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卓 《今日浙江》2014,(20):24-25
正普法走到"六五",内容、形式在变,不变的是核心——让更多的人享受法治的阳光雨露。早在2006年"五五"普法启动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强调指出:"要通过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进一步弘扬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权威。"通过8年的实践,浙江正"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融入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努力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风尚"。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2013年11月5日开始,全省1848  相似文献   

2.
2011年至2015年。是我国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期,简称“六五”普法,“六五”普法规划首次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任务,全国各地普法活动如火如荼,不少地方推出了法治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新方法、新路径,焕发出勃勃生机。记者近日走访了江苏省两个地区。对法治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周福莲 《群众》2021,(2):35-3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这不仅抓住了全民普法的要害,更为我们进一步创新普法工作指明了方向。踏上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进一步把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工作着力点,在即将开展的“八五”普法中,分层分类有序开展,精准有效实施推进,大力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促进全民普法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叶慧  胥红 《今日浙江》2013,(13):44-45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早在2006年"五五"普法启动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强调指出,要通过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进一步弘扬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权威。从那时起,培育法治信仰、弘扬法治文化成为我省司法机关在平安浙江、  相似文献   

5.
2006年,是"五五"普法启动第一年。这一年,杭州市余杭区作出了一次足以在法治史上留下印记的探索——量化法治建设。这个叫做"法治余杭量化评估体系"的核心,就是要让法治成为可以度量的指标。至今,余杭已经连续3年公布了"法治指数",而最新一年的数据也即将出炉。  相似文献   

6.
杨萍 《新疆人大》2009,(12):32-33
为突出法治实践,推动依法治区工作由"虚"变"实",自治区在总结、借鉴过去20年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家提出"法律六进"拓展和延伸为"法治六进",即:法治进机关、法治进乡村、法治进社区、法治进学校、法治进企业、法治进单位的"法治"活动。开展"法治六进"活动,使自治区的普法宣传教育工  相似文献   

7.
普法转型     
林蕾 《人民政坛》2008,(10):40-41
要完善普法工作、优化普法效果。最重要的是革除那些旧的不合时宜的普法理念和做法,按照现代法治的精神来建构现代化的普法。  相似文献   

8.
普法是建设法治浙江的基础性工程。法治浙江目标下的"五五"普法必须以培养和生成公众的法律意识为目标。为此,必须优化和强化公众法律意识生成的利益诱致机制;实现两大普法理念的创新:由重普及法律知识向重普及法律意识转变,由重普及权利意识向重普及义务意识转变;实施三种主体参与式的普法形式:立法参与、诉讼参与和媒体参与。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治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法治文化难以养成,以至于法治模式难以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一困境长久地困扰着国人,阻扰中国法治发展的深化.理性的法治文化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内在核心动力,是推进我国普法宣传教育的内在需求.在寻求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越来越重视自身文化建设,寻求打破法治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乃是今日之中国法治建设的不二主题.  相似文献   

10.
王亚 《今日浙江》2021,(2):46-47
文化,化人于无形,润心于无声. 一步一景,法治文化阵地为之江大地妆点浓浓法治韵味;一笔一画,法治文创作品为传统文化增添法治新意;一歌一舞,多元法治宣传形式营造缤纷法治氛围……"七五"普法以来,随着法治浙江建设的不断深入,法治文化以更多的形式浸润到浙江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化为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展现出广泛影响力和推动...  相似文献   

11.
《民主与法制》2020,(17):8-8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12日在京出席由中国法学会、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共同举办的“2020年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普法志愿者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大全民普法力度。  相似文献   

12.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价值取向。然而法治的有效运作需要民情的支持,为此,特提出"法治社会化"的概念,这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法治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学习、传播、塑造与传承的过程。法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或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和唤醒人们心中公平正义的信念。而普法宣传教育、党政机关等国家公共组织依法办事的榜样示范和公民亲身参与法治实践、以法治量化评估促进法治社会化,是法治社会化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本市“五五”普法工作开展五年来,各级法制宣传教育部门紧扣城市法治化的脉搏,紧贴基层民主法治的实践,坚持以学习宣传宪法为核心,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较好地发挥了法制宣传教育在弘扬法治精神、提升公民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普法工作亮点纷呈。  相似文献   

14.
彭磊 《今日浙江》2010,(22):58-59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五五”普法启动以来,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大力倡导法治文化主旋律,积极推进“法治浙江”建设,全省各地不断涌现出法治文化的新载体、新做法,并且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给普法工作带来了新活力。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教育、引导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其中“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客观反映了目前普法宣传工作中科学性、实效性、创新性不够等问题,也为我们改进工作指明了方向。探索建立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努力破解普法宣传工作的难点和不足,是当前司法行政工作十分现实和重要的课题。本文在对重庆市江北区普法宣传工作梳理分析后,提出建立社会普法教育机制的初步构想,旨在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推进法治化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如何建设法治城市,不仅是百姓关注的,也不仅是学者讨论论证的,更是各级政府要实践推进的。建设法治城市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五五"普法规划,提出了开展法治城市创建的要求;2008年,全国普法办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区、市)创建活动的意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基本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今后,积极推进法治城市建设,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施落实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如果回眸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民主法制建设,就不能不提到普法。作为由人治走向法治的一个重要标志,普法展示了中国人民尊崇法律的姿态,昭示了我们党和国家倡行法治的决心,记录了公民法律意识的生长过程。与此同时,普法本身也成为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枣庄市山亭区人大常委会全面推进普法宣传教育,着力弘扬法治精神,积极探索法治宣传和法治实践的有效途径,在全区开展了以“每月一法、每局一员、每年一评”为主要内容的“111”工程活动,为深化“法治山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9.
胥红 《今日浙江》2013,(18):40-41
建成1863个各类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69个村(社区)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90.1%的行政村(社区)聘请了法律顾问;1043家企业获得"诚信守法企业"称号;开展各类"法律六进活动近2万场次……"六五"普法启动以来,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继续深化各类对象学法用法和"法律六进"活动。两年来,全省普法工作既重视拓面,又追求纵深,不断提升依法治理工作水平,为推进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营造  相似文献   

20.
加大宣传引领力度,增强妇女法治理念。一是广泛开展全会精神、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妇女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全会"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的要求,结合国家总体普法规划,利用"宪法日"和节庆假期等时机,深化"妇女法律宣传周"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发挥家庭主阵地作用,将法治意识纳入"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