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鹤庆县金墩乡赵屯、和邑村的村民祖祖辈辈烧制砖瓦,能工巧匠不乏其人。明代嘉靖年间建造鹤庆府城的大部分城砖和瓦均在这里烧制,由此形成了瓦窖头等村,也造就了大批泥瓦匠人,瓦猫等民族工艺品随着砖瓦业的发展而产生,代代相传,不断完善。瓦猫,又名“镇脊虎”、“降脊虎”,是一种以虎为原型,融宗教文化、建筑装饰和民间艺术为一体的鹤庆白族传统泥制工艺品。其外形与真猫大小相近,一般为灰陶素胎,寄寓招财、纳福、平安的特有内涵,是鹤庆白族群众的吉祥物。瓦猫的制作主要是用赵屯、和邑村当地所产精泥手工捏塑为猫胚,再将猫坯入窑烧制成古朴…  相似文献   

2.
李锡鹏 《创造》2011,(6):56-57
秀邑铜器走出国门销到尼泊尔的实例证明,只要我们抓住桥头堡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给予与尼泊尔的民间贸易工作更大的关注和支持,就一定能实现云南对外贸易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萍 《今日民族》2010,(3):53-55
居住在滇西北高原金沙江边的鹤庆白族,不仅勤劳朴实,而且还是创造美的天才,特别是鹤庆妇女更具创造美的天赋。笔者在鹤庆县调查白族服饰时,征集到鹤庆县甸南白族新娘服饰一套,非常别致,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4.
正怒目圆睁、大口獠牙,乍看一下,眼前的这些泥塑表情凶恶,但仔细一瞧,它们一个个憨态可掬,蠢萌有趣。它们形态各异,造型百变,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瓦猫。千百年来,它们始终端坐于鹤庆白族人的屋顶,用自己狰狞的面孔为白族人家换来了福报和好运。瓦猫是云南本土民间特色工艺品,其中,大理鹤庆瓦猫因为造型夸张而显得更为独特。瓦猫,长久以来,被人们视为镇宅、辟邪之神物。在鹤庆,瓦猫又被称为"降吉虎""镇吉虎"。在当地,几乎家家户户的房檐上  相似文献   

5.
甘涌 《创造》2015,(9):42-45
<正>云南自古就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大理州鹤庆县金、银、铜、铁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金银铜铁器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加工历史也十分悠久,据史料记载,鹤庆县的新华、秀邑、母屯、彭屯、板桥一带自古就擅长从事金、银手饰制作和铜、铁器加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中新华村生产加工的银器工艺精湛、闻名遐迩,很多客人慕名而来,对"千年敲一锤"的新华村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6.
"寄名亲家"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甸北白族村落一项传统但不普遍的习俗,不同家族藉由"打干亲"方式建立联系,发展出拟亲属(fictive kinship)关系。在当地,生计模式从传统农业社会模式向以银铜手工艺、旅游业等为主的商业社会模式快速转型,白族人施行"寄名亲家"的比例在代际间呈倍数增长。目前,当地白族20岁以下人口中,95%具有拟亲属尊长。"寄名亲家"成为村落间的普遍习俗。作为人类学亲属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不同文化的人群建立"拟亲属"关系的对象、方式与目的意义,常有着极大的差异。就鹤庆甸北白族的"寄名亲家"而言,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无法适用此一现象,而布迪厄的"实践"与"资本"理论则是更为有效的分析工具。当代"寄名亲家"习俗,已成为当地白族人适应生计模式变迁,累积社会资本,并与当地年龄组织互补的一项策略工具。  相似文献   

7.
人们看到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总以为他们有什么秘诀。殊不知任何高超技艺,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熟能生巧”。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卖油翁》一文,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赵启燕 《思想战线》2007,33(6):133-134
鹤庆商帮是滇西白族地区兴起最早、历时最长的一个商帮。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鹤庆第一个商号同兴德创立,到1956年恒盛公商号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鹤庆商帮历时百余年,共有大小商号近百家,以日兴德、兴盛和、福春恒、恒盛公4家商号为核心形成一套颇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在近代滇西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滇缅、滇印进出口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开拓经营市场滇西白族商人走的是一条从省际贸易逐渐向国际贸易拓展经营领域的经商之路。鹤庆商帮兴盛和商号兴起初期,商贸路线为建昌—会理—仁和街—永北—鹤庆—下关。随着商…  相似文献   

9.
<正>云南人爱铜,利用七彩来制造各种器……铜与云南人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铜器在云南人家中一直被看作是一种贵重器物,每家都以能拥有几件铜器而感到自豪。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有色金属之一,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云南是"有色金属王国",自古以来以盛产铜、锡著称。早在商周时期,云南的铜、锡就已运往中原地区,成为商周青铜器的铸造  相似文献   

10.
苏南三姐妹     
每隔四年,都要举办一届国际间的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今年8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将举办第五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为迎接这次盛会并挑选最优秀的残疾人选手代表中国组团参赛,从4月初到5月底,我国先后在江苏无锡、北京、湖北武汉、浙江杭州、山东济南、天津、辽宁沈阳举行了7站选拔赛。其间,参赛选手精心准备,顽强拼搏,展示了各自的精湛技艺,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为此,记者采访了其中的一些优秀代表,特开辟“能工巧匠“栏目以彰显他们的风采。当然,我国残疾人中能人辈出,记者一己所见难免挂一漏万。我们希望各地残疾人工作者、残疾人朋友和广大读者能向我们推荐(或自荐)更多的这样的能工巧匠,让世界、让全社会知道和了解中国残疾人的精神、潜能和风范。  相似文献   

11.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丽江古城南边.有一个四面青山环抱的山间盆地,当地人称作坝子。坝子中间一条长河弯弯曲曲流淌.四周山脚下数十个被称为“龙潭”的天然湖自山脚喷涌而出,这就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有名的“龙潭”之乡——鹤庆。 鹤庆是大理、丽江两大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连接点和延伸点.距丽江机场13公里。全县人口中白族占了一半以上,同时还有汉、彝、苗、壮、纳西等22个  相似文献   

12.
白族大本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族具有十分优秀的、古老而丰富多彩的戏曲、曲艺、音乐文化。其中,大本曲是白族独有的口传文化遗产之一,被中国曲艺界评价为“全国民族曲种中比较完整的曲种之一”。大本曲流行于大理、洱源、剑川、云龙、鹤庆、宾川等白族聚居地区,尤以洱海区域流行最广。大本曲产生年代迄今  相似文献   

13.
正电话铃响不到三声,倪娟就接起了电话——她是武汉市汉江区民权街打铜社区书记,疫情期间她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在微信群、楼栋口发布,所有社区居民可以24小时拨打。电话那头,她声音沙哑,但很有感染力,笃定而乐观。正值下午三点,打铜街上一声声锣响穿透安静的空气、紧闭的门窗,如温柔而厚实的手,抚慰焦虑、传递力量,让人心有依托。打铜街在明末清初时就是铜器业的聚集地,社区也因此得名,敲锣夜巡成为传统。疫情期间,敲锣口号从"防火防盗,邻里关照"演变为"社区消毒,门窗关好",一路打着铜锣,挨家挨户消毒。"从最开始提醒大家戴口罩,到后来民生保供,居民  相似文献   

14.
李慧君 《小康》2024,(9):69-70
<正>作为大同铜器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0多年来,李安民在传承老工艺的同时,不断研发新品,让大同手工铜器在新时代重放光彩。大同铜器制作历史悠久,在岁月磨洗敲打錾刻中,将大同的灵魂熔铸其中,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成就了与其他地方铜器同质而异趣的别样风貌。2014年,大同铜器制作技艺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项传承千年的制作技艺穿越历史烟雨,依旧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5.
在祖国西南边疆云贵高原上,以秀丽的苍山洱海为中心,包括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漾濞……等近十个县属在内的广大地区,居住着八十多万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这就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谈到我国数十种少数民族时说,他们“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白族人民的历史,仅就有文字记载的史料看,就可上溯到秦汉之际,如果算上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那就更悠久了。白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它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初夏骄阳下,古城南京,四年一度的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隆重举行。来自各地的残疾人能工巧匠再度相聚,切磋技艺。《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提出未来5年我国城镇新就业残疾人100万人的任务目标。在总体就业形势严峻、残疾人在就业竞争中又处于相对弱势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殊非易事。"十二五"开局之年举办的这届竞赛,无疑是残疾人职业能力的形象宣传。一件件精湛的作品,一定是比瞬间的视觉冲击更有说服力的。劳动和创造是阳光底下最美好的事,劳动者和创造者是阳光底下最美丽的人。残疾人的劳动和创造亦然,残疾人劳动者和创造者亦然。  相似文献   

17.
《求索》2014,(0)
湖南津市在20世纪80、90年代清理了一批六朝砖室墓,其中三座东晋砖室券顶墓较有代表性。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青瓷器、铜器、金银器等遗物。青瓷器有湘阴窑、越窑、德清窑等窑口的产品。其中一件铜伎俑造型独特,在东晋墓中较为罕见。  相似文献   

18.
徐朝霞 《今日民族》2002,(11):12-14
在著名风景名胜地蝴蝶泉边,坐落着一个中国最大的白族聚居村——周城村:国道214线穿村而过;公路旁,村中央,那座气宇轩昂的典型白族建筑.以及照壁上那四个颇为自信的大字“秀甲天南”总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过往行人如果你有兴趣就此下车驻足观看。你还能发现。那四个大字旁写有一诗“天生旅游处、地就白族村”。照壁左边是挂有“小康村”称号的大理石牌。右边是挂有“亿元村”称号的铜牌,这都是中共大理市委、市政府分别于1997年10月和1998年1月授予该村的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9.
1972年,赫章县铁矿乡一农民在该乡政府驻地附近一座山包的炭酸盐岩洞内,挖掘出一具铜器。铜器高12cm,口沿周长25.4cm,直径为8cm.经贵州省考古所和贵州省博物馆有关专家鉴定,属于西汉遗物。现藏于毕节地区博物馆。 铜器口沿外表为一圈花纹装饰图案。图案中有5个竖排文字,笔者经反复研究,认为此5个文字实为彝文:。读音为:。义为:万古擂钵。 贵州铜器彝文铭文的发现有二。一是大方县的成化铜钟铭文(钟铸于明代成化二十一年,即公元1485年),距今500余年。一为上述的西汉铜擂钵铭文(具体年代未定),距今2000余年。西汉铜擂钵铭文,已经是发展成熟了的彝文。  相似文献   

20.
马和义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包头市宝龙机械厂厂长。今年 50岁的老马,曾经是内蒙古一机厂的机修工。他 19岁就入厂学徒,在国营大厂、军工企业二十多年的磨石厉,炼就了马和义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手精湛的钳工技艺。   改革的浪潮冲击着人们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