职工 240万人。预计到今年底下岗职工人数仍将达到650万人;二是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上升。1999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上年的571万人增加到600万人。登记失业率由3.1%上升到3.2%。今年由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部分下岗…  相似文献   

2.
《瞭望》2003,(8)
四川省就业管理局局长孙文杰介绍说,四川就业工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以下五点: 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今年,四川省将有大量下岗职工因协议期满而走出就业服务中心,另一方面,随着并轨工作的推进,国有企业裁员将不再进入就业服务中心而直接进入社会享受失业保险,导致四川省城镇失业人员的急剧增长和城镇失业率的大幅攀升,预计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达到4.7%左右,较去年增加0.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世界经济增长率已连续4年超过4%,其中2006年更高达5.4%,是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但是,随着不利因素和风险增多,世界经济丧事或将放慢。目前,世界经济主要面临的三大风险,已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市场化的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层面的问题也有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主要从中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角度阐述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作为市场和学生的中介,同时肩负着培养、教育学生的职责,如何通过优化高校培养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就业乃至推动社会进步是目前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发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为社会研究的重要问题,而当今的地方高师院校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挑战。我们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地方高师院校学生自身特点来制定适合校情的就业机制和就业保障体制,为此本文同时提出了高校应建立起全员参与就业的就业制度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至3000美元这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往往面临两种前途:一种是经济快速增长,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另一种是社会动荡不安,进入“矛盾凸显时期”。我国已进入这一发展阶段,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一、经济结构容易失衡,引发更为复杂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1.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致使我国的就业压力没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减轻,将对社会治安和稳定带来严峻的考验。另外,大多数人生活水平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地增长,容易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满。2.地区结构不平衡。改…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国农民能否既安居,又乐业?●李文学专家认为,21世纪的中国农村,将面临着耕地减少、人口增加、就业困难的三大挑战。在这三大挑战中,以农民的有效就业问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最为突出。有人预言,在21世纪,中国要解决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之...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随着世界形式的变化和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复杂多样情形的出现,时至今日,我们更有必要将社会公正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出于这样的一些考虑: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企改革攻坚的深入,冗员下岗分流和失业人员的增多,城镇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失业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及难点。为了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失业率应该与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同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监测宏观运行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特色城镇理念的提出为应对粗放城镇化产生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路,特色城镇的核心在于特色文化,特色文化通过引导力、生产力、向心力和平衡力引导城镇战略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城镇吸引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特色文化城镇应将营造特色文化风貌、培育和吸引创新创意阶层以及重视发挥文化社群的作用作为抓手,全面提升特色城镇的文化力,推动其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劳动就业问题都是一根关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敏感神经。城镇待业青年的劳动就业问题,就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的一个重大问题。做好城镇待业青年的劳动就业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长期的艰巨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商品生产迅速发展,为全社会的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是,由于前一段安置就业的重点过份地摆在大中城市,使劳动就业的“天平”出现了新的不平衡。“七·五”期间,我国的大中城市就业矛  相似文献   

12.
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任务,社区在整个上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简称“四个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加快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范必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199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今年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去年底,全国下岗无业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约1000万人,今年还将分流企业富余人员300万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调整产业...  相似文献   

14.
《瞭望》1999,(52)
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一直是人们的梦想,随着住房制的改革,住房产品的升级换代,住房这一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中国在周世纪能够解决吗?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城镇住宅建设的远是目标,到2010年,城镇人均住房居住面积要达到13、5平方米,使用面积要达到18平方米。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者颜晓东指出:按2010年我国推行小康住宅面积(即人均135平方米)算,每平方米居住面积折合两个建筑面积,再按目前城镇每户平均人口2.34计算,到2010年我国城镇户均建筑面积应为60.84平方米。其次,目前我国拥有城镇存量住房40亿平方米,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由于受经济、社会以及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原因在就业道路上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及挑战,如何解决民族院校就业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政治等发展了产生重大影响,从民族院校实际出发,试对民族院校就业难的原因作出探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对我国就业的冲击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丽 《理论探讨》2003,(3):57-5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就业与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加入WTO后各行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考验和冲击。针对这种情况 ,提出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 :政府应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 ;完善劳动力市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倡“非正规就业”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加快农业技术改造和城市化进程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心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霜霜  吴文平 《学理论》2009,(7):158-159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变革,就业问题,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从自身因素和社会组织因素分析出就业困难群体的心理问题成因,并加以分析,并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梁俊臣 《求知》2007,(1):22-23
对于失地农民来说。他们将面临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转化,面临着要么失业、要么选择新的职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切身利益。因此,能否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能否保持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夏永林 《理论导刊》2001,(12):15-16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劳动力储备,但同时也给我国城市就业增加了压力。尤其是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为我们所能创造的就业空间在相对缩小,使城市就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就业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入WTO将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造成重大影响,当然也包括对城市就业的双重影响,需要我们对此加以认真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抓住机遇,规避风险,缓解目前我国城市就业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就业心理总体相似,但农村生源大学生与城镇生源大学生相比却凸显出一些问题,这个群体的就业心理存在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和特点.从就业认知心理、就业情绪心理、社会支持心理三个方面与城镇生源大学生对比,来素描农村生源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心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促进农村生源大学生更好地、更加富有个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