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陆彩荣 《新湘评论》2008,(10):59-59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日本经济飞速成长时期.也是污染问题日益显著化、社会化的时期,日本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特别重视环境立法工作。在此期间,日本先后出台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噪音规制法》、《水质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恶臭防治法》和《自然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保法律,为治理环境问题打下了良好的法律基础。与此同时,他们还不断加强和改善环境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一些报刊都纷纷报告日本经济如何走向低迷,日元大幅度贬值。日本政府也在大做文章,说过去十年里,日本经济一蹶不振,增长乏术。又讲日本的衰落是受到中国经济崛起等因素的影响等等,以此来博得世人的同情。然而,事实果真像日本人所说的那样了吗?其实不然,日本的经济不但没有一蹶不振,相反经济发展仅次于美国,列世界前列。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2002年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000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100多倍。其它方面的发展速度也是惊人的,它的海外净资产年增长达到了13.9%。这一切都明显说明日本人是在…  相似文献   

3.
陆彩荣 《学习导报》2008,(10):59-59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日本经济飞速成长时期.也是污染问题日益显著化、社会化的时期,日本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特别重视环境立法工作。在此期间,日本先后出台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噪音规制法》、《水质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恶臭防治法》和《自然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保法律,为治理环境问题打下了良好的法律基础。与此同时,他们还不断加强和改善环境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4.
<正>据10月6日的《南方周末》报道:上世纪80年代,当日本雄心勃勃地试图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时,却陷入泥淖。"日本病"至今让人们扼腕叹息。媒体人马国川采访了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马国川:人们经常讲的"日本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二次大战几乎耗尽了日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其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然而,日本从1956年开始了现代化建设,到1973年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分析日本成功的经验固然很多,但引进外国技术在日本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二次大战后,经济生活国际化进一步强化了各国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后起国家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国际经济合作扬长避短发展本国经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一般经济原理来讲,经济发展关键在于迂回的生产过程的进化和产业结构的深化.新古典学派用静态、局部、均衡观点分析后起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后起国只要充分重视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就可以在国际分工中取得涓滴效应,后起国的发展道路与先进国走过的道路完全相同.笔者认为,后起国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可能完全步先进国的后尘.第一.产业革命纵深发展,后起国面临的不是单一发展某种产业,而是大规模、多方位的产业层次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第二,后起国受后发性利益驱动不可能按静态的比较优势理论亦步亦趋地发展,而只能按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寻找突破口,异军突起.对一个后起国而言,关键在于如何把静态比较优势转化为动态比较优势.合理的产业政策在这种转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被誉为“东亚模式”的日本经济发展,正是正确地采用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经济濒于崩溃,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20%,民生凋敝,内外交困。为复兴经济,日本举国上下致力于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不断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从50年代后期始日本经济就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第二经济大国。近年来,日本科技发展咄咄逼人,大有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科技大国之势。  相似文献   

8.
地震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灾难,防震减灾是各国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日本2011年3.11大地震中政府、企业和国民的不凡表现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及启示。  相似文献   

9.
白益民博士最近写了一本书《三井帝国启事录》,值得一读,此文是他对此书写作的一些介绍,其中提到了当前我国企业界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中国企业制度和国际经营软环境问题。中国现在的企业模式——单打独斗——能否打入世界国际市场?国际定价机制(譬如期货)又是怎样左右中国企业的利润?这些问题都是今天中国企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日本的经验值得中国好好借鉴,也希望有更多中国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外国经验对中国企业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0.
邱敏  曾向荣 《党建文汇》2007,(12):20-20
无论如何,探究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日本“失去的10年”,对于今天的中国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经济体开始陷入泡沫经济危机的泥淖:那是一个迷乱的年代。  相似文献   

11.
陈继勇  周琪 《红旗文稿》2012,(15):34-37
二战结束后,日本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利用冷战的国际背景,创造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并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初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转折期。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异常大幅上涨并严重膨胀,日本泡沫经济在此期间迅速生成并持续膨胀。但泡沫经济的骤然破灭,不仅造成了资产急剧缩水和金融机构的不良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一个极其重视教育的国家,其学校德育教育举世闻名。以忠诚意识为核心的日本大和民族精神主要是通过学校德育教育来延续的。现行日本的国民教育体系由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两大部分构成,且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共同成为日本德育不可或缺的两大领域。  相似文献   

13.
日本国民生活保障体系概况社会保障是国民生活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国民生活保障体系包括的内容很多,各国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个人保障、企业保障和社会保障三个部分;而社会保障又包括社会保险、政府救济和社会福利三项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主体部分。日本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医疗保险凡是在日本居住的人(包括在日本逗留一年以上的外国人),都必须加入某种公共医疗保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全民皆保险制度”。主要分为两种:1.适用于一般居民的“国民健康保险”。这是由市、叮、村政府掌管的医疗保…  相似文献   

14.
日本对外投资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寻求海外资源,解决国内资源危机;日本海外投资积极应用了比较优势原理;日本对外投资规避了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在日元升值条件下,大量投资于海外不动产,银行采用了低利率的策略。对外投资的全球化和多样化,有力地规避了投资风险。但日本的对外投资也存在着失误,主要是:大量的资金流入美国。增加了投资风险;大量资本流向海外,导致了日本产业空洞化的产生。对于当前中国的“走出去”战略而言,海外投资要注重品牌和技术;鼓励企业走向海外,转移贸易冲突:资源开发产业应该是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中国跨国公司在发展对外投资、跨国经营时要充分尊重当地文化,融合当地社会环境以及积极参与东道国的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15.
日本是一个极其重视教育的国家.其学校德育教育举世闻名。以忠诚意识为核心的日本大和民族精神主要是通过学校德育教育来延续的。现行日本的国民教育体系由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两大部分构成,且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共同成为日本德育不可或缺的两大领域。  相似文献   

16.
17.
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由于资源贫乏,许多物资必须进口,而产业的出口能力不足,创汇有限,致使经济发展不断受到外汇短缺和国际收支逆差的困扰。为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保证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进口,日本政府一方面采取扶持出口产业和利用宏观经济调节手段调整产业活动的政策,一方面对外汇使用和进口实行集中严格管理,限制不必要的外汇支付,对有限的外汇进行合理分配。外汇管理是对外汇金额的钱的管理,外贸管理是对进口商品的物  相似文献   

18.
美国《商业周刊》公布了1998年度全球最有价值的1000家公司的最新排名.在这项以美元计算每家公司市场价值的排名中,最有价值的前100家公司,美国公司占据了60席,欧洲占据了37席,而前几年还与欧美分争天下的日本公司此次仅有3家进入前100名:NIPPON TELEGRAPH排名第8(1997 年排名第 4)、TOYOTA MOTOK排名第18(1997年排名第8 )、BANK OF TOKYO—MIT—SUBISHI排名第68(1997年排名第15).与1994年的排名相比,许多著名的日本大公司的排名大幅度下降,退出了世界100强,甚至掉出了500强.例如日立、东艺、索尼、三菱、夏普等公司的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当代》2011,(5):58-59
朱清时在3月14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的益川敏英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英语都说不好,从来没有出过国,是真正的一个土包子学者。他是怎么获得诺贝尔奖的呢?他在京都大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叫小林诚的朋友,两人有共同的兴趣,就是研究自发对称性破缺。两人个性完全不一样,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共同组建了两人团队。  相似文献   

20.
从1986年底以来的8年多时间里,日本经济先是4年多的“平成景气”,继而进入了“平成萧条”,历经30多月仍未结束。这次从景气到萧条的交替过程,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罕见的大起大落,景气期和萧条期之间,在很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景气与萧条的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