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明代进入云南的大量汉族移民中,很大一部分沿交通道路分布,特别是在驿、堡、铺、哨世守定居,构成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重要定居方式。本文着重分析了明代云南驿、堡、铺、哨的设置、分布和汉族移民定居情况,指出汉族移民沿交通线向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进,促进了云南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驿、堡、铺、哨是明朝设在各地交通道路上用于戍守防御、递送文书、沟通联系的设施和机构,但是在云南地处边陲与多民族杂居的特殊情况下,它们很容易成为汉族移民沿交通线向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山区深入的定居点,扩大了汉族移民定居的范围。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晓宇 《前沿》2014,(3):224-226
清代察哈尔地区是蒙古族察哈尔部的游牧地,也是汉族移民较早较多的地区之一。伴随着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内地的农耕经济文化在察哈尔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和渗透,并迅速改变着这一游牧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选取察哈尔为典型性地区,对汉族移民迁入后对其经济社会的影响做一系统的研究,在学术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主要人口构成为汉族和黎族。历史上黎族最早来此定居,相隔一千余年后,汉族首先通过征讨的殖民手段进行军事移民。随后历经二千年,汉族不断迁入海南岛,逐渐成为主导民族。由于汉黎交融的历史首先表现为人口的机械性增减过程,因此,根据海南岛各个历史时期人口变迁的资料,运用逻辑归纳方法初步统计人口时间序列变化情况,并采用SPSS软件模拟历史人口增长模型来分析海南岛人口历史变迁现象及规律,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海南岛的文明史,把握海南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4.
张界 《今日海南》2016,(2):34-35
海南历史上就是个移民海岛,远可溯唐宋时期人口大迁徙,近则至"十万人才下海南"。自古至今,多元文化在这个相对封闭的海岛中相互冲突、妥协,彼此杂糅、依存,成就了海南与生俱来的移民气质。这一点在海南本土作家崽崽的《我们的三六巷》中描写得出神入化。  相似文献   

5.
海南民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个细胞,其成份多为平和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性的,如汉、黎、苗、回族民俗文化的积淀,既有封建文化的溯源,又有西方近现代文化的影响,其多种成份的相互渗透,又使海南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兼容性。汉唐以来,先进的中原文化随汉族移民逐渐传入海南岛,并同黎族文化交融汇合。由于族群的来源比较复杂,人口的迁移期较长呈陆续状态,海南除了苗族和回族之外,黎族和汉族在本民族之间的行为文化、生活习惯、风土习俗、方言等均存在着较大的地域性差异,仅黎族的、杞、润、美孚、赛五大方言族群之间,既有共同的民俗文化特质,也存…  相似文献   

6.
周文斑 《新东方》2008,(7):43-47
所谓“土本文化”,在此主要指海南的“黎族文化”这一特殊的含义,但并非说海南黎族是由本土直接衍化而成的人类族群。海南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一个移民岛,而最早迁居海南的就是黎族。海南黎族在本岛生生不息的历史最迟不晚于旧石器时代,已穿越了五千多年的漫长时空。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团山村,是明清两代内地汉族移民边地的典型村落。村内主要生活着张氏汉族,也有少量的彝族、哈尼族等民族。村中民居大多建于清代,建筑风格则是江西风格与边疆民族风格的完美结合,这也成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和谐相处、融合交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8.
《今日海南》2014,(12):23-23
海南自古就是一个移民岛屿,据考证,就连“原住民”黎族也是从粤阁桂诸省迁徙过来的。与生俱来的移民气质,成就了海南人海一样的胸怀与包容好客的性格。数据显示,2013年海南接待旅游过夜人数3672.51万人次,同比增长10.6%;2014年预计接待过夜游客将突破4000万人次。八方来客纷至沓来给海南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卢永林 《求索》2016,(4):183-187
明朝初建,洮州地区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被明朝政府视为阻扼西北各族侵犯的咽喉要道。朱元璋通过设置卫所的办法将这一区域纳入到明朝政府直接统治的范围之内,并从中原各地迁移汉族人口加以充实,文献中将这一事件称为“洪武大移民”。这些早期汉族移民后来成为洮州汉族人口不断繁衍生息的主要基础。在历经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汉族移民对洮州地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宏  陈永春 《前沿》2014,(1):130-131
18~20世纪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汉族移民问题是我国区域社会发展史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随着人口日益增长的压力、天灾人祸、社会制度等因素,许多中原地区汉族移民开始迁入内蒙古东三盟地区,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内蒙古通辽市李姓家族经过四次移民过程,在民族性质、生产生活、语言文字、婚姻、习俗等方面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较为清晰地展示了汉族移民到内蒙古东部地区之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陈慧是海南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大家都叫她"陈阿姨"。陈阿姨退休前是中国银行海南分行国际业务部经理。她的一家人都在加拿大,原本要移民到加拿大和家人团聚,但为了当北京奥运志愿者,自己放弃了移民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红翔村是宁夏自治区发改委批准的生态移民安置点。自2009年初,从固原山区移民安置540户2447人,其中汉族275户1217人,回族265户1230人,是典型的回汉杂居村。  相似文献   

13.
郑朝光 《新东方》2000,(1):64-67
海南文化具有移民文化的特性,是文化认同中的文化复制和仿拟,并作为一个文化生命的个体在创造中获得了独特的韵致,真文化的理性承传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教育密不可分,从而使海南文化不断参与整个民族文化的历史震荡和滚动,在历史嬗变中鲜活地存在,有着与全民族共时的发展和属于自己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安顺地区为居住中心的"屯堡人",其祖先是在明代初期为了"征南"从江南作为"屯军"移民而来,居住在称为"屯"或"堡"的集落,成为共同体的来历。现在作为汉族的自我意识而被公认为汉族。曾基于文化的不同特点,后来的汉族移民将其视为非汉族而产生视角的差异。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曾出现过再移居的情况。在历史的演变中,"屯堡人"有可能形成了人们共同体的雏形。估计,可能被选择为在近现代中具有人们共同体特定的处于同一性动态过程的汉族下位集团。  相似文献   

15.
张梦 《观察与思考》2006,(11):36-38
<正>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曾经在海南出现的高考移民现象,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海南省考试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今年海南参加高考的人数约为4.1万人,其中有约1000名考生是高考移民,并根据规定被限制报考。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陆续有外省考生涌入海南参加高考。海南省出台过一系列封堵政策,但高考移民更加来势  相似文献   

16.
前言在清代台湾地方史的研究中,人们最关心的课题,是汉族移民所带动的台湾土地的迅速开发,以及作为其基本条件的水利开发状况,同时也注重于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的地方习俗和移民的社会组织。当时,汉族移民已经清楚地看到,有着广阔的未开垦土地的台湾各地,生活着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原住民。然而,在考察清代台湾开发问题时,有关原住民与汉族移民之间的关系、清朝的统治政策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等问题,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清代前期的台湾原住民,较之中后期,在统治上同样是不容轻视的。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人口方面看,康熙、雍正时期的原住民,与汉族移民相比不在少数,而且,汉族移民仅仅生活在有限的地区,原住民则分布在岛内各地。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原住民的统治,只是把台湾当作与中国、日本进行贸易的中转基地,并把它作为远方贸易的商品供应地。与此相反,清朝在降服了以台湾为继续反清根据地的郑  相似文献   

17.
哈尼族民间"东来说"说明了历史上哈尼族对汉族移民的融合,从边缘族群镜面映照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形成与延续。汉族移民融入哈尼族的时间始于元代,集中于明清时期;来源地以江南为主,兼有其他地区;融入途径主要有军屯、民屯、自发流徙及经商落籍等。汉族移民融入哈尼族,哈尼族吸收外来汉族,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林莹 《今日海南》2008,(9):18-18
陈慧是海南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大家都叫她“陈阿姨”。陈阿姨退休前是中国银行海南分行国际业务部经理。她的一家人都在加拿大,原本要移民到加拿大和家人团聚,但为了当北京奥运志愿者,自己放弃了移民的机会。不管是培训,还是公益实践活动,陈阿姨都与年轻人一样积极参加。奥运期间陈阿姨被安排在早班,  相似文献   

19.
清代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汉族移民的进入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探讨清代汉族移民在四川彝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 ,指出汉人在彝区从事的农业、工商业等经济活动 ,加快了彝族社会的发展。汉彝各族在社会经济交流的同时 ,文化上也相互渗透 ,促进了民族间融合  相似文献   

20.
从大陆农耕文化的传统思维习惯出发,人们通常会认为海南是大陆的一部分,不过被海峡隔开。我们特别强调海南与大陆的联系,强调海南文化与大陆血脉相连的一面,这当然没有错。我们通常有个心结,就是特别反感大陆的某些狂夫妄人,说海南是没有文化的蛮荒之地。证明我们不蛮荒的证据,自然是从汉代以来的移民开发,是自唐宋以来的文化传播和海南自身的文化成就。无论如何,衡量海南文化的标准,很久以来都是比较单一的大陆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