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宁是中央苏区县之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建宁战斗、生活和实践过。周恩来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他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2.
地处闽赣两省交界、武夷山脉中段南麓的建宁县,与福建省的邵武、泰宁、明溪、宁化及江西省的广昌、南丰、黎四川7个县市毗邻接壤,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亲手创建的中央苏区县。土地革命时期,建宁在中央苏区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土地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程中,王稼祥与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无论是在中央苏区的艰苦岁月,还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周恩来对王稼祥一直关怀有加,王稼祥对周恩来也极为尊重。同为中央苏区红军四大领袖之一1925年冬,王稼祥受党组织派遣,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夏又进入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读书。他是在中共六大期间认识周恩来的。周恩来当时是中央主要负责人之一,王稼祥是红色教授学院的学生,两人并没有更多的接触。  相似文献   

4.
1932年4月,中央红军发动的漳州战役.是出击敌人踞守的大中城市并取得辉煌战绩的典型战例,也是毛泽东与周恩来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 一、周恩来与东征漳州的战略决策 漳州战役的历史背景,笼罩着一幕错综复杂的党内政治斗争和严峻的敌我军事斗争的雾霭。当时,中央苏区已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特别是第三次反“围剿”后,国民党军队纷纷退出中央苏区。  相似文献   

5.
水新营 《党史文苑》2013,(12):28-32
萧华是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最年轻的的开国上将,年仅39岁。他12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4岁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中央苏区,17岁的萧华担任了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成为红军和人民军队历史上最年轻的师政治委员,铸就了人民军队历史上的一段非凡传奇。萧华在中央苏区的的成长进步.自然离不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苏区领导人的关心和提携。当时。被誉为中央苏区红军四大领袖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对萧华的成长进步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怀。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总管家周恩来出色的组织管理才能和优秀的个人品质,早在中央苏区就已经显露了风采。体察民情顺应民心1931年12月中旬,周恩来从上海经地下交通线辗转来到闽西,踏上中央苏区的土地。对于毛泽东、朱德为首的红一方面军开创的中央苏区,周恩来早有耳闻并心向往之。如今终于身临其境,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在12月25日给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的信里就高兴地写道:"汀州的繁盛,简直为全国  相似文献   

7.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红军长征,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今天,人们继续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这一历史事件.其中关于中央苏区红军战略转移的准备,过去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是没有准备的“仓促转移”.80年代后,一些研究者持相反观点,认为是有准备的,不能说是“仓促转移”.笔者认为,实行战略转移有一定准备,但对它不能估计过高.一、关于思想准备.1933年9月25日,蒋介石集中50万兵力,以对黎川发动进攻为标志,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在战略决策和指挥上的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一开始就处于被动.1934年春天李德对博古说,“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①.5月,广昌、建宁先后失守,国民党军队进入中央苏区腹地,中央苏区形势日渐恶化.六届五中全会成立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在瑞金召开会议,决定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并将这一决定向共产国际请示.为了准备红军主力的转移,书记处会议还决定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三人团”负责筹划有关工作,政治军事由博古、李德分别作主,周恩来负责督促军事计划的实施.②6月25日,共产国际回电同意转移.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胜利路118号市委大院内,素称"芝山红楼"。20世纪30年代初,漳州是福建省第二大城市,国民党49师张贞部盘踞于此,屡犯中央苏区。为巩固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提出攻打漳州的战略方案,得到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的支持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批准。1932年4月初,由红一、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从长汀出发,挥师东进,占领龙岩,19日在漳州近郊歼灭张贞主力,20日攻克漳州。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成立过三个“三人团”:长征前夕为准备实行战略大转移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长征途中,为解决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自发形成了由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组成的“中央队三人团”和遵义会议后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与长征前夕的三人团有根本区别的新“三人团”。长征前夕的“最高三人团”1934年4月底广昌战役失败后,中央苏区的形势日趋恶化,苏区内的人力、物力消耗巨大,红军坚持内线作战打破敌军“围剿”已经十分困难,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红军撤离中央苏区。5月,中共中央书记…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与周恩来决定中国命运的结合 毛泽东与周恩来同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他们几乎同时探求到马克思主义真理,同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们站在新思想的前沿,为推翻旧社会、建设新中国共同奋斗。尽管他们之间也有过误解和分歧,但纵观他们交往的全部历史,他们仍然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和知音。 1924年,周恩来与毛泽东在广州结识,开始了两个人的交往历史及伙伴关系。从1927年到1935年,先是周恩来在中共中央作为领导者,毛泽东在地方建业;后来毛泽东、周恩来同在中央苏区工作,仍然是周恩来处在领导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湘潮》1989,(7)
“中央苏区时期周恩来与毛泽东的关系”,这个问题曾是国际上中共党史关注者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对此讳莫如深,国际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央党校黄少群在1989年第一期《党校论坛》撰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可将二人在中央苏区三年间(1931—1934)关系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小阶段叙述。第一阶段:周恩来  相似文献   

12.
正1931年底,周恩来从上海辗转到达中央苏区首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到1934年10月长征,他在瑞金断断续续生活了两年多时间,尽管期间有一大半日子是在前线度过的,但他还是在民间留下了不少可诵可传的故事。这里记下的只是其中一部分。礼拜六义务劳动1934年1月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  相似文献   

13.
长汀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重要实践基地。当时的福建省委、福建省苏、福建军区都曾设在长汀,长汀成为福建苏区的政治、军事中心.有“红色闽都”之称。同时,汀州交通便利,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有“红色小上海”之称。周恩来曾评价:“汀州的繁盛,可谓苏区之冠。”  相似文献   

14.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创建了地跨闽粤赣三省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中央苏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福建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关于原中央苏区范围认定的有关情况》,福建省已经审批确认和可以确认为中央苏区范围的县(市、区)共37个,其中,面积全部或绝大部分属于当年中央苏区范围  相似文献   

15.
穆欣 《党史文汇》2002,(2):15-20
周恩来是我党我军情报保卫工作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者,是隐蔽战线的统帅,他为这项事业呕心沥血半个世纪。早在1927年,周恩来总结了我党领导机关屡受敌探军警打击和破坏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惨痛教训,提出了建立情报保卫工作的专门机构,以防敌探特务的破坏,保卫中共中央的安全。从中央特科的筹建开始,直到周恩来于1931年底离开上海、进入中央苏区的时候为止,党在白区进行的隐蔽斗争始终在他领导下胜利开展。在此期间,中央特科对于保卫党的中央机关、获取情报、惩处叛徒、建立无线电通讯联络、巩…  相似文献   

16.
《党史天地》2007,(8):44-45
周恩来、朱德运用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术 熊伯涛协助师长打了枫山铺伏击战 在毛泽东失去兵权的同时,国民党开始布置对中央苏区的大举进攻,这时候鄂豫皖区已不存在,红四方面军已踏上向川、陕边地区转移的艰难征程。  相似文献   

17.
穆修  学忠 《世纪风采》2008,(4):46-46
今年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和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于2008年2月22日在南京举行周恩来研究专著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隆重推出《周恩来精神》、《周恩来与新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周恩来心系祖国统一》、《周恩来1946年在南京》等多项专题研究成果。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杨新力到会讲话,省周恩来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委原书记沈达人主持首发式。  相似文献   

18.
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军准备新“围剿”之机,周恩来和朱德据理力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正确军事方针,但博古和李德却简单照搬苏联军事斗争经验,顽固坚持扩大苏区和夺取中心城市的战略方针,轻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在实践中总结的正确战略战术,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节节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为准备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三人组成中央“三人团”,负责筹划和准备工作,尽管周恩来与博古、李德在战略战术上有分歧,却以极强的组织观念“相忍为党”,根据共产国际的战略转移指示,周恩来负责或参与了红七军团北上、红六军团西征、与粤军陈济棠谈判达成借道协议、组建第八军团和中央教导师、确定红军主力集结地等诸多秘密准备工作,参与指挥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集结于都、组织部队抢渡湘江渡口等军事行动,指挥红军西征通过四道封锁线。  相似文献   

19.
正周恩来军事思想有继承有创新,可谓独树一帜。周恩来在中央苏区领导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首创了大兵团伏击战的光辉典范,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敌进我进,制敌机先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回到后方主持中央政府工作。周恩来亲自挂帅,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与朱德一起领导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他在总结吸取毛泽东领导的前3次反"围剿"战争成功经  相似文献   

20.
沈鹤 《党的文献》2017,(2):119-121
刘少奇在中央苏区期间,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临时中央政府劳动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等职。在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会、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联合主办的"刘少奇与中央苏区"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关于这一专题研究的意义、刘少奇在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刘少奇与中央苏区的工人运动、刘少奇担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期间的革命实践、刘少奇与长征、从新角度开展刘少奇与中央苏区研究等几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成果十分丰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