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践 《理论学刊》2007,(1):39-42
在社会上树立一种正义观念,是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头等大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正义观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大道至公,二是祸福由人,人间的善恶必有报应的观念。由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产生于文化尚不发达的前轴心时代,所以对于建立在天命神学基础上的政治正义观缺少系统的论证。儒家继承了古代宗教的一些观念和仪式,但是在孔子“敬而远之”观念的指引下,却没有对“天道”、“天命”进行形而上的建设。结果,就使得中国政治文化的正义观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缺环。原始道教著作《太平经》创立了一种“承负”说。儒道两家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因果说,解决了儒家现世报应说不能兑现的问题。第一,佛教的三世报应说解决了儒家现世报应说不能兑现的问题。第二,佛教特别强调,轮回报应的主体一定是作业者本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辩论,中国人逐渐接受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政治文化体系,很好地弥补了儒家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社会正义问题。对于政治统治而言,这种“因果报应论”具有极大的社会稳定意义。因果报应论在政治管理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引导和心理平衡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化建设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人接续探索和顽强奋斗基础之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开探索,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这一概念,《论十大关系》作为这一探索的代表性成果,包含了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光辉思想。以《论十大关系》为开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终于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邱复兴先生新著《曹操今论》(以下简称《今论》),是他继《孙子今论》之后撰著的又一部力作。全书共10章,凡30万言,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全方位研究曹操的学术专著,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4.
《论十大关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反思苏联模式,全面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巨大成果。其中提出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1956年4月25日《论十大关系》第一次发表以来,已经过去了60年的时间。该文是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然而,它的当代价值,并不由其文本本身来体现。这篇文章形成、修改和传播过程中体现出的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以问题为导向的现实关怀,对中国理论界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它历久弥新的探索精神,才是这篇文章当代价值的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6.
高旭东 《理论学刊》2012,(3):98-102,127
如果说,西方伦理是从属于基督教、是基督教派生的,上帝之死会导致伦理价值的崩溃;那么,儒家伦理则是由现实的血缘关系出发的一种准宗教文化建构.虽然“儒教”并非宗教而是一种伦理教化,然而,这种伦理教化却具有宗教的功能.它既能够慰藉个体的孤独情怀,又能以伦理架构的整体性超越死亡.儒家的伦理本位与基督教的上帝本位导致中西文化很多方面的不同,无论是将个体生命融入家国族类的整体、追求现世的自我还善,还是五四反传统的传统动因,都打上了儒家伦理的深刻印记.  相似文献   

7.
张兵 《理论学刊》2004,(5):97-99
《法言》是扬雄拟《论语》而作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其目的是标举儒学以纠绳诸子。然而仔细品读《法言》,其中也不乏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内化。实际上,儒道水乳融合、交互影响的特征贯穿了《法言》始末。把握这一线索,不仅有助于对扬雄的思想作出客观、准确的诠释,而且有助于对整个汉代思想史形成更为清晰、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论十大关系》充满唯物辩证法,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辩证地看待和处理中国面临的十大重要关系,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这些来自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初的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今天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源头。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是一部我党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光辉著作,其中深刻蕴含了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在当前21世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新对《论十大关系》进行解读,阐述其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启示。这主要有三大启示:(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照搬照抄别国模式,而应该独立自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2)《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我们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启示。(3)《论十大关系》内在的科学的方法论,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政治秩序的内在结构入手,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在寻求政治稳定和城邦善和正义的基础上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构想,认为其理想政治秩序观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剔除了早期的苏俄色彩而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政治总动员之实践成果就是《新民主主义论》。该作以政治动员的巧妙方式回答了三个关键问题:中国的走向是建立新中国,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发展模式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新民主主义论》既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2009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武汉大学青年学者杨威博士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一书。该书是在作者同名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是他在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求学十载的一个学术小结,该书在研究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13.
评《中层理论》兼论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启迪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历史学科其他分支相比较而言,中共党史这一分支在学术知识增长方面,受制于方法的制约尤为明显,这是该学科自身内在规定性所决定的。试图从学科内部寻找新方法突破这种制约,难度无疑是巨大的,因而借助其他学科方法,或许是一种可行的办法。近有杨念群著《中层理论》一书,提出社会学概念“中层理论”在史学中的运用,同样是可供中共党史研究借鉴的。  相似文献   

14.
在学术界关于《论十大关系》的研究中,对文献本身的形成和传播的研究仍未尽充分,一些基本史实与观点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和论证。对于《论十大关系》,不能只从毛泽东本人对文献的认识与阐释来评判文献的地位、意义,而是要结合文献的实践和传播过程,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文献的阐释、发展来形成判断。通过对《论十大关系》形成和传播相关史实和观点的补充和辩证,重建文献的背景和语境,不仅有助于对文献本身有更准确地把握,也会使我们对中共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曲折与艰辛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认真分析当时形势发展,为了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情况和问题。政治局就此还几次专门开会讨论,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措施。最终提出和形成了不朽的《论十大关系》一文。它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构想和历史起点的重要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十大关系》--走中国自己的路之发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 4月 2 5日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第一次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十大关系》根据 34个部委谈到的情况 ,对照苏联的经验教训 ,就中国社会主义问题作了全面阐述。其基本指导思想就是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为社会主义服务 ;以苏为鉴 ,总结自己的经验 ,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讲话不久 ,1956年 9月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建国后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转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子》势论与领导艺术有共通之处。现代领导者应掌握与运用“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的思想,通过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把握工作主动权,提高工作效益,使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一次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讲话,史称《论十大关系》(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对十种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其要点讲述了我国在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十种关系,也就是十种矛盾即《论十大关系》,它运用了  相似文献   

19.
昆曲<李慧娘>是作家孟超根据明代周朝俊所作传奇<红梅记>中有关李慧娘的情节创作的,<有鬼无害论>则是作家廖沫沙为<李慧娘>写的剧评.1960年代前期对<李慧娘>和<有鬼无害论>的批判,是为宣传和贯彻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理论而进行的.这场批判所展现的理论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为在文艺界和整个意识形态领域贯彻执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理论打开了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赖婵丹 《世纪桥》2012,(15):57-58
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期社会时期,转型期社会内蕴藏着快速性、形式性、异质性,也正因如此,转型期社会迸发出一系列深层难以调和的矛盾。洛克《政府论》中的自由思想、权力制衡原则、政府目的论、宪政民主思想等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一种用权利制约权力的视角和方法,为政府转变职能和法制建设提供了方向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