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和杰出的楹联艺术家,毛泽东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众口传颂、流传千古的对联。其中,他采取口头创作的形式,或者巧出对句,或者即兴作答,创作了不少妙语迭出、对仗工整、意境高阔、回味无穷的应对联。 濯足;修身。 这是毛泽东的第一首对联。当时年仅8岁的毛泽东在韶山南岸私塾就学,未经老师同意带领同学们下塘游泳。邹春培先生震怒,本想打板子,转而一想,罚同学们对对子。他看到同学们湿漉漉的,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上联:“濯足。”濯足出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所创作的对联,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有喜联、挽联、风景名胜联、赠联、情趣联等,时间上从青少年直到晚年,超过半个世纪。从他创作的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光辉的思想、宽阔的情怀、革命斗争的胆略、策略、丰富热烈的阶级友情。同时他的对联又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潜心读之对于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大有补益的。 综观毛泽东创作的对联,从内容上分类,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几幅联作侯文岚毛泽东同志是一代伟人,他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雄才大略。他不仅著书立说、写诗填词轻车熟路、炉火纯青,而且也精于对联,其技艺非同凡响。所撰对联,或书怀言志,或喻事明理,皆以结构严谨、造句精湛,词藻优美,运典自如称著。对联内容...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点化”过的几首楹联吴直雄文学上讲的"点化"是指将别人的诗、词句或联语等稍加改动,而赋予其一种新的意境。这也是一种文学创作活动。毛泽东就"点化"过几首楹联。一张贻玖著《毛泽东读史》载:"毛泽东还作过一幅有关读书的对联,提倡:'贵有恒,何必三更起...  相似文献   

5.
1917年8月,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的毛泽东利用放暑假的机会,和同学肖子升一同前往安化山区进行社会调查。因无旅费,一路上他们采取给老百姓干农活或写对联送商店获取馈赠的办法来解决生活问题。几天后,他们来到安化县城梅城。那天肖子升在旅馆书写对联,毛泽东负责到街上商店赠送。毛泽东送完对联,步入城郊,只见紫云山下一片茅屋。他很想知道山区农民苦到什么程度,于是踏着田间小道,信步走向一户农家。这农家也穷得够是典型:一间茅屋里住着3口,主人张步胜靠打草鞋、织蒲墩、织草垫为生,儿子张前光做木匠。此时只有张步胜老婆夏婆…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诗词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诗歌美学。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他的诗词创作中成功地运用发展了传统诗歌中“意境”的审美理论。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至今在艺术领域仍占有重要地位。意境即意中之境,它的审美发生是以作品为中介,由作者、读者共同来完成,最终使读者从作品的意境中与作者感情发生共鸣,不自觉地把作者的意中之境转化为自己的意中之境,从而获得特殊的审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迎接澳门回归祖国,1999年10月27日,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开国元勋诗词研讨会。会议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和艺术成就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诗词创作成就之高在我国现代诗坛是无人与之比肩的,但他的创作并不是一个孤立现象。在他的周围,出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群体,其中比较受人注意的有7位:毛泽东、周恩来、朱…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一生除写出大量的优秀诗词和文章外,他还利用我国的传统文艺形式——对联,书写了许多寓意深刻、思想鲜明、感情真挚的挽联。  相似文献   

9.
孟红 《党史博采》2011,(9):20-22
陈毅不但是身经百战和足智多谋的将军,而且还是一位博学多识、造诣很深、才华横溢的诗人,从他十分喜欢创作的对联之系列作品即可从中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撰写的对联不仅对仗工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而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极富教育宣传作 用。他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撰写的四则对联就是最好的例证,四则对联均应用于特定的场合,有特定的 受众,是灵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陈海丽 《世纪桥》2007,(3):84-84
毛泽东在我国词学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从他诗词意境的表现进行赏析与探究。毛泽东在“情”与“气”中突出“格”的映射,作品富有高远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是一位充满诗人气质的伟大政治家,他不仅在诗词创作上古今独步,令“千古词人共折腰”,而且在巧用历代诗词妙句上,亦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关于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已有不少研究著作问世;关于毛泽东巧用诗词妙句的艺术,以前尚未看到研究专著出版。吴直华同志是位勤思好学、著述丰富的中年学者,他所著的《毛泽东妙用诗词》一书,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毛泽东巧用历代诗词妙句的著作。该书论述了毛泽东妙用诗词艺术的缘由、特色和手法。作者选取650首对)例证,每篇选例均列出毛泽东妙用诗词的精湛文字,找出被用诗词的原诗原词,简述…  相似文献   

13.
许多革命前辈和名流对对联有着特殊的造诣和爱好,对此历来就很重视,堪称把对联引入思想教育的典范。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省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一次,学友会为因病致死的七个学生举行追悼会,他怀着悲愤、沉痛的心情写了一幅挽联:为何加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要同学们重视体育锻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一九一八年六月,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方志敏,少年时代就很注重信守节志,陶冶情操。他的卧室里有一幅自拟自书的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优雅志趣、高洁情操全寓其中。在纪念方志敏就义50周年的时候,方志纯(方志敏堂弟)深情地追忆了当年的情景。他说,那天志敏兄手捧刘禹锡的《陋室铭》,一边饶有兴致地评品其中的名言佳句,一边以联语戏称自己的“陋室”是“谈笑尽工农,往来无豪绅”,并说自己也要仿作《陋室铭》。第二天,志敏兄果然拿出了这幅思想和意境俱佳的对联,把它端贴于书桌前墙上,…  相似文献   

15.
1958年3月4日,毛泽东抵达成都,参加即将在成都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历史上的成都会议。3月6日下午,在会议召开前夕,毛泽东兴致极高地来到位于成都市中心的武侯祠,参观武侯祠古建筑群。毛泽东先到碑亭弹察了石碑,随后观看二门和刘备殿的对联。  相似文献   

16.
汪建新 《党史文苑》2023,(12):38-40
<正>田家英(1922年—1966年),本名曾正昌,四川双流人。1942年,20岁的田家英在《解放日报》发表的《从侯方域说起》一文旗帜鲜明,切中时弊,得到毛泽东的赏识。1948年10月至1966年任毛泽东秘书,长达18年。他忠诚、细致、干练、爽直,深得毛泽东信赖、倚重。毛泽东没有为田家英写诗,但他们对古诗词有着共同的爱好与密切的交流。田家英在毛泽东诗词的创作过程起过不少辅助作用,还协助毛泽东编辑出版了《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毛主席诗词》(37首)两个重要诗词选本。他爱好收藏毛泽东诗词的手迹,使《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变废为宝”,对毛泽东诗词作品的存世、流传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从毛泽东对待挨骂得到的启示雷登荣近读《毛泽东的故事》一书,其中《毛泽东挨骂》的故事令笔者感慨颇多。1941年陕甘宁边区公粮征过了头,惹得百姓不满,一位刘姓老人心生怨气,写了一副对联:"天神你讲,怎不保佑刘志丹;雷公你听,咋不轰死毛泽东。"一介村夫,口...  相似文献   

18.
对联(对事、楹联、楹帖)是汉字中特有的艺术形式,可谓中华民族之文化瑰宝。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从孙中山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谢觉哉、陈毅、叶剑英、郭沫若等革命前辈,无不善于运用对联艺术,抒发战斗豪情,寄托革命理想,表现高尚情操,抚慰先烈英灵,写下了大量名联名句,被人们视为珍品而广为传颂。本篇专说毛泽东的对联艺术。  相似文献   

19.
<正>毛泽东是诗词大家,他生前写的很多气魄雄浑、意境深远、诗句精美的诗词,至今仍然给人以精神滋养,并且在诗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毛泽东却对自己写的诗词,采取慎重、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这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慎重发表毛泽东早在战争年代就写下了许多诗词,但他对于这些诗词的发表,一直采取慎重态度。一开始,毛泽东对自己写的诗词,基本不发表。现在,我们没有查到毛泽东自己谈他当年为什么写下这么好的诗词却不发表理由的话,只能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我国词学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从他诗词意境的表现进行赏析与探究。毛泽东在“情”与“气”中突出“格”的映射,作品富有高远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