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亚伟 《唯实》2008,(11):74-76
我国选择的是“法治型”民主政治建设之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政权建设需要和人民权利意识的增长,是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客观因素。因而,“参与型”民主政治将是我国未来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诚信是政治本身应当具有的一种美德,是考量政治备法性的标准之一。政治合法性是指一种政治权力进行统治或治理的权利,这种权利能否或为什么获得公民认可、服从、忠诚和支持。政治合法性有很多衡量标准,一种政治权力能否得到民众的认同和支持,主要从政绩上来衡量,即政治权力能够给民众带来实惠。如果单单这样衡量。就无法判断通过玩弄权术、不讲信用等手段带来利益的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有些人认为政治就是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和施展权术,在政治领域没有诚信可言。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政治也在不断发展。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它涉及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合法性基础的扩大、政治制度化水平的提高、政治参与机会的增加、政治民主的扩展、政治文化的改造以及公民自由权利内容的丰富。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自己对政治发展的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政治合法性实质上体现了政治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当前中共政治合法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增强中共政治合法性,应重在实现权力制约权力与权利制约权力的双重制约。  相似文献   

5.
观点     
《廉政瞭望》2012,(12):10-11
扩大公权利是渐进政改基本路径 近日,最高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甘藏春一同在《人民日报》撰文谈民主政治。江必新认为,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公权利,是制约公权力最深厚的力量。逐步扩大公权利,是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也是既坚持改革开放又避免政治动乱的不二法门。甘藏春则指出,  相似文献   

6.
论"权力"政治向"权利"政治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政治向"权利"政治转变是政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实现这一转变,需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权力"政治向"权利"政治转变的经济前提,逐步形成良好的法治秩序是"权力"政治向"权利"政治转变的根本途径,建设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权利文化是"权力"政治向"权利"政治转变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7.
逐步完善选举制度 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举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选举制度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各项权利,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其民主性及完善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伴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蓬勃发展,现有选举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已迫在眉睫,如何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我国代表选举制度,如何更好地为民主政治建设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已成为当前民主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公民政治参与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关心政治,但制度化参与途径缺失;权利意识增强,但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但理性参与不足。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提高其政治参与水平,应改革户籍制度,减少其政治参与的制度性障碍;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其政治参与的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其文化与政治素质,引导他们理性参与政治。  相似文献   

9.
一、权利意识与政权建设:推动民主的两个轮子 记者: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说,“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不断的探索,那么,能否概括地评价一下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0.
余立 《理论导报》2012,(10):24+27-24,27
农村女性政治参与是社会进步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女性的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农村女性参与村委会,即村民自治的各种活动和事务管理的行为。目前,农村女性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作为农村社会主体组成部分,她们有平等参与基层自治的权利。农村女性政治参与的质量、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曹文宏 《唯实》2008,1(2):81-85
表现为经济、社会问题的民生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既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所谓民生政治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重心,以民生为准,把民生的改善、国民的福祉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高标准的一种政治模式。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也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农民政治参与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推动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农民表达和维护自身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受到经济、制度、组织、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发展缓慢。通过经济发展、制度改革、组织构建、文化营造等途径,不断保障和落实农民政治参与权利,推动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政治生态集中反映一个地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当前我国地方政治生态存在权利监督乏力、潜规则蔓延、用人导向不正确、政治生活不正常、庸俗之风盛行等问题,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直面问题,予以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4.
现代宪政以宪法为设计蓝图,通过控制权力和保障权利来实现政治的民主化、实践政治文明。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方式,在宪政框架下发展、完善这一政党制度对于我国宪政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建文汇》2002,(21):64-6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有社会主义法制作保障,政治法治化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权利的根本途径,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就得不到实现。  相似文献   

16.
政治生态视角下的反腐败:兼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均衡",有均衡就有和谐,没有均衡则会出现问题。因而政治生态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政治均衡问题,而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平衡或者说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均衡是这一问题的核心。从政治生态视角来看我国的反腐败,其长远目的和最终归属必须要关注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力求达到二者的均衡。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反腐败才能真正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才能实现整个政治生态的平衡与和谐。  相似文献   

17.
《立法法》赋予我国公民的法规违宪审查建议权属于公民的政治监督权利,因此,这一权利不受主体特定性和案件性原则的限制。为了保障公民的违宪审查建议权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有必要从法律规范上完善公民启动违宪审查程序的机制。同时,考虑到我国法规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目前单一的违宪审查体制还应当具备一定的权利救济功能。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总体上看,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水平和能力有所提升,不过与我国民主现代化要求还相差甚远。农村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偏低,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民的吸引力不足,农民的政治主体权利意识还很薄弱。因此,提高村民自治中农民的政治参与,必须将高素质的人才纳入村干部队伍,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其适应民主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4,(7)
农民的主体性决定了农民政治参与的形式、效能与基本走向。如果没有农民主体性条件的更新和优化,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当前我国农民的主体性在现代政治参与活动中呈现出政治理性与政治盲从之间的矛盾、参与要求与参与能力之间的反差、法律意识与人治情结共存以及权利意识和搭便车心理并存等几个颇具时代性的特征。不断优化农民的主体性条件,必须通过建构符合农民需求的理性参与型政治文化,塑造与民主政治发展相适应的政治素质、政治人格、政治品质,从而夯实农民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60年政治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太 《前线》2009,(12):18-21
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四个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建设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人民民主要制度化和法律化,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共识统领政治制度创新。由此,我国的政治建设要把主要着力点放在解决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上。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既要对权利、权力加以规范、制约,更要用制度和法律把政治制度创新成果确定下来。我国各项基本政治制度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党的领导和执政包含在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之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框架中,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共识,使我国的政治制度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