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耀桐 《政府法制》2012,(34):16-18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走过了十年历程。十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十六大、十七大两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和历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对行政体制改革作出重要论述,强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回顾十年,行政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成果,主要集中于十个方而。  相似文献   

2.
论宪政模式选择中的本土文化传统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民主宪政制度的发展和宪政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宪政模式的选择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而在这个问题上,本土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至关重要。西方国家与近代中国宪政的发展历史证明,本土固有的文化传统及其特异性,直接决定了宪政发生与发展的道路,以及宪政模式的基本特征。因此中国要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宪政模式,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宪政制度,首先必须对本土文化传统因素及其影响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吴家海 《法制与社会》2012,(34):230-231,23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里,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迁、融合与进步的同时,问题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当前我国教育管理制度难免出现局限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越加凸显。我国社会工作从西方引进到现阶段的几十年,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为我国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我国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发展也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行政体制改革与宪政的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体制改革与宪政的互动是二者关系的实质体现,它一方面要求宪政必须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启动和展开提供基本框架,进而指引和规范行政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行政体制改革也必须张扬宪政的价值诉求,实践宪政的制度安排,从而促进宪政的发展与完善.两者的相得益彰需要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财政体制的配套改革以形成整体合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刘少奇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领导和组织了新中国的立宪、行宪工作,提出了许多中国宪政建设的理论和观点。时至今日,认真梳理和深刻理解刘少奇同志的宪政思想,是深入推进宪政建设、大力倡导政治文明的客观需要,更是促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律师》2004,(9):48-48
风雨十年,广东海际明律师事务所从个人所发展到初具规模的综合大所,见证了中国律师业不断发展及壮大。胡永森律师,是当代中国第一批极具国际影响的高级律师,是中国律师改革开放以来的专业律师之一,其律师生涯颇具传奇色彩,胡律师当过兵,当过水手,做过公务员。1994年7月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迅猛发展的浪潮之中,在司法行政部门的关心及鼓励下,胡律师以超人的勇气及胆识,冲破各种阻力,参照国际惯例,率先在广东省成立第一家个人律师事务所———胡永森律师事务所,成为中国律师业改革的试点,许多国际著名企业如美国联邦快递、美国纽约人寿、美国A…  相似文献   

7.
中国宪政思想的百年发展与中国人变法图强的思想息息相关,本文试图在阅读和掌握比较丰富材料的基础上,探讨宪政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变迁;从社会经济根源、社会政治根源、思想文化根源等方面剖析我国宪政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宪政发展模式与价值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华 《法学杂志》2003,24(6):41-43
从宪政发展的时空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理论基础来看,一般把宪政发展模式分为内源发展型宪政和外源发展型宪政。中国的宪政之路应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民主和自主对宪政而言,确实是不同层级的价值,在宪政的价值排序中自由的价值高于民主,把民主政治等同于宪政是有欠完善的。  相似文献   

9.
对个体经济自由权和经济平等权的保障、对国家经济调节权的控制以及公民对经济秩序参与的推进,是转型时期中国经济法宪政价值的集中体现,是经济法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经济法的宪政价值契合了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一研究助益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宪政的行进方向,不应偏废。  相似文献   

10.
同志们: 今天,武汉市经济法研究会正式成立了。我向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武汉市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最近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将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起伟大的历史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只用了短短五、六年的时间,农业生产显示了强大的活力,农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宪政在经济转型的推动下,依托行政法的发展,走的是一条渐进的道路。我国二十多年来民主、法治和人权保障的发展进程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有限理性是宪政渐进的理论基础,稳定是宪政渐进的社会基础,转型中的经济是宪政渐进的经济基础,儒家传统文化是宪政渐进的文化基础。未来中国的宪政发展仍应遵循这样一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宪政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危机同时也是宪政发展的机会。正是在种种危机下,近年来中国宪政有了来自基层和普通百姓的挑战,有力地推动着宪政的发展。文章分析了产生宪政动力的原因,并对宪政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宪政一词从清末以后逐渐成为官方与学术界的常用词。在1949年以后的前30年,宪政一词被逐渐贬值直至最终消失;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后30年,宪政一词经历了艰难的解禁期。1993年法学研究开始全面涉及宪政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直到2006年宪政研究才真正从政治上解禁。中国宪政研究的艰难历程昭示我们:宪政研究有赖于宪法权威的确立与宪法基本观念——法治、人权——的被接受;宪政研究与宪政解禁和宪政观念的传播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宪政研究有赖于权力主体对宪政研究的宽容;同时,学术体制对宪政研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我国宪政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严重冲突问题,正确认识当下中国宪政文化的现状并积极谋求补救途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支撑点和平衡点,而且直接决定着中国宪政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而就我国的发展前景而言,宪法程序无疑是有效弥补当前我国宪政文化之缺失的关键.因此,我们应当从完善宪法程序的角度来增强宪政文化的社会功能,谋求理想与现实间的张力平衡,重归和谐宪政秩序.  相似文献   

15.
傅煜遥 《法制与社会》2014,(15):143-145
宪政是宪法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宪政强调国家权力的限制和防范,强调公民的参政权和政治程序。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宪政的理论与实践依照简单的理性逻辑,不断向西方借鉴,缓慢发展。在富国强兵的理想和救亡图存压力下,近代中国对宪政价值与宪政文化理解出现了偏错,使得中国近代宪政之路荆棘丛生、曲折坎坷,且这种实用主义与工具主义的思维模式影响中国的宪法实践至今。厘清中国近代宪政发展历程,反思中国近代宪政实践为何陷入困境,糅合中方传统政治模式与西方宪政文化,最终达到宪政文明。  相似文献   

16.
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此之前,中国的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将改革的重点引向城市,并从理论、方针和政策等方面全面地阐述了中国经济改革的主张。对于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这场变革,世界各国十分关注,围绕这个问题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和评论。  相似文献   

17.
宪法修改与宪政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前红 《法商研究》2004,21(3):24-26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此次修宪意义重大 ,对未来中国宪政理念和法律体系将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以此为契机 ,2 0 0 4年 3月 2 8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和宪政理论研究所共同主办了“社会转型与宪法修改”理论研讨会。武汉地区的 40多位法学和经济学专家、学者 ,汇聚一堂 ,在“社会转型与宪法修改”的主题之下 ,回顾了我国的宪政发展史 ,评价了此次《宪法》修改的具体内容和历史意义 ,并对未来的宪政发展作了前瞻性的思考。现以笔谈的形式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予以发表。 (本专题中的《宪法》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简称 )  相似文献   

18.
转型社会的宪法稳定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茂林 《法商研究》2004,21(3):21-24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此次修宪意义重大 ,对未来中国宪政理念和法律体系将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以此为契机 ,2 0 0 4年 3月 2 8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和宪政理论研究所共同主办了“社会转型与宪法修改”理论研讨会。武汉地区的 40多位法学和经济学专家、学者 ,汇聚一堂 ,在“社会转型与宪法修改”的主题之下 ,回顾了我国的宪政发展史 ,评价了此次《宪法》修改的具体内容和历史意义 ,并对未来的宪政发展作了前瞻性的思考。现以笔谈的形式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予以发表。 (本专题中的《宪法》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简称 )  相似文献   

19.
宪政,无论是从其历史起源和演变脉络看,还是从其制度安排和实现机制看,都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但对宪政问题的考量,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其地方性特征而忽视价值层面的深度关切。只有在深刻洞悉了宪政的普遍性之后,认真回应和对待具有根本意义的宪政价值与原则,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自己的特殊性。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不仅具有政治文明进步的一般性意义,更有着非同寻常的特殊历史境遇、运作过程和发展规律。宪政中国化是中国法治进程中具有方向性意义的重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需要超越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普世价值"和"地方性知识"之间的理论纠葛与意识形态化纷争,努力在宪政的普遍性与"中国主体性"之间达致一种和谐与平衡。  相似文献   

20.
用宪法具体规定国家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宪法与资本主义宪法的重要区别。我国宪法中有关经济制度的条款达13条之多。党的十五大报告①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论述,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宪政理论,并给宪法的修改和解释提出了新的课题。十五大报告对宪政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墓本经济制度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虽然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论述,但是没有上升为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宪政理论的发展史上,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