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加坡的硬道理2010年11月,在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整整32年之后,在新加坡河畔的“贵宾廊道”,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与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共同为邓小平纪念碑揭幕。碑上刻有邓小平的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是李光耀最佩服的三个政治家之一。李光耀专访集《新加坡赖以向前发展的硬道理》一书书名中的“HardTruths(硬道理)”,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道德建设,通过20多年的努力,找到了一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路子,不仅经济跃居“亚洲四小龙”之列,其公民的道德水平之高也是世人所公认的。认真分析、研究新加坡的道德建设经验,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极为有益的。一、新加坡道德建设的特点1.注重弘扬传统美德,提倡“共同价值观”。新加坡在经济、技术方面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同时,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选择借鉴东方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加坡化的…  相似文献   

3.
杨伟宁 《侨园》2005,(1):20-21
我从新加坡到芝加哥留学后,短短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不少对新加坡各方面发展颇有兴趣的外国朋友,其中常谈到的是新加坡文化演变的过程。我同几个中国和美国朋友在一次饭后闲聊时谈起全球化在苏联瓦解后、资本主义的推动下,对世界各国本土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聊了一半,中国同学突然问我:“那新加坡呢?新加坡文化是什么样的?”坦率的美国朋友问道:“新加坡有自己的文化吗?”  相似文献   

4.
刘博文 《党政论坛》2012,(20):59-59
在新加坡的道路上,我看到有一些红牌子的车,觉得奇怪,就问当地人,这是什么车?当地人告诉我,这是新加坡的“特权车”。他们还说,这里的“特权车”是“限行车”。  相似文献   

5.
嫁接改造──搞活国有企业的捷径黄鸿年编者按:作者黄鸿年先生是新加坡企业家,父亲早年从中国到印尼谋生,创下了辉煌的事业。黄鸿年很小就被送回刚刚开始建设的新中国,“文革”后重回印尼学习经商,并独自赴新加坡开拓新的领域。黄先生怀着对故土的特殊感情积极参与中...  相似文献   

6.
4月11日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大学生首次在新加坡进行了辩论赛。在由新加坡广播局举办的“1988年亚洲大专辩论会”的决赛上,上海复旦大学队战胜台湾大学队。这是继北京大学队首次代表中国大陆在两年前举行的大专辩论会中获冠军之后,来自中国大陆的大学代表队再度夺冠。 早在1971年,新加坡就举办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的大专辩论会。今年的亚洲大专辩论会是历年来  相似文献   

7.
《求知》2005,(4):43-44
1.制定《反腐败》法律法规。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的贪污腐败现象相当普遍,严重阻碍了新加坡的发展。1959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后,开始进行全面的廉政建设。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为了生存,必须廉政;为了发展,必须反贪”的口号,决心扫除“黑金政治”。在这种背景下,新加坡议会于1960年通过了一部强有力的反贪法律——《防止贪污法》,随后又陆续出台了《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公务员惩戒规则》等。国会立法规定,任何人,不论其身份、地位和官职多高,一旦触犯法律,一样被告上法庭、定罪判刑。40多年来,借助廉政建设,新加坡执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大大提高,新加坡也被称为“亚洲最廉洁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8.
配合新加坡艺术节及新加坡世界华文书展 ,全球汉诗总会第八届诗词吟诵与研讨大会于 2 0 0 2年 5月 31日至 6月3日在新加坡义安文化中心召开。此次大会由新加坡国际汉诗协会主办 ,新加坡新声诗社、狮城扶轮社、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义安文化中心协办 ,大会主题为“诗词的创意思维与优雅社会”。来至全球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等地的代表共 10 0余人 ,大都是“诗工格律求成癖 ,韵醉风华已成痴”的诗家和著名诗歌评论家 ,四川行政学院李左人教授、文秘系副主任袁立培应邀参加 ,童荣教授因病未能出席。新加坡共和…  相似文献   

9.
《党政论坛》2011,(2):59-59
新加坡《海峡时报》11月22日发表文章,剖析“为何中美总是对不上眼”,文章称:最近几周,货币调整、贸易纠纷、亚洲领土争端及稀土等问题纷至沓来,中国与美国关系紧张的报道因此频频出现。  相似文献   

10.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第二届中国——新加坡“和谐社会与领导力建设”的主旨发言中,提出了“领导者公信力”的概念,强调“领导者公信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领导者公信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存在着流失和受损的危险。如何认识领导者公信力和怎样建设领导者公信力,成为摆在各级领导者和研究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签证之窗     
《侨园》2005,(Z1)
新加坡再放宽签证中国游客到访更便捷为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前来旅行观光,新加坡进一步放宽中国公民的签证。《联合早报》报道,根据新的措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苏州、成都、昆明、厦门、大连、沈阳、天津、西安和福州等15个中国城市的常住居民,可以申请有效期两年的赴新加坡“便捷多次往返观光签证”。过去,只有中国的Visa国际信用卡金卡或白金卡持卡人才能够与配偶和子女一起申请在两年内到新加坡的多次往返签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共上海市委领导的指示,1996年10月,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企业人事管理考察团”一行六人,赴韩国、新加坡和香港进行考察。在韩国,重点考察了该国第三大财团大宇集团(包括集团总部和部分子公司)以及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浦项钢铁公司。在新加坡,考察了新加坡淡马锡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贸易发展局、新加坡发展银行有限公司、新加坡科技有限公司、新加坡安达信会计事务所以及新加坡生产力发展局训练学院等。在香港,主要考察了雷诺士顾问咨询公司、九龙仓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与10家职业介绍机构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13.
赵虎吉  毛翔 《理论视野》2012,(12):40-42
民主与民主化是政治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建设民主被现代国家视为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新加坡领导人将新加坡实行的民主概况为“托管式民主”,民主本身并不是目的,民主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实现能够为人民谋福祉的好政府。被西方认为是威权主义国家的新加坡走出了一条托管式民主之路。  相似文献   

14.
《党政论坛》2011,(14):36-36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31日文章】题:中国不同于世界的十大理由,文章称:这十大理由说明为什么不能通过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来推断中国经济的走向。一、战略:自1953年以来,中国便开始通过“五年计划”来制定其宏观目标。这些计划有清晰的目标和政策来达到所设定的目标。最近的“十二五”规划很可能是一个战略转折点——从过去30年非常成功的生产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消费拉动型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提出的“人才是成功的关键”的精英治国理念──五湖四海广招人才;选能选贤,德才兼备;高薪养贤,厚禄养廉的招才政策是新加坡国家人才意识的集中体现。一、保护国内人才新加坡政府提出用两支火箭推动国家经济的人才战略,即:一支火箭由本国制造——本国培养的人才;一支火箭由外国生产,新加坡组装——外国培养,新加坡使用的外国人才。为了保护国内人才资源,新加坡强调了加强科研人才的国家意识。对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加坡科研人才来说,无论身在何方,都要有回报祖国的赤子之心。为了鼓励国内优秀人才为国家服务,新…  相似文献   

16.
《侨园》2003,(6):39
新加坡圣尼各拉女校每年都会有来自中国的学生,校方考虑到这些女孩子老远来到新加坡,人生地不熟,又没有父母亲照顾,特地为她们推出了“你我心连心”计划。在这个计划下,校方会从在籍学生的母亲当中选出积极分子,让她们各自负责照顾一个来自中国的学生,给她们带来家的温暖。这些热心人士可说是中国学生的“干妈”。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我们应邀去新加坡作 了一段时间的访问研究,所 见所闻,常使我们想起朱镕基总理说过的一句话:“管理科学,兴国之道。”新加坡只用了40年时间,就从一个“一穷二白”的殖民地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万多美元,这是同他们重视管理、善于管理分不开的。保护资源节约有方 新加坡面积小,资源匮乏,不仅没有什么矿产资源,就连淡水也只能自给50%左右。对此,从政府到人民,都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保护、节约资源的紧迫感。 土地是这个面积只有637平方公里而人口多达300万…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境内具有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道德价值观,为此新加坡政府注重统一国民思想,共同致力于发展。他们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心理上认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  相似文献   

19.
辛连 《侨园》2007,(3):36-37
创办16年的新加坡私立语文学校“华语文中心”,日前获颁新加坡旅游局设立的首届新加坡教育奖“最佳强化课程奖”。教育奖目的为推广新加坡教育品牌,表扬个人或团体的贡献,借以吸引更多外地生前来求学。最佳强化课程奖是7个奖  相似文献   

20.
《瞭望》1990,(34)
国 内 李鹏总理出访印尼、新加坡、泰国 应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和泰国总理差猜·春哈旺的邀请,国务院总理李鹏8月6日离京,前往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对泰王国进行工作访问。 中国印尼正式恢复外交关系 8月8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恢复外交关系的谅解备忘录,中断了23年之久的中国和印尼之间的外交关系定式恢复。 “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揭晓 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首都十家新闻单位共同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